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知情权与情报公开制度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知情权是民主与法治发展的产物,其核心是情报公开请求权.许多国家制定了关于情报公开的法律,以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建立和完善情报公开制度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情报一词,经历了从窄到宽、从专用到通用的变化。情报与信息有别,在政府或行政的情况公开方面,使用情报一词更为恰当。行政情报,应当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在履行职责中制作、取得或管理的文书、图画以及电磁等非常规载体所作的记录。情报公开,指国家机关掌握的情报向公众公开,包括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情报公开法,是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集中规定公众的知情权和行政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的公开情报义务的立法总称。  相似文献   

3.
知情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享有知悉、获取官方情报和非官方情报的自由和权利,其核心内容是“知政权”。知情权不仅是一项人权.而且也应该是宪法权利。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就是要实现政务公开,实现政务公开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4.
日本各地方从1982年开始制定情报公开条例,逐渐建立起各地的情报公开制度,成为国家<情报公开法>的法制基础.地方情报公开条例一般包括立法目的、实施机关、公开的公文书、请求权人、适用除外的情报、公开程序、情报公开审查会等内容.地方情报公开立法基本上符合宪法和<地方自治法>关于自治立法的规定,但与已有法律制度也存在冲突.日本法院判例对条例的解释,对情报公开制度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条例与<情报公开法>的关系表现为地方自治与中央权威的关系,存在对应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当今,知情权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民主权利,其核心是信息公开请求权.许多国家因此制定了关于政务信息公开的法律,以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但在我国还缺少这样一部统一的立法,相关问题在其他基本法中也没有具体、完善的规定.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我们都应当借鉴国外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上的一些有益做法和经验,争取尽快将政务信息公开纳入法制化轨道,这对我们深化政体改革,进而推动我国的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高铁建设的关注和评议,而且暴露出公民知情权法律保护的欠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于实现公民的知情权至为关键。作为现代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知情权由于其宪法特质在人权谱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知情权域外的历史变迁来看,其确立发展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息息相关。因此,保护公民知情权应当从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开始,着力于宪法层面的文本完善和机制健全。  相似文献   

7.
行政知情权已成为很多国家的一项基本人权。政府信息公开成为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得以实现的前提。文章在分析我国政府信息制度与行政知情权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与行政知情权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大数据背景下人民"知情权"的角度切入,从比较法的视野就中国政府现有信息公开制度进行分析,并在借鉴日本的成熟经验后主张应当在信息公开立法的目的中引入知情权,并在保障信息公开请求权的基础上扩张信息公开请求权人的主体范围,完善信息公开载体的数据化管理,再辅以对"知情权"的相对限制性规定,从而将政府信息公开的管控形态从传统的以行政行为为主导的封闭性信息支配模式,逐渐过渡为以保障知情权为主导的开放型信息支配模式,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越来越多的突发性事件的发生,知情权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一项普遍认同的基本民主权利,知情权的充分实现需要政府信息公开的配合,而政府信息公开不是无限的,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公民知情权的范围也会存在一定限制。文章在介绍公民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度和公民知情权限度的原因,并提出把握政府信息公开度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公民的知情权及其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民主法治社会里,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公民知情权的确认和保障已成为政府的基本义务。中国现有法律中已有一些关于保障公民知情权的规定。但是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中国在保障公民知情权方面还存在着缺陷。因此文章最后从立法层面上对中国公民知情权的保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知情权是当代法治社会中的一项基础性人权,它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体体现为行政知情权.行政知情权是世界各国宪法和法律乃至国际公约普遍确认和规制的重点,它主要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予以实现.然而,就我国现状而言,无论是在公民行政知情权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现公民行政知情权方面都相对滞后.本文针对我国行政知情权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法治的基本要求,在中国信息公开的触角从政府领域不断向高等教育领域延伸。高校作为综合性地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以及能够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方面拥有着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的特殊性,即高校对其内部管理拥有一定的自治权,这一特征使得立法者和管理者意识到推进高校信息公开不能完全照搬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因此,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构建须清晰界定信息公开与高校自治之间的界限,并通过立法明确高校信息公开自主决定权行使的范围和程序,从而在维护高校自治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后,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推进,公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如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了解权、监督权,如何实现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也日益引起人民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制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宏观上包括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和公民的知情权,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中国理论界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理论研究越来越关注,有民主说、程序说、国际法说、人权说等学说的出现。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始于1991年,虽然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已经从探索阶段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阶段。  相似文献   

15.
政府信息公开更加注重对现行文件的开放,并通过主动公开和经申请公开等不同的形式来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这些与时俱进的规定,对档案开放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从政府信息公开这一大环境出发,提出新形势下档案开放应遵循主动、及时、易用、效益原则。  相似文献   

16.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法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芳 《东方论坛》2009,(6):119-124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是各国慈善法律所确立的基本制度。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法理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慈善组织是以公益为目的的、承担着重要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责任的组织;二是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的核心是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以慈善组织的公共性和公众的知情权为基础,建设我国的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民知情权法律保障之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情权是现代民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在我国有关保障公民知情权的法律制度已初步建立。但是,公民知情权宪法地位尚未明确;知情权法律保障制度还不能形成一个系统而完善的体系,其法律保障效力难以发挥。确立公民宪法和法律上的知情权,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是完善公民知情权法律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行政处罚决定公开不仅具有规范执法活动和建设透明政府的内在逻辑,而且其制度目的包括满足公众监督权和知情权,但由于公开的方式、内容不同,此种信息公开隐含了侵犯行政相对人隐私权的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三十八、三十九和四十条,作为隐私权的宪法依据,共同搭建了这一权利的规范基础。隐私权作为一项事关个人生存、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个人发展、保护个人精神追求的基本权利,不应当被随意减损。以对一起嫖娼行为的行政处罚决定之公开为例,从合法性和合宪性角度对该公开行为进行考察:合法性要求公开主体、程序、内容等方面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合宪性更要求公开行为要符合比例原则,符合宪法的原则与精神,具备合理性。该行政处罚决定的公开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合法性存在瑕疵,并且在必要性和均衡性方面值得商榷,不能给予合宪性认同。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进程中催生出来的,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必须站在重构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视角,将知情权的保障贯穿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整个过程;并积极借鉴域外的经验,遵从"知情权入宪-信息公开立法-相关辅助立法"的步骤,建立严格、完备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民事庭审录音录像档案公开制度是数字化时代人民法院推进司法公开的关键手段,也是公民知情权得以行使的重要体现。从立法规定和司法运作看,我国民事庭审录音录像档案公开制度尚存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公开对象范围较为狭窄,公开渠道不甚畅通,公开范围与隐私权保护界限不明。究其根源,乃相关立法不够完善、司法实务部门对其功能定位狭窄、专业化配套机制不甚完备所致。为更好地发挥民事庭审录音录像档案公开制度的作用,应坚持司法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保护衡平原则,完善民事庭审录音录像档案公开有关规定,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诉讼档案系统,规范民事庭审录音录像流程,加强法院人员信息化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