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蒙的中篇小说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文体特征。通过对《杂色》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不可靠叙述。这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在王蒙的文本中,起到了一种价值解构的作用。因此,利用这种从作品中体现的多声部话语以及隐含作者话语两个方面来解读王蒙的"不可靠叙述"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青狐》属于王蒙的沉思之作 ,是一部具有多重内涵可以做多层面解读的作品 ,既是一种现实叙事 ,也是一种历史叙事 ,同时还是一种欲望叙事。在这部作品中 ,王蒙对历史、人性、革命等宏大命题作出了新的思考、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运用影响比较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就王蒙的“季节”系列对《红楼梦》艺术上的多方面的继承、借鉴进行了比对分析和论述。情与政的双线交织:王蒙在构思和设置“季节”系列的主线和具体谋篇布局时,从《红楼梦》的“以兴衰为经,以情为纬”结构艺术中得到启示并加以借鉴吸收;日常生活的注重和艺术直觉的崇尚:王蒙在“季节”系列的创作中受到了《红楼梦》的“善写日常生活诸事、写得津津有味”艺术旨趣的启发、感染和影响;闲笔与陌生化手法的采用:王蒙非常欣赏《红楼梦》中的“闲笔”和“陌生化”手法,并在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基础上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季节”系列对《红楼梦》艺术手法上的借鉴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时空及对象的变化而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和拓展。  相似文献   

4.
王蒙是中国当代作家中颇为特殊的一位,其人生与创作的丰富与复杂使他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蔺春华的《王蒙文化人格论》对王蒙复杂文化人格的存在形态及生成变化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索,并以此凸显王蒙在当代文学史中的特殊地位与意义.《王蒙文化人格论》拓宽了王蒙研究的领域,也令当下的王蒙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德彪西创作的《贝加莫组曲》,是他在早期创作中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在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声语言以及织体手法等方面既反映出了对法国音乐传统的继承,同时也反映了对法国音乐传统的超越。反映了德彪西打破传统,力求出新的创作思路,在实践中为他后来印象主义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家王蒙说得好:“我总觉得语言也是一种艺术、一种音乐,是打开一种人心、一种文化的钥匙。多学一种语言等于多长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一个舌头和一副头脑。”(见王蒙评论集《创作是一种燃烧》第260页)陈学迅同志的《双语——是提高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就是专门探讨和研究“多学一种语言”,多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的一本书。作者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理论,结合人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傲慢与偏见》是举世公认的名著之一。作者以诙谐幽默的笔调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不公平的等级制度,尤其是女性对婚姻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本作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作者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法,把已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用另一种方式展现给读者。作者从创作语言、叙事手段以及人物形象塑造几个方面运用陌生化的手法,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家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文学批评是“大师的批评”的典范之作。第一是对文学的灵性把握与感知。他主要从个人的写作经验出发,去感受作品的美,去感受作家创作的甘苦。第二是随笔体式的叙述方式。那种阅读直观感受和鉴赏式批评方法,使王蒙在把握文学作品时不象一般的批评家那样注重作品的理论形态,而是比较关注文学本体,大多从文体上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第三是个性化的批评语言。那是一种具有层次感、力度感的语言,也是一种激情性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春之声》的语言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名篇。小说以其独特的结构、新颖的语言震撼了文坛。文章认为,在结构上,小说不会但运用了心理结构线索,还运用了时间结构线索。小说由于集中使用某些表现手法,大量运用心理描述和具有历史意蕴的象征手法,使语言呈现出结构的扩张感、表现手法的新奇美和鲜明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10.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正是这部作品使他获得了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因此研究《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对全面把握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及写作风格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初步探讨了《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情节简单、主题深刻;运用象征手法;语言简洁,叙述凝练客观.  相似文献   

