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公民意识对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意识是一种主人意识,也是一种主体意识.公民意识滥觞于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但这种公民意识是不发展、不充分、不完备的,具有狭隘性和局限性,甚至模糊性.整个人类封建社会没有出现过公民现象,有的只是臣民.近现代随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和公民意识得以生成.依据列宁"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的思想,公民意识对构建民主政治制度,推进民主政治与法治政治的有机结合以及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较长以及特殊的政治文化传统等原因,要想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必须大力培植和强化全体公民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2.
韩玲梅 《社会》2002,(11):30-32
“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这几乎是每个人看到民主这个词后的第一反应。然而 ,人们这种普遍的理解大多侧重于政治层面 ,诸如近年来常见诸于媒体的“我国选举权扩大到农村基层组织”等。在这里 ,笔者要指出的是民主远比这些范围广 :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口号、一种意志集中过程的理想模式 ,一种自上而下权力的释放 ,更重要的是 ,民主的存在必须有社会基础 ,即让民主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形成一种生活习惯 ,从而赋予民主真正的实质性的内容 ,以使得更高、更广的民主在全社会范围内不至于停留在形式上 ,而使其真正成为理想的政治民主的基本动…  相似文献   

3.
黄文城 《探求》2000,(Z1):92-93
一、小生产意识在当今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家长意识。家长意识同社会主义的民主意识是根本对立的。家长意识会使人产生很强的权力欲望,要时时、事事、处处突出个人的形象和作用,要由“家长”决定一切,指挥一切,其它人只能唯命是从,甚至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由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极其复杂,信息量十分浩大且瞬息万变,作为“家长”的个人即使再聪明,再有经……  相似文献   

4.
政治不稳定是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民族国家形成前是一个异质性极大的“多极社会”,因而就与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立前的分裂状态存在极大的差别。因此,用所谓多元的民主政治不能实现发展中国家建立民族国家的任务,也不能克服这些国家的政治不稳定现象。但用专制政治也同样不能奏效。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走出“专制一民主”情结,针对“多极社会”的实际而采取诸多有效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中最近流行一种说法,认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是多元化的社会,而不应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现有的那种较少民主的“僵硬划一”的制度。西方世界的某些左派政党也持这种观点,他们把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和“真正的民主”的概念同多元论混为一谈。持这些看法的人的出发点是:每一个社会阶层、每一个社会集团都必须有它自己的政治组织以及体现它们利益的机会。这些政治集团在争夺权力的斗争中应能互相竞争。但在执掌政权以后,这些集团中无论哪一个也不应为其自身的利益攫取全部权力,而应当表达“普遍的意愿”。在一个国家中,每个政治集团都有真正的机会来对政府事务发表意见,进行监督等等,  相似文献   

6.
公民民主文化特点是一种以公共理性为引导,倡导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政治正义观念的文化,它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指引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发展方向,并保证其真正落实。在建构公民的民主文化中,在公共理性视角下,树立公民意识,明确责任和义务的观念并寻求在公共领域中的权力和公共舆论的批判精神和监督意识。  相似文献   

7.
徐峰 《北京社会科学》2015,(10):103-110
对“应得”概念的讨论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所谓“应得”是根据公民的“德性”分配公共职务,启蒙运动宣扬的自由、平等与民主等理念改变了“应得”的历史传统,它赋予公民以“自治”和权利意识,让人们意识到可以依凭个体的自主行动来“应得”社会的基本益品。当代正义理论家罗尔斯等人区分了“应得”和“反应得”,将超出个人控制、受运气因素影响的“应得”(如自然天赋、社会地位等)排除在分配正义之外。罗尔斯等人的区分深化了“应得”理论的思考。当代社会对“应得”的讨论还进一步扩展到人类与动物、当代人与未来世代以及民族国家和全球共同体之间。  相似文献   

8.
试析天皇在战后日本政治社会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政 《日本研究》2003,(3):70-76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天生具有政治意识,人的政治意识通过“政治社会化”而形成。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生命个体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进而成为政治人的过程。而每一个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是政治存在并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确切地讲,政治社会化意味着个人通过学习和经验,修得相关社会的政治文化内容,即那些在社会中被普遍认可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态度以及行动样式,进而形成自己政治意识的的持续过程。通过政治社会化,每个人  相似文献   

9.
社会政治化系指市民社会在与政治社会的彼此消长中,改写被政治社会所长期把持的“原生态政治,”增大政治的社会涵容量并增强其社会功能,从而建设一种新的、顺历史潮流而动的“衍生政治”的过程。社会政治化具有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融合、互补以及后者对前者覆盖等“新政治”形态;具有诸项超越“原生态政治”价值的价值;推进它的主要主体是第三部门、社区以及责任政府等。  相似文献   

