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进国民幸福、快乐乃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是实现国民幸福、快乐的必要手段;国民幸福、快乐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幸福至善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英 《齐鲁学刊》2005,(6):129-133
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从而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的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是最为完美的心理状态;生存和发展之完满是最为完美的人生境界;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是最值得选择的结果。所以,幸福只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的,而不可能是用来达到任何目的的手段。或者说,除了幸福,任何快乐、任何善都可以是获得其他快乐、其他善的手段;唯有幸福不可能是用来达到其他快乐、其他善的手段:幸福是绝对的目的善,是至善。  相似文献   

3.
幸福与快乐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幸福与快乐一直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因而也就必然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说它常新,不仅是由于不同的人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幸福与快乐的具体含义及其实现方式不同,而且幸福与快乐对人生、社会所具有的终极价值,在实际的人生和社会发展中往往被遮蔽、遗忘或曲解.因此,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背景,探讨民生幸福与社会进步、人的发展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李福岩  张红梅 《理论界》2005,(10):85-85
快乐与幸福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快乐并不都是幸福,不快乐肯定不幸福。快乐与幸福有高低、长短的质量之别,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易晓明 《江海学刊》2012,(4):219-225
幸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感性快乐与心灵快乐的统一,而当代人的不幸在于自身的分裂。审美具有实现人的幸福的内在价值,因为审美起于感知,它能够克服当代人的萎缩和匆忙之苦,同时审美终于感动,它能够超越当代人的感官和占有之乐。审美与幸福的内在联系,决定了美育应该成为指向学生幸福之教育。由此,学校美育应该有这样的定位和取向:由艺术技能教育转向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由外在审美走向内在之美的塑造;引导学生在体验和积累当下幸福中实现生命的成长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李明晨 《理论界》2020,(4):66-72
快乐是西方伦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快乐主义主张快乐是至善,反快乐主义者提出快乐是恶,折中主义者认为即使快乐不是恶,也不会是至善。亚里士多德深入地讨论了快乐,提出了"快乐是自然品质的现实活动"的快乐观。他以德性活动来观快乐,把快乐发展为德性现实活动的天生伴随物。以此为理论基石,从快乐与幸福,德性与幸福的关系上,就可以自然得出快乐也是幸福的伴随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它把幸福和物质生活、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结合起来。通过辨析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相近的一些范畴,包括幸福与人的需要、幸福与快乐、幸福与财富、幸福与社会及其制度等的相互关系,认识到需要和欲望是追求幸福的内驱力,快乐是幸福的表征,财富是幸福的外在条件,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8.
王鲁宁  孟庆仁 《理论界》2010,(12):18-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与实践的科学诠释,是我们获取理解幸福范畴本质内涵的关键。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为指导,才能解决以往人们对幸福理解的偏见,同时也能从根本上和理论基础上把问题吃透和搞清楚;要实现对幸福范畴从"本质属性"到"幸福本质"的认识跃迁,就不能仅停留在或满足于把幸福范畴的内涵界定为是由于人实现了理想和目标而得到的精神满足,还需要从人生实践活动的视角去进一步揭示幸福实现活动的本质;本文关于幸福问题的探讨,主要以传统幸福观已经达到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成果为直接研究对象,专门把幸福范畴的本质、幸福和快乐之间的现象与本质关系及幸福实现活动的基本矛盾等作为重要"问题"来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多学科关注的共同话题,也是社会发展评价的重要纬度和民众关怀的中心议题之一。以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为切入点探究心理学不同视角的幸福研究和民众幸福概念,可以发现,快乐只是幸福伴随的主体体验,幸福的本质是自我价值的肯定和提升;幸福的程度决定于自我价值提升水平,幸福具有可以回溯的特性而快乐则时过境迁。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21,(2)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阐发了丰富的"快乐"思想。针对当时人们对"快乐"问题的不同看法,他在批判前人快乐观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快乐观,辩证地分析了快乐与善、快乐与德性、快乐与幸福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快乐是某种意义上的善、快乐是德性品质的表征、快乐是幸福的题中应有之义等观点。厘清他的快乐思想,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对于建构当代人的快乐观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回归“身体”概念——对幸福的哲学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直接与"身体"本身及其周遭境遇的平衡和谐相关,在区分幸福与快乐的基础上,把"身体"概念引入到对幸福的哲学追问之中,并以其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来考察现实,就可以清晰地揭示当下很多人不幸福的原因。通过对以往幸福理论的辨析可以发现幸福的基础在于"身体"本身完整一体的和谐状态。从"身体"概念出发考察幸福观的历史逻辑,便会发现,幸福的根基在于"身体",或者说只有拥有"身体",幸福才是可能的。"身体"是通向幸福之路,也是幸福的实现之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下,中国正在寻求更好的增长方式,寻找以人为本的发展,一个以主观快乐和幸福作为研究对象的幸福和幸福经济学倍受公众和学界关注。本文从理论和我国实际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幸福感的关系,认为GDP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幸福水平,但不是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当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到追求建立并维系一个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上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提高“国民幸福总值”,推动社会和谐进程。  相似文献   

