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而"是上古汉语复句中最为活跃的连词性关联标记。"而"连接并列关系的功能来源于其承接连接功能。通过《左传》与《史记》的比较可知,"而"在上古汉语并列复句中的演变是伴随着并列复句复杂化和"而"关联功能的强化而产生的,体现为:从主要连接"一主两度陈述"发展到连接"多主两度陈述";标记模式呈现多样性发展趋势;句法功能扩展到可作为分句嵌入型标记在对待复句中表对比关系。"而"在并列复句中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前后分句的紧密性和连贯性,并凸显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所”、“所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所”和“所以”的不同看法自从《马氏文通》称“所”为接读代字以来,我国语法学界对古汉语中“所”,字的看法一直很不一致。刘复称“所”为关接代词,黎锦熙认为是联接代词,王力先生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这些学者的共同之处是把“所”字看作代词。另外一些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杨树达称“所”为助动词,杨伯峻认为是小品词,中学汉语课本(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认为是助词,中山大学《古代汉语》、上海师范大学《古代汉语》也都认为是助词。近来把“所”看成助词的人越来越多。到底“所”是助词还是代词?这是本文准备论及的一个中心问题。语法学界对于上古汉语中的“所以”,也曾有过争论。杨伯峻认为“所以”是短语,黎锦熙认为是连接词,刘冠群也认为是连接词。上古汉语中的“所以”,到底是词组还是复音词?是本文准备论及的一个问题。另外,复音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问题,“所……者”词组中的“所”和“者”是否代词的问题,也是本文准备顺便论及的。  相似文献   

3.
"亦"是上古汉语并列复句中较为常见的关联标记,"亦"的使用在上古汉语早、中、晚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并列复句中"亦"在语义上主要表类同,语法上具有关联功能。其在上古汉语并列复句中的发展演变主要表现为:表义的抽象化与并列关系的明晰化、标记类型与句式的多样化以及"亦"的构式化。  相似文献   

4.
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许多“一则…二来…”式句型及其变化形式。在近代汉语中,“一则…二来…”是典型的复句形式。从外部结构来看,前后分句关系基本对等,属于联合复句,有并列、递进、连贯等关系,“一则…二来…”不仅把各分句组织成复句形式,而且从上下文来看也起了承接连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词组(上)     
一 词组的名称和定义 1.词组的名称 在谈词组的名称之前,先谈谈汉语里究竟有没有既不同于词,又不同于句子的语法单位——词组。许多语法著作承认有这样的语法单位,但也有不少语法著作否认这种语法单位的存在。如丁树声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就不讲词组,而是把词组结构的分析跟句子结构的分析合为一体,说“除了一个词的句子以外,每个句子都可以分成多少个成分,这些成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句法关系,造成一定的句法结构。”(9页)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也不讲词组,而是把词组和句子都混合在词的配合关系之中,说:“词和词  相似文献   

6.
李方泽  王培 《江淮论坛》2012,(3):120-123
“克己复礼”被后世公认为是孔子对“仁”的内在涵义的一个界定。但是,究竟该如何解释“克己复礼”,却有不同的意见。大多数人受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影响,把“克己”、“复礼”作为一个并列的联合词组来理解。朱熹的解释颠覆了传统的经典解释,是对儒家经典的“误读”,从根本上说是为其理学思想体系建构服务的,并且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朱熹的这种解释,既不符合原著上下文的逻辑.也偏离了孔子论“仁”的本义。通过梳理和研究各家典籍对此句的解释,方可还原和澄清“克己复礼,,的本义。  相似文献   

7.
李绍群 《学术论坛》2007,(3):177-180
现代汉语“名1 名2”语符串如果能构成词组,对应着定中、联合、同位、主谓四种结构关系,但歧义结构只可能在定中与联合之间、定中与同位之间产生。文章从中文信息处理角度提出了消除“名1 名2”歧义结构的四种方法,设立了“名1 名2”定中结构(不包括有标记的“名1 (的) 名2”定中结构)类型的详细识别规则。这些研究将为基于短语语法的自动句法分析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藏语词汇系统中有这样一种语言单位:它的结构形式类似词组,又不同于一般的词组。它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组合起来的,而是同一般的词一样,结构稳定、凝固,以四个音节并列定型化的独立形式,作为一个意义统一体储存于词汇系统之中以备使用。对这种语言单位,我们把它称为“并列四字格”,简作“四字格”。 “四字格”是藏语的一个重要构词格式,是创制词语的一个很常用的办法,它是藏语词汇向多音缀化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藏语四字格可以有并列和非并列两大类。本文仅就四字格中并列的一类的构词构形的特点,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9.
也谈“为了”——与詹重正同志和木央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是一个使用频率比较大的词,对它的词性的看法如何,直接关系到单复句的划界问题,关系到承认不承认有“为了”关联着的目的复句问题。从目前已出版的三部影响较大的现代汉语教材来看,张静先生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列有目的复句,肯定了“为了”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虽然列有目的复句,但表示目的关系的关联词语表中未列“为了”,例句中也没有表目的分句在前的类型,可见,他们是  相似文献   

10.
“您”作为第二人称“你”的敬称,早已由北京方言进入普通话语汇了。至于“您”有没有复数形式,如果有的话,是以词的形式出现,还是以词组的形式出现,语言学家们的看法就很不一致了。就目前比较通用的词书和语法著作来看,大致有四种看法。第一种、《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旧版)认为“您”是“你”的敬称,不存  相似文献   

