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瓷器之所以风靡全球,变化、绚丽多彩的青花瓷业的发展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明初青花瓷器成就辉煌,达到"青花瓷之冠",是由于在青料和造型、装饰艺术上广泛引进了伊斯兰因素.进口青料还促使青花瓷器在永乐、宣德时期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如在艺术上,采用了大量的伊斯兰风格的造型和纹饰.明初瓷业中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引进,与元明以来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密切相关.明代青花瓷器的制作与伊斯兰艺术相融合形成了新的特色,成为中国古代陶瓷手工业吸收外来文化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前期青花瓷器大量出现在中东、西亚和东非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其特殊的造型、纹饰、工艺和色料曾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兴趣.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中东西亚等地的穆斯林商人从明代中国大量"定制"青花瓷器后运回国内.然而,明代御窑厂的设立、制度和使命,明青花的造型和纹饰,特别是明代"回回瓷器"的种类、样式以及作为核心装饰的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内容,都与"定制"说法难以吻合,它们都显示了明代中前期青花瓷的内销性质,其中以宫廷和皇室需求为主.  相似文献   

3.
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历代留存的回族文物品种繁多,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些文物从时间上看,唐宋时期少,元代逐渐增多,明清更多;从类型上看,古建筑多,器物留存相对较少;从文化特征看,唐宋时期表现为借用中国传统形式较多;元代有世界各地地域性伊斯兰文化的植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开始出现中西结合的文化形态;在明代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以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形成。回族文物反映的回族文化演进过程说明,中国古代回族文化是以伊斯兰思想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为主的中国本土民族文化,是中国内地地域性的伊斯兰文化。这种文化相结合的双重性特点,既表明回族文化是世界伊斯兰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又表明它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特点的体现,中国回族文物所展示的回族文化更表明,中国回族对世界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贡献是极其伟大的。  相似文献   

4.
元代的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个篇章,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感。它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以及草原游牧民俗与中原汉民族传统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装饰纹样,加之数量的稀少,仅有一定数量的青花瓷器传世,使之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品与各种拍卖会上的抢手货。本文通过阐述元代青花瓷的特殊历史背景及其纹样特征,试图翻开这一特殊时期的瓷器不一样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与欧洲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外贸易。由此,中国传统丝绸和瓷器装饰纹样对欧洲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导致整个欧洲当时的艺术设计包括瓷器、建筑、家具、墙纸、面料和绘画等都出现了来自中国的装饰纹样元素,中国文化的概念深深扎根在欧洲各国人民心中,并由此催生了法国—中国式洛可可艺术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陶瓷大国,陶瓷的种类异彩纷呈,尤以青花瓷最引人注止。青花瓷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昌盛于明代以及清代初年。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高温烧就的蓝白两色相间的瓷器。它以釉下彩的工艺优势和瓷画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受到世人的珍视,被誉为“国瓷”,为现代收藏家所青睐。 青花钴料在白胎上留下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得以让我们从每一片青华碎瓷上读到一段逝去的风云: 明代弘治年的昭君出塞图,嘉靖年的藏人戏舞图,都从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宋代磁州窑陶瓷装饰以铁锈花绘画装饰最为突出,它创造性地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生动的将花卉、人物、鸟兽、书法等绘制在瓷器上,充分体现了宋代文人画的美学体现,发展了我国继唐代长沙窑以来的瓷器彩绘技法和题材,为宋以后的青花和五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青花瓷器是中国瓷都景德镇的传统瑰宝,它用含钴的矿物原料在瓷土坯胎上进行彩绘,然后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左右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在釉下呈现蓝色花纹或相近颜色的瓷器。景德镇青花瓷从14世纪产生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已成为人们生活、审美等的重要产品和艺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创新的源泉从何而来?从古今契合与变化、紧跟时代发展而来。叶可思,这位年轻的  相似文献   

9.
《回教哲学》和《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是埃及伊斯兰现代主义思潮的倡导者穆罕默德·阿布笃的著作。马坚翻译该著作是为了应对和解决国人对伊斯兰教的误解而导致的各种侮教案的发生和非基运动以及基督教在穆斯林内部传教出现改宗现象,并为回耶辩论提供理论根据。通过解读历史背景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伊斯兰社会思潮是受国内近代化运动和伊斯兰现代主义思潮双重影响下产生的。在这场思潮运动中,中国穆斯林精英始终把它融入到整个中国近代化运动中,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南京的收藏品有两花,一为雨花石,一为青花瓷。雨花石色彩缤纷,珠圆玉润,被称为“天赐国宝”;青花瓷是白底蓝花的瓷器,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昌盛于明代和清代。由于它是手绘在瓷胎上的国画,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历史。自古以来它即被贡之于王室,收之于窖藏,用之于民间,畅销于世界,被人们誉之为“国瓷”。  相似文献   

