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在许多专家、学者的评论中,在大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学参考书里,关于鲁迅《一件小事》中的“坏脾气”都解释为:“坏脾气”用文中“我”的话来讲,就是“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看不起人”是自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五四”以来我国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优秀短篇小说。几十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一直被我们选作教材。 《一件小事》的确写的就是一件小事。全文统共只有一千多字,只写了一个主要人物,这个主要人物甚至只讲了一句话……但是主题揭示得那么深刻,人物塑造得那么鲜明,作者的感情抒发得那么感人肺腑。当年的一位北京大学学生回忆说:“在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寒冷的一天,我得到一份《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在课堂里听课时,我把增刊中发表的《一件小事》反复阅读,那人力车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1920年写过一篇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收在小说集《呐喊》中,它虽然不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但却是非常有影响,教人深思的作品,也是极能反映鲁迅先生人格力量的作品。七十多年来人们从中不断受着教育,它是一旦读过之后使人终生不能忘情的那种作品。《一件小事》用难以再短的文字,写了一件也真不算大的事情:在一个刮着北风的冬晨,“我”乘坐的一辆人力车的车夫在无意间兜倒一位衣衫破烂,花白头发的老妇人之后,抛开车上的“我”去主动照看她,而“我”怎样从无动于衷到心灵受到震撼的故事。杨绿女士在1984年写过一篇“忆…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一篇不到一千字的小说,它发表以后曾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在一九二四年《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呐喊>的评论》的文章,它的作者认为《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是“不能说是小说的,并且即称为随笔都很拙劣”。以后,在三十年代,又有人把《一件小事》列为鲁迅小说中“写得特别坏,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的作品。他们对《一件小事》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茅盾在一九二八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5.
《羚羊木雕》(人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本文作者张之路,原题是饭悔》,选作教材时改题目为《羚羊木雕》。本文叙述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相似文献   

6.
装腔作势 “装腔作势”,又作“做张做势”,见于《古今小说》:“我只做张做势的叫疼,就过去了。” 腔,腔调。势,姿态。装腔作势,故意装出一种腔调,作出一种姿态,想引人注意或者是吓唬人。如:“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一件小事》)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地区去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情况调查,听说有的教师这样处理鲁迅《一件小事》的教学:先集中讲“一件小事”的始末,然后把头和尾放在一起,集中讲“小事”对“我”的教育意义。据他们说,这样做的好处是:由具体到抽象,比较适合青少年的思维的特点,引起学习的兴趣;意义集中讲,也不致于造成重复。就整个语文教学战线来讲,这样的例子也许是个别的。但所反映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因为一件小事,我与老伴吵了一架。事后,我有感而发,编了一首《拌嘴歌》念给老伴听。念过之后,两人情不自禁,相视大笑。现把这首《拌嘴歌》全文抄录如下,愿与老年朋友交流并共勉。  相似文献   

