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昌鱼是脊索动物门的代表生物,自它的发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其演化地位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争议。近十几年,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文昌鱼是现存生物中最近似于脊椎动物直接祖先的生物。不论从文昌鱼的内柱和脊椎动物甲状腺的同源关系还是特定的转录因子Hox基因与基因倍增,都有力地证明了文昌鱼与脊椎动物直接祖先极其接近,从而成为研究脊椎动物起源和进化的模式动物。从基因组及细微变化可以看出,它的进化也不是停滞不变的,但相比其他物种,文昌鱼更能提供脊椎动物早期起源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一、图腾与艺术  图腾,是原始先民生命的标记,是人类探索生命迈出的第一步,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生命符号,集中体现了先民的生命观念。图腾产生于母系社会,即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由蒙昧时代进入野蛮时代,告别原始人群进入氏族社会。人产生于自然,是由纯粹的自然动物发展、演进而来的,“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自我意识”的诞生,也标志了人的生命意识的确立。但“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交换本质——交换哲学观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陈代谢"即"生物体不停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生物共同的生存特征。共同生存特征反映共同的本质特征。因此,从生物学立场看,人类本质不是定义而是定位的问题。其一,所有生物都是在交换中诞生、生存和进化的,生物的本质皆交换。其二,生物在交换中的诞生、生存和进化,反映交换中蕴含着生机,这就是选择。选择能力反映交换能力,决定一种生物在生物圈中的进化位置,交换的生机在选择。其三,植物是被动的选择,微生物是半被动的选择,动物是能动的选择,能动即智慧。一般动物只有"量思维"智慧,只能进行直观的"量选择";而人类还具有更高的"数量思维"智慧,人类因而创建了数学,数学即创造性的选择之学,支持着人类的超本能、创造性的选择,人类的选择最智慧。高智慧、超本能、创造性的数学选择方式,是人类交换本质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虚拟生物是用计算机媒介对自然生物进行模拟或仿真而形成的人工生物。虚拟生物研究是指那些以计算机为媒介,以计算机程序为生物体的人工生命研究。它为深入考察自然生物的进化现象、生长发育机制以及发展规律提供了更有效的计算机研究手段。借助这些手段,我们可以深入研究动物和植物的遗传变异、杂交、优选的机制,以便发展动物和植物的新品种。虚拟生物的研究促进了理论生物学和生物学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不纯粹是自然进化的 结果,而是经历了漫长的从猿到人的历史演变而成 的,即经历了由文化主体前形态向文化主体的历史 生成而形成。 原始社会作为“前形态”向文化主体生成的交接 期,此间原始人类的行为,必然表现出动物本能与人 的心理意识浑沌一体的状态,同时也表现出谋生意 识与乐生意识、蒙昧神秘观念与亲族血缘观念交织 混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地球的生命依能源而生存。自养生物从太阳放射热中获得能源,而异养生物则从自养生物获得能源。通过光合作用,能源渐渐形成和贮存,随着能源贮存达到一定密度,依靠较多能源的异养生物则进化成使用能源的生物。人类便是这样一种异养生物。的确,体外能源的使用能力使人类比任何其他得到进化的异养生物利用了多得多的能源。火的控制和矿物燃料的利用使人类在很短时间内开发出在人类出现很久以前就已存在的大量能源。 通过利用体外能源,使越来越多的能源环境适应人类的需要,人类有效地扩展了其能源利用范围,从而在很长时间内能源的供给完全满足需求。这又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生物与文化"的双重进化过程,这一过程使人类在其所有行为的表达上均具有"双重属性","双重进化"及"双重属性"是人类面临所有困境的根源,这些困境在双重进化的前提下是不能根除和回避的,人类对此决不可视而不见。唯一可能缓解人类社会两难困境的方法是:调控人类文化进化的节奏,处理好"双重进化"及"双重属性"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最大限度的使人类与自然有序、和谐、健康并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进化论"思想的诞生,把人类对生命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思维引向了科学之路,但进化理论又使人类在思考生命现象及人类起源问题时陷入新的误区,即生物的进化现象是按照一种预先设计的蓝图进行的,或是按生物体自身的顽强意志完成的.根据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结合哲学的基本原理,应该认为,生物的进化乃至人类的形成完全是一个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辨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认知科学中心智具身性主题的核心内涵有三个:认知是具身的活动,身体塑造认知,用身体思考。前两个内涵旨在探讨心智的身体经验起源以及与动物心智的连续性,但如果在所有水平上都强调心智以身体经验为基础则有失偏颇。实际上,具身认知进路仍然需要说明人类心智在哪些方面区别于动物心智,人类心智是如何在身体经验的感知运动水平上逐渐发展出一些高级的形态,那些高级形态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离身的。用身体思考与延展认知概念虽然意欲弥补具身认知进路在高层次认知能力解释力上的不足,却混淆了认知与认知媒介、认知与认知发生背景的区别。因此,心智具身性的合理且有意义的出路或许应该是,在进化的视角中探索心智的起源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进化论”思想的诞生,把人类对生命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思维引向了科学之路,但进化理论又使人类在思考生命现象及人类起源问题时陷入新的误区,即生物的进化现象是按照一种预先设计的蓝图进行的,或是按生物体自身的顽强意志完成的。根据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结合哲学的基本原理,应该认为,生物的进化乃至人类的形成完全是一个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辨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遗传的选择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遗传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和能力的社会化(对象化)与个体化(内比)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动物界不具有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发展样式,动物只有生物个体遗传,后代继承的只是生物学属性和本能,其适应生活的能力只有经历个体生命的全过程才能达到前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动物只有缓慢的进化而没有发展。人类具有思维和语言,思维使人突破了生物学的界限,使人得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把自然力转化为实践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大大扩充了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语言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其它人际交往手段,使人得以结合为社会,使思维活动和对象性活动的成果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成为可能,并产生了社会文化。人类文明成果的存在和传播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再是个体发育史的简单重复,而是代的递进。动物界所具有的生物遗传发展形式为人类社会的社会遗传发展形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历史是漫长攸久的演替过程表征着植物群落演替进化的周期性特征,即“演替-分化-灭绝-突变-进化”的过程。历经变异多样化、物种形成、适应性族群演替进化、种群散布、转化传递和演替进化。就是通过这一过程,最终导致了现代人类社会的产生。在这一地球历史过程中,生物的进化经历着严峻状态的地球环境,从单细胞生物开始直至高等动物产生,一路历经为生存而艰难挣扎斗争,在斗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力图挣扎前进。为笔者曾提出的“生存斗争进化论”[1]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  相似文献   