11.
自古丝绸之路开拓以来,我国与欧亚各国商贸往来日渐频繁,异域文化也逐渐输入境内。其中,伊斯兰艺术的图案装饰以其内涵丰富的宗教精神、独特的色彩和优雅的纹饰,对古老的东方艺术产生温柔的浸润和影响,逐渐被中国传统艺术所接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突出表现在制陶、金属、染织、玻璃工艺,以及伊斯兰玉器等的色彩、造型和装饰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出土的明代瓷器中,数量最多的是碗、碟、盘等日常生活用器,地域上基本集中于吉林省的扶余和辽宁省的新宾两地。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与明代东北的历史有关,历史上北元势力曾盘踞于扶余,后金曾定都于新宾。瓷器在明代东北应该多是官宦贵族的用具。东北地区出土的明代瓷器基本来源于中原地区,中原瓷器流入东北的途径主要有互市、赏赐、中原人口流入等。  相似文献   

13.
青花瓷器是我国驰誉中外的瓷器品种之一。由于近人所见的出土器物和传世品最早是元代烧造的,因此,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它是元代出现的一种新的瓷器品种。可是,元代青花瓷的烧造技术已较成熟,在此以前它必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陶瓷界根据宋代磁州窑、吉州窑的釉下彩绘技法已很成熟,推测青花瓷的起源可能是在宋代,但一直未能找到这方面的实物资料。七十年代以来,在浙江省先后出土了一些宋代青花瓷片,接着在江西吉州窑窑址中又出土了南宋晚期的青花碟,拓宽了人  相似文献   

14.
明清阶段是中国工艺品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明清工艺品创作处于一个装饰的时代,其主要特征是日益精致化、繁缛化,具体地说,明清两代又有共同特征的区别:明代简洁,清代华美。这一切从瓷器和家具工艺中都有所反映。装饰使一件产品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但极度的装饰也有损于事物的美,出现夸饰的艺术现象。艺术的反映是深层原因的外化,这个深层原因就是转型时期的综合表现:生活层面上的,精神层面上的,以及审美理想上的。实用类工艺品的夸饰现象就是古典和谐美艺术原则的极度化表现。对一段时期工艺品的集中观察,可以发现正是在这个转型的大环境中,审美理想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让许多年轻人对中国古典的陶瓷文化有所了解,甚至培养起了兴趣。 千百年过去了,战争、自然灾害、古人的一失手……多少瓷器成了文明碎片,传至今日。今天,有一个女孩用心造就,发现、意识到了这些文明碎片的价值。将中国古瓷碎片与传统金银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古瓷首饰,重新赋予古瓷灵动的生命,把古瓷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佩戴效果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年,基督教传教士系统地组织了一次中国基督教发展状况的调查,历经十年将这些调查资料汇编成(中华归主)一书,于1922年出版。该书中也涉及到中国穆斯林的部分内容。他们对中国穆斯林现状的调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真正的调查,只是将多年观察的资料加以拼凑和整理,是对已有的工作经验的汇报。尽管如此,这些调查资料也是他们对清末民初中国穆斯林的历史与现状的见证,反映了当时中国穆斯林在社会更替时期的精神风貌和历史进程,是研究那段中国伊斯兰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关系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兴起前,阿拉伯国家的妇女地位十分低下,伊斯兰教的创立以及《古兰经》的诞生,使妇女在各个方面享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伊斯兰教在向各地传播的过程中,被当地文化吸纳,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妇女观,也使各地妇女地位发生了变化。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化的伊斯兰教妇女观。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青花瓷器的生产已达到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青花瓷器使用广泛,随意性很强。北京一些老字号化妆品店用青花瓷罐作为产品包装,将字号名称和经营地址烧制在青花瓷罐上。  相似文献   

19.
随着21世纪全球化推进与后现代语境中“世界文学史重构”潮流出现,我国文学界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断流,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中世界文学史上的缺位,提出了复兴传统民族文学形式的理性诉求。当代小说《青雪盟誓》不仅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学形式复兴,也为反对文化殖民主义和语言霸权主义的东方或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批评家们提供了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文本范例。  相似文献   

20.
明末崇祯年间王岱舆所著《正教真诠》卷首所附《群书集考》的资料系袭自《清真教考》;清康熙年间成书的马注《清真指南》一书抄录了作为《清真教考》序跋的詹应鹏《群书汇辑释疑跋》与张忻《清真教考序》的部分文字;清雍正年间成书的刘智所纂《天方至圣实录》卷十九、二十部分不仅在资料方面有明显承袭《清真教考》之处,其资料编纂的举动本身也受到《清真教考》的影响。明末清初中国回回民族文化继承中一个虽然不甚重要却未受到应有重视的侧面,即在伊斯兰教教外产生的有关伊斯兰教的汉文文献在回族宗教学者中的传承是有其影响和积极意义的,为当时中国回族的文化创新提供资源,这一继承的过程是民族文化自觉与创造的反映,符合一个民族形成之初的上升时期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