9.
追寻大作家的心路历程,是一件引人入胜的事情,也是一件艰辛棘手的事情。一个艺术家一个小宇宙,一件艺术品一个小星球。解读本文已属“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探其成因自更非易事。好在作者多少有些夫子自道,或许可以作为我们入门的向导。本文试图以海明威的有关自述为路标,对《老人与海》的创作历程作一个初步的探索。根据海明威自己说,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的素材,是他1935年前后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基维斯岛期间从邻近的哈瓦那海湾“偶然获得”的:“一天清晨,我在海滩的水边上,准备驾驶‘拜勒号’出海玩一天。我遇见一位老渔民。我们两人交谈起来,他向我讲了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小男孩,父亲要他学拉丁文,但他对拉丁文不感兴趣,便对父亲说:“我不喜欢拉丁文,能不能换个事情做?”父亲说:“可以呀,你去挖水沟好啦,牧场正需要一条灌溉渠道。”于是,小男孩便真的到牧场去挖水沟。可是,拿惯笔的人,拿起锹来却十分吃力,当天他就累得疲惫不堪,他咬紧牙关再坚持了一天。到了傍晚,怎么也熬不住了,他只好承认:“疲累压倒了我的傲气。”他终于回到了学拉丁文的课堂上。在以后的岁月里,小男孩一直记着从这件挖水沟的小事中得到的教训:必须承认人有所长,也有所短;人有所能,也有所不能。正是这件小事,改变了小男孩的一生,使他…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精神结构在其精神的发展历程中呈现着阶段性的变化,“一件小事”在鲁迅精神的文化存在物向现实存在物的嬗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叙事的角度看,《一件小事》在艺术表达上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创造性尝试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北方人》2006,(8)
名人与普通人之间并没有什么绝对的距离。因为每个名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日后都可能成为一个名人。普通人与名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影响人生的一件小事。那么,名人与我们之间究竟有怎样不同的成长经历呢?是什么样的小事能让一个孩子日后成为名人?《影响名人一生的一件小事》告诉我们,要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有时候只需要一件小事、一个小小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俄国有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说过:那些以为没有比说出一部作品的主要思想更容易的事情的人,必定会犯错误,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的确,确定一篇作品的主题,是一件需审慎去做的工作。对待名家的名作尤需如此。 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的主题是什么?历年来通常都是这样概括,即它“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热烈地赞颂劳动人民对自己行为完全负责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了革命知识分子自我批评的精神。”这样便将这篇小说的主题割裂成互不相干的两部分了。为弥补这个明显的不妥之处,就得加以诠释说:“这是一个主题的两个部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比较起来,不妨说是以歌颂劳动人民为主,而以对‘我’的批判为副”。这一来,文字更不简炼了。当然,关键还在对这篇小说主题的这种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一位同学在《我的老师》中写了一件事,大意是:一天,同学说语文老师让“我”去办公室一趟。正在做作业的“我”被一声喊吓了一跳:怎么啦?“我”什么地方惹了语文老师?“我”于是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语文老师却说要把“我”的作文推荐出去发表。“我”非常惊喜。接着小作者写道:我  相似文献   

16.
彭书会 《社区》2012,(10):39-39
人常说:“家有老,是一宝”,作为一名社区民政专职工作者,面对占社区人口1/3的老人们,我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社会资源的宝藏库。社区是个大家庭,我戏称我们社区的老人为“社区宝”。在与老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常常被社区老人们发挥余热的事迹和精神感动,其中有几件小事,总是让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7.
伸出你的手     
这是一件真实的小事。那是在广州东站的候车的时候,一位穿着极不讲究的少妇突然跑到我身边,说自己从湖南来的,准备在广州打工。不想老乡没找着.钱和东西让人给偷了。希望我“借”她几十块钱买车票回去。现在社会上骗子太多了。你根本分不清哪种人是骗子,哪种人是需要帮助的。但凭直觉,这个女人不像撒谎。为了防止被骗,我还没答应直接  相似文献   

18.
美丽的妈妈     
写人不要面面俱到,只要能通过一两件事表现人物特点就行了。如:《美丽的妈妈》是通过外貌及爱劳动的描写,表达了母亲外表美及勤劳的内在美。《母爱》则是通过写母鸡护小鸡的描写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爱,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真心爱我的妈妈》、《"小气"的妈妈》、《多变的妈妈》、《关心孩子的妈妈》四篇文章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送礼》从一件生活小事,写出自己害羞胆小的性格特点。《我发现了妈妈的秘密》从发现"洁面乳"来写妈妈爱美的性格特点。5月8日是母亲节,别忘了祝妈妈节日快乐哟。  相似文献   

19.
总体来说是一次“左”的修订“文革”中间,中国的出版业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就连《新华字典》这样一本小小的工具书,也没法再出了。没有工具书,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和工农兵的学习受到了影响。周恩来总理了解到了这一状况,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小事情。于是,1970年秋天,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国务院科教组组织一个班子修订再版《新华字典》。  相似文献   

20.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