13.
美术的产生与人类进化是同步的,人类为了生存,在漫长的劳动岁月中,开发双手的同时也使头脑发达起来。从旧石器时代起,原始人类留存在洞窟上的壁画、岩壁浮雕和各种小雕像,就开始谱写了人类美术发展最早的篇章。原始人制作的美术作品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艺术行为,大多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他们画动物,目的是在于识别动物或是出猎前为保证打猎成功而举行狩猎仪式时所用。难能可贵的是原始绘画中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如此出色,使得现代人都不得不发出赞叹,这表明原始人在同动物打交道时,对动物的形象、习性非常熟悉,加上人类对形象描摹的本能…  相似文献   

14.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进化论是19世纪50年代的两大自然科学成果,但却描绘了两幅完全相反的图景: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世界必然从有序走向无序,但进化论揭示的规律是生物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进化,是一个越来越有序的过程.1969年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将二者统一起来,同时也为热力学第二定律运用于人类社会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人类社会系统符合耗散结构条件,人类社会既存在着熵增的必然态势,也存在着负熵流,人类的进化秩序及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秩序取决于宇宙法则、生命法则及理性法则之间的动态平衡.虽然人类凭智慧度过了一次次退化危机,一直保持着进化和发展态势,但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这是人类社会在新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5.
人之为人,是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物。人类从生物的“进化”枝上走过数万年的历程以后,开始了人类自身知识化的“优化”之路。正是这种在自觉意识指导下的不断知识化的“优化”,使人类超越了物质世界中生物“进化”的种种不可能,改变了那种饮毛茹血的原始生活样式,并且在地球上构筑起了自己日益辉煌的灿烂文明。从人的存在方式与社会历史形态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上看,在经历了石器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及其相应的社会形态的变迁之后,人类迎来了智能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不管是被描…  相似文献   

16.
生物进化是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是通过种性遗传实现的。社会进化,主要依靠物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语言符号等形式存在的知识的积累,二者与教育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是社会进化的重要机制。工具和语言符号是社会进化的标志,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发展是客体文化和主体文化不断内化和外化运动的过程,教育就是这种内化和外化的中介。教育也是一个指导个体文化适应的最理想的文化机构。同时,教育又必须以人的生物属性为基础,人类教育的发展状况也会给人的生物属性以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思想者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简而言之,恐怕就是给人类的发展注入了灵性和精神。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及其作用,人类恐怕只有时间而无历史,只有进化而无发展,与其他的动物也无差别。因此,在任何时候,人类都要感谢作为思想者的同胞,他们无异于人类的高级神经系统。思想者的这种功能,让  相似文献   

18.
现代认识论研究的进展有赖于人类对自身思维进化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动物的脑进化与动物智力发展的关系入手,通过对脑的产生与智力的萌芽;脑的进化与智力的发展;从原初的脑到人脑,从动物的智能到人类思维能力的演化三个阶段的考察,了解人类思维能力发生的史前自然进化史,为进一步研究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发展问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现代认识论研究的进展有赖于人类对自身思维进化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动物的脑进化与动物智力发展的关系入手,通过对脑的产生与智力的萌芽;脑的进化与智力的发展;从原初的脑到人脑,从动物的智能到人类思维能力的演化三个阶段的考察,了解人类思维能力发生的史前自然进化史,为进一步研究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发展问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人认为,人类的感官与大脑是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形成的,人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创造了美,也创造了能感受美的感官。人类感官与高等动物有相近的生理结构与功能,人与动物最显著的一个差别是,动物从感官能得到至多是快感,而人类能得到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