11.
较早的講解虚字的专書,比如《助字辨略》和《經传释詞》,都搜罗了副詞。但是《馬氏文通》却把“状字”(相当于“副词”)列在“实字”部分讲述。王力先生則認为副詞是“介乎虚实之間的一种詞”,或者“实多于虚”的“半实词”。其后张志公先生的《汉語語法常識》和初中《汉語》课本等书又把副詞归入虚詞。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解释呢? 《汉语語法常識》認为副詞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帮助或組合动詞及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質、状态的进行或存在的程度”,一种是“表示两种动作或两种性状在程度方面的关系”。《汉语》課本簡要地说:“副詞有修飾作用。有些副詞还同时有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之后的知识内容是“概念间的关系”在谈到概念间的关系种类时有这样的文字:“以概念的外延来看,概念间的关系首先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类”,“不相容关系包括并列关系、对立关系和矛盾关系。”(见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59页)在这里,很显然把概念间的“并列关系”、“对立关系”,“矛盾关系”并列为概念间不相容关系的三大类。这种提法是欠妥当的。首先,“并列关系”不一定都是概念间不相容的关系。具有并列关系的概念之间可以是不相容的,也可以是相容的。如:“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三者都是“科学家”这一属概念中的种概念,且属于并列关系,可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相容的,因为一个数学家可以同时是化学家又是物理学  相似文献   

13.
“有”字兼语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有”是现代汉语中几个特殊的动词之一。它不但可以组成“连动词组”,而且可以组成“兼语词组”。以动词“有(没、无)”作为“兼语前动词”的兼语词组,我们称之为“有”字兼语词组;用“有”字兼语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有”字兼语式。 一 “有”表示领属关系的兼语式 动词“有”可以表示“广义的”、“各种各样的领属关系”。它可以把领属主体(即领有者或整体)和领属客体(即被领有者、隶属者或部分)联系起系。在“有”字兼语式中,  相似文献   

14.
倪晋波 《晋阳学刊》2007,(2):107-110
秦简《归藏》的筮辞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叙事型”和“隐喻型”。它们都蕴含有明显的贞卜“程序”,如前者中的“卜亓邦尚毋有咎”和后者中的“黄鸟”。筮辞中“程序”的存在暗示《归藏》与古老的口头传统密切相关:“叙述型筮辞”承续了前代的某些筮占口语,“隐喻型筮辞”则继承了原始歌谣的某些语词。从两种筮辞反映的不同思维特质上看,秦简《归藏》的产生年代应早于《易经》。《易》、《诗》等先秦经典文本与秦简《归藏》,甚至其它出土贞卜筮辞有着某种程度的直接亲缘关联,值得进一步探寻。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上古汉语双音词和双音词组的区分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怎样区分上古汉语的双音词和双音词组,换句话说,一个双音节的语言片断,怎样认定它是词而不是词组,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五十年代初,王力先生曾在《词和仂语的界限》一文中指出:“必须承认,词和仂语(相当于词组——引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为此甚至一度考虑过取消仂语这个名称。其后语言学界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但始终未得出一致的结论。这还主要说的是现代汉语,至于划定上古汉语的词和词组则更增加了两层困  相似文献   

16.
一对汉语语法进行系统研究当从《马氏文通》刊行问世算起 ,在一百余年的研究历程中 ,汉语语法学主要经历了马建忠的以词类为纲的体系、黎锦熙的“句本位”、朱德熙的“词组本位”几个研究体系 ,得出了一些合理、正确的分析。但在这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到 ,自汉语语法体系建立之初 ,就戴上了一个印欧语语法的帽子。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开宗明义地说 :“西文本难也而易学如彼 ,华文本易也而难学如此者 ,则以西文有一定之规矩 ,学者可循序渐进而知所止境。华文经籍虽亦有规矩隐寓其中 ,特无有为之比拟而揭示之。”他便开创了这项“比拟而揭示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高校文科《现代汉语》教材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新近推出的吴启主主编《现代汉语教程》(下称《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初版)为改革教材现状作了不少努力,在语法体系“创新”和内容上的“出新”方面取得可喜可贺的成果。一、体系的“创新”如果我没有理解错,《教程》是努力地挣脱了句本位语法的传统重负,建立了基本上可称为词组本位的语法  相似文献   

18.
由刘汉城先生主编,张文轩、戴耀晶等十二位先生参编的《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以下简称“刘本”),在参考前人和时贤论著的基础上,融入了编者各自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很有新意的现代汉语教材。下边我们谈谈这本书语法部分的主要特色。 一 内容新颖,具有革新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组本位的运用 朱德熙先生在其《语法答问》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语法体系——词组本位语法体系。它以词组为  相似文献   

19.
刘新中 《学术研究》2003,(11):137-140
本文对词缀“老-、阿-、-儿、-子”在汉语主要方言中的分布作了考察,发现它们的分布有较强的地域特点:“阿-”在南方方言中较为活跃;“老-、儿-”在北方话中较为发达;“-子”在整个汉语方言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而在南北交叉的中部方言较为发达。这种现象与语音中的某些现象,如塞音韵尾的保留情况有共生关系,与历史上作为词缀产生的先后也有关系:唐代以前的多保留在东南部方言,唐代以后多保留在官话区,中部的方言则兼有南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自六一年朱德熙、卢甲文、马真等三位先生《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的论文发表以来,已逐渐为“兼类”说和“动、形作主、宾”说所取代。可是,在八一年暑哈尔滨语法和语法教学会议召开前的几年中,“名物化”的提法不仅已经恢复,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八○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一书中,基本上把能回答“什么”一类的都算成是动、形的“名物化”用法,“名物化”的范围已从《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下简称《暂拟系统》)中的两种扩大至四种。同年出版的《新编现代汉语》则把“他的不来是有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