10.
孟桂荣  汤海清 《社科纵横》2012,27(12):74-77
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知情权实现的程度反映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的进程与水平,也是政治民主实现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对国家和本地区社会和政治事务参与意识更加明显,我国现有制度体系和公职人员的素质明显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公民知情权实现面临诸多障碍.因此,应切实采取措施,最大限度保证公民知情权实现,促进我国宪政民主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11.
“亚洲式民主”在东亚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双重功能 ,即 :既维持了政治稳定 ,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亚洲式民主”也日益暴露出局限。不过 ,“亚洲式民主”可能是通向自由民主的一种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发展出一种民主的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民主在此意味着“由人民做主”,即人民真正地参与影响其生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决策。这可能采取任何可能形式的代议制民主或者直选式民主。民主也意味着对于公民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私人权利以及选举自由的保护。民主涉及到过程,但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生活的每个领域中所实践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说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国家形态,一种国家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  相似文献   

14.
胡凡  陈岩 《学术交流》2003,(2):122-125
“规则文化”是一种对文化行为的规范与约束 ,它不仅是人自我提升和解放的需要 ,更成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动力。伴随中国加入WTO ,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过程中 ,吸收借鉴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精华 ,立足于本国国情 ,建立健全我国民主文化与法制文化 ,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则文化” ,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余金刚 《社科纵横》2010,25(8):9-10
操作性党内民主主要是指党员定期选出党的领导人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某些党员可以通过争取其他党员的选票而获得党的领导职位。这样一个概念强调的是党内民主的切实可行性。这一实践路径是由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性质和模式及中国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首先,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性质在于它是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和推动的;其次,中国民主化的模式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体制内模式;再次,从中国的社会现实来看,历史上的中国缺乏政治民主传统,就现阶段而言,也没有发育出作为民主政治土壤的公民文化,而且政治发展极不平衡。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只能先从中国共产党内部开始,走一条从党内到党外、从高层到基层、从精英到大众的渐进模式。操作性党内民主主要应体现为差额选举,以差额选举为主要内容的操作性党内民主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是有效整合党内不同政策取向和思想分歧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党内民主和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文化的创始人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一书中说:“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可见,政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又是现时代人们进行一系列政治活动的直接支配意识。因此,要使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改革我国目前的政治文化,首先要弄清的问题就是我国政治文化心理的几点弊端。  相似文献   

17.
民主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多数人的统治”,第二种是制约和限制一切权力,为的是防止滥用权力以保障公民和个人权利。鉴于我国没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政治体制没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和我们甚至没有清晰的民主目标及模式等现状,中国的民主化目前只能是一个谋求第一种含义的民主的艰难过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实行第二种民主是不可能的。民主导致公平的竞争和普遍有效的刺激,民主政体是保证社会政局稳定的唯一形式,民主是一种人的解放;没有民主化,现代化最终是不可能的。我国经历了民主化的曲折履程,目前致力于民主建设时又面临着领导阶层一心谋求经济现代化而忽略政治民主化、老百姓渴望现代化但不适应民主化,有了民主化的趋势但缺乏转向民主化的机制和条件等等困难,这就更需要我们通过创造政治民主、商品经济的环境和进行广泛深入的全民族的思想启蒙,去发现、培育和扶植推进中国民主化的力量——舆论的、企业家的、金钱的和人的个性的独立力量。  相似文献   

18.
儒家政治哲学的多重面向——以孟子为中心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孟子的政治思想为中心 ,着重分析了儒家政治哲学与近代民主政治理念沟通的可能性。作者认为 ,孔子、孟子等儒家将社会的等级差异视为天经地义的现象 ,与近代民主政治理念无疑存在着理论的距离。但孟子在讨论人际关系中提出“乐道忘势”等观点 ,则又包含着接受、认同近代民主理念的可能。孟子对君与天下的区分及民为贵等较为系统的看法 ,为认同或接受民主政治的价值前提提供了一定的可能。如果说 ,孟子对规范、礼制以及法等作用的肯定、对“徒善不足以为政”的确认 ,使之包含了与近代民主政治沟通的可能性 ,那么 ,他注重人格在政治实践中的规范意义、强调“徒法不能以自行”、要求以善教制衡善政 ,等等 ,无疑对近代民主政治过分强化形式化、程序化及技术理性的偏向 ,可以在思维进路上形成某种纠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与政治学的使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伟 《浙江学刊》2004,7(1):99-10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目标,意味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应当是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统一.从21世纪的战略视野出发,现阶段应当加强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建设,把政治发展提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其中,民主相对于法治又具有目标上的逻辑优先性.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中国政治学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对民主政治发展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国家-社会、政府-市场关系等"体制外"问题不同,政治学直接触及到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这一民主化的"体制内"层面."体制内"与"体制外"是一种互补和互动的关系,但又有各自的发展逻辑.政治学所研究的国家、政府和政党及其制度,对于民主政治有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政治学的重要任务应当是建构中国21世纪的政治发展理论,探索中国的体制内民主化道路,特别是把党内民主提升到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近年来有人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动物性、潜意识是艺术的主体意识核心部分,并认为这是对马克思文艺学理论“力不从心的”补充等观点,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抽象的高级意识才能构成艺术的主体意识等有关方面的论述,剖析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的本质,即“梦幻意识”、“病态意识”、“过失意识”和“鬼怪意识”,是混沌的不清醒的、本能的脑世界。作者指出,把马克思的艺术主体意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混为一谈,显然是不甚了解弗洛伊德,根本没有对马克思的艺术主体意识作过认真的研究,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