11.
明代曹臣仿拟《世说新语》所撰的《舌华录》既是一部优秀"世说体"作品,也是一部优秀的清言小说。在小说的体例语言等方面既有对《世说新语》的学习仿拟,又有自己的特点。不仅语言简洁传神,其精湛的志人手法以及独特的叙事艺术都生动地体现了《舌华录》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马头琴独奏曲《怀念》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和演奏特点等方面的梳理,特别是对乌拉特长调民歌主题在该作品中的变型与贯穿手法的研究,探究作曲家是如何将一首经典的乌拉特长调民歌(《茂盛的檀香树》)的主题进行提炼与归纳、变型与贯穿,创作出一首经典的马头琴音乐作品,并试图进一步地总结和归纳蒙古族器乐化作品创作中前人的经验和心得,并探究蕴含其中的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蒙的文学成就比较突出,而且因其创作时间持续之长、作品之丰、创作手法之新,在当代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从五十年代到现在,有关王蒙的研究长盛不衰,卷帙浩繁。同时,作为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王蒙小说写作一直没有间断,之前的王蒙小说研究综述已经不能代表研究对象的全貌。因而,对王蒙的小说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查阅了多方面研究材料的基础上,着眼于研究者对王蒙小说的论述,试图做一个相对全面的梳理和评论。  相似文献   

14.
摄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在创作上不仅要充分利用摄影的各种技术,提炼光影、色调和构图等造型语言,还可以融入一些设计及其他艺术的理念,拓展创作手法,形成更丰富的风格作品,图形语言的运用就是其中的一种,文中试图探索图形语言在摄影创作中所形成的几种手法的艺术风格。主要包括:影调压缩法、剪影风格、投影风格、抽象风格以及对构图拍摄角度的选择。通过这些艺术手法,使摄影作品有别于以往传统画面模式,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感受,显得画面简洁干净,主题图形突出,形式感强。这种主要受到现代设计理念影响的图形造型手法将会在摄影创作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斯特恩的代表作《项狄传》是18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实验小说。它以标新立异的结构形式、别具一格的叙述手法来描绘生活,从而形成了小说独特的创作风格,对20世纪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从创作风格、小说语言、元叙事、叙述时间等方面对这部作品加以探析,希望对现代主义叙事艺术的源起、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的黑色幽默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评论家们纷纷从它的主题、创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对它进行研究。人物的精神信仰是该作品的一个重点,本文从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入手,分析了他们的精神信仰状况,从而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该作品。  相似文献   

17.
《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之作。她在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既遵循了传统的自然主义写作手法,又融入了新的理解。华顿的注意力集中在信仰、爱情等方面,她对社会环境论的处理与众不同。这些为我们在分析作品和探讨自然主义观的表达方式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山里女人喊太阳》是一首充满浓郁的湖北土家风味的民族声乐作品,采用简洁的语言配以优美而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极为形象地将土家人独有的民俗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从音乐作品分析与歌曲演唱风格两个方面来探究这首声乐作品,对其文化背景、创作技法以及二度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描述,进而去探讨湖北新民歌的审美价值,从而达到正确诠释音乐作品、更好的把握声乐演唱风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运用地方、民族素材的琵琶作品在浩瀚如海的琵琶乐曲库中独树一帜.这些用少数民族音乐语言创作的琵琶乐曲,丰富了中国琵琶音乐的艺术天地,拓宽了琵琶音乐作品的创作视野,是中国琵琶音乐民族化、民族多样性的生动写照.主要以琵琶曲《彝族舞曲》为个案,从创作背景、素材来源、结构与旋律发展手法、节奏节拍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归纳,试图描述、总结出运用彝族音乐素材创作的琵琶乐曲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钱钟书充分利用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韵味无穷的文字,并创造性地与西洋文字相结合,成就了《围城》出色的语言艺术。作品中语言艺术背后潜藏着一种贯穿始终的艺术手法——"陌生化",不仅是语言,更渗透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影响着作者的创作始终。本文试图从作家主体意识层次、话语意识层次的陌生化对小说进行分析,更深层次地领略《围城》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