13.
《尼各马科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伦理学著作,亚里士多德在此书中论述幸福的同时对快乐也进行了着重阐述。快乐内含于善中,它是幸福的应有之义,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真正的快乐是合乎德性的,是完整和完满的,思维的快乐是最纯洁的快乐;追求伦理德性,提高思辨能力,充分拥有外在善是获得快乐的重要条件。其快乐观对当今现实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略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幸福是古希腊伦理学的重要范畴。古希腊伦理学家尽管对幸福是什么有不同理解,但大都认定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并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理性精神。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与以感官快乐或以德性自身为幸福的思想学说不同,主张快乐与德性相结合,并相应地强调公民个体幸福与城邦幸福的一致性,其思想学说具有综合、整合的性质,因而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对于亚里士多德以及古希腊幸福论思想的历史考察是研究幸福问题的重要视域,对于建构当代幸福观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莱易斯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理想三个维度提出了旨在实现人的价值与生态文明和谐统一的幸福观。这一观点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幸福的视域应囊括精神快乐和生态文明程度,幸福的生活是"绿色地创造",幸福的社会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左稀 《兰州学刊》2012,(5):5-10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与欲爱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友爱是一种美德或包含着美德,它是一种使人秉持适度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品质。根据友爱产生的原因可将其分为美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三种,美善的友爱优越于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幸福就是至善,是灵魂合于智慧的实现活动。幸福与沉思同在,越能够沉思的存在就越是幸福。好朋友对于幸福的意义就在于:好朋友及其实践是沉思活动的对象,持续的沉思活动离不开好朋友的陪伴,并且好朋友自然地值得我们欲求。正因如此,友爱被视为最大的外在美善。  相似文献   

17.
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幸福的哲学源自快乐论和实现论,在心理学则表现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种形态,在40年发展中经历了调查比较、理论解释、测量发展、社会应用4个发展阶段.现代走向显示出:相关因素从经济转移到非经济因素,心理机制从特质论转移到建构论,测量模式从各自为阵走向系统化理论化,幸福干预从实验开始走向实践.进入新世纪后,幸福指数成为关注的中心,表现出宏观国家幸福指数、中观社会学幸福指数和微观心理学幸福感模式,现代幸福学相关研究将创造一个幸福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在对当时的道德虚无主义挑战的回应中提出了关于快乐和幸福的本质的学说.在其对话录中,可以看到柏拉图对于“快乐”的各种貌似矛盾的立场.事实上,他对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说法.对于弱者,他建议接受开明快乐论,从而最终接受道德.对于强者,他建议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生活方案,以便获得更高级的幸福.  相似文献   

19.
斯宾诺莎认为哲学的宗旨是引导人们寻求幸福。在主张自我保存是幸福基础的前提下,他把理性主义贯穿于其幸福学说中,力图倡导一种“放弃迷乱人心的财富、荣誉、感官快乐”,追求自然永恒的必然性知识,以求得心灵与自然融合的理性主义幸福学说。  相似文献   

20.
功利主义是用快乐和痛苦的心理体验来解释人的行为动机的思想理论,也是一门极其精致的道德学说。作为功利主义的奠基人,边沁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诸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等一系列思想主张,从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原则性界定和崭新的价值标准。密尔则将功利主义发挥到极致,在修正与超越边沁功利主义原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继而提出了快乐有质的不同、幸福即快乐的最大化、公共幸福与自我牺牲的一致性等批判性主张,功利主义也由此步入了其发展历程的巅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