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残疾人"平等、参与、融合"的社会融合理念,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媒介传播是新时代社会融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残疾人由于身体功能的限制,导致对疫情信息接收的能力不足,隔离措施又进一步缩小了其生活空间,使其在生活、就医、社交、教育、就业等方面受到更大制约,这一形势对残疾人的社会融合构成了较大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关残疾人的媒介传播进行分析,探索在当前新闻报道和公众讨论中所反映出的对这一议题的关注焦点、情感态度、发展趋势和影响效果,提出行之有效的舆论传播策略,希望发挥舆论传播的正向引导与监督功能,进一步服务于提高残疾人社会融合水平.  相似文献   

2.
残疾人价值认同,既包括社会和他人对"残疾人价值"的肯定、理解和赞同,也包括残疾人的自我价值确证,关乎残疾人本质力量的彰显与社会身份的确认.残疾人价值认同是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残疾人渴望价值得到认同的期盼更加强烈.但是,残疾人价值认同依然面临实践矛盾,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文化建构的实然状况尚未完全满足残疾人实现价值认同的时代诉求,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残疾人价值认同问题予以分析和考察.作为关照人的生存发展的哲学样态,马克思主义人学将劳动作为人的价值生成和获得认同的实践基础,将人的文化及其建构作为人实现价值塑造的精神基础.我们需考量残疾人价值认同的人学诉求,从劳动实践视域分析残疾人价值认同的实践基础及应然态势,从文化视域实现残疾人价值认同的文化建构及其优化,挖掘残疾人价值认同的人学意蕴,促进残疾人价值认同的纵深延展.  相似文献   

3.
《残疾人研究》2021,(1):94-96
2020 年 11 月 29 日,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首次线上线下同步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 50 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代表共约 260 人,围绕"新时代残疾人保障和发展"的主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研讨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问题,为制定好"十四五"规划、谋划好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詹成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忠、中国残联副主席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凯等领导出席开幕式.本届论坛还开设了"疫情之下残疾人保护"专题研讨,邀请来自基层的残疾人、社会组织代表与专家学者一起对话.设置了 8 个分论坛,围绕"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面向'十四五'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服务""新时代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与支持""残疾人健康与社会融合""残疾人就业:支持与融合""新时代无障碍发展与社会治理""新时期残疾人体育:合作与挑战"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残疾人多层次的就业与康复需求,我国残疾人就业模式日益多元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残疾人就业模式,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旨在为残疾人提供支持性就业,以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类型,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兼具市场、社会与政府三重维度的混合价值取向,致力于运用市场机制解决残疾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在创新残疾人就业模式、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增加残疾人经济收入、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专业人员培养、商业运营能力、目标人群覆盖面、政策扶持及法律保障等方面面临不少挑战。整体而言,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及其倡导的支持性就业与"重康复、轻就业"的庇护性就业模式并非全然排斥,而是一种相辅相成、前后相继的共融关系,共同塑造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多元格局。  相似文献   

5.
"优势视角"从专业化层面上讲是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基于"优势视角"的高校残疾人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可尝试从四个方面构建:"稳固三角形"专业关系的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高校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高校残疾人社会工作基本内容等。  相似文献   

6.
残疾人社会福利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之一,对此已达成世界共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对象从一部分群体到全体残疾人,福利内容从保障基本生活到注重残疾人全面发展,福利形式从个别化帮扶、临时性救助,发展为制度化保障、常态化服务,福利工作重心由制度完善到政策落实,福利推进路径由城乡二元分隔转向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残疾人逐步摆脱歧视走向融合,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充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开辟出来的,在道路选择、观念基础、组织体系、制度构成上特色鲜明.继往开来,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将向着"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尚不完备,残疾人价值实现仍然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就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残障群体的社会资本、构建以残疾人为中心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而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提升残疾人自身能力、促进残疾人社会角色转变和协调残障群体社会互动关系,是激活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内生动力;而构建多元协同的托养照护模式、完善福利制度供给、培育残障自助组织和推广助残志愿服务则构成了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外部保障。这种新型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将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中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和社会逐步实行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采取无障碍措施”。在此之前的道路和建筑物设计,是以健全人作为使用对象而实施的,适应健全人的建筑物让有身体功能障碍的残疾人使用则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困难,如普通的台阶即是使用轮椅的残疾人自己无法逾越的障碍。残疾人家庭环境的物理性障碍也是制约残疾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重要因素,它限制了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限制了残疾人的自身发展,也妨碍了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所综合康复机构,其建筑设施…  相似文献   

9.
人类在探索对残疾人的定义和改善其境况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残疾观和残疾文化.其中,个人模式与社会模式的影响颇为深远,并以英国为主要阵地展开了激烈的学术论战.个人模式从生物学视角出发,提倡通过现代医疗等手段最大限度使残疾人摆脱自身条件的束缚,达到更好地融入社会的目的;社会模式则基于政治学视角,从残疾的社会因素出发,致力于排除以往社会对残疾人的成见,进而消除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各种障碍.以上两种模式在促进残疾人个人发展和社会正义中前后相承,各司其职,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研究范式看,每种研究取向都可为残疾的定义、境况改善和政策优化提供知识增量和多元化的学科视角.残疾人工作和研究中的"模式之争"反映出残疾人工作两种重要的思考逻辑.鉴于此,我国社会各界须同时关注残疾人的个体性和公共性问题,充分调动残疾人自身潜力,发挥社会正义的积极作用,构建具有实践意义的残疾人社会政策框架.如此,才能"回到事情本身",从多元文化和多学科的视角进行理性对话,为残疾人政策实践提供有价值且可操作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表现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上。残疾人社会工作受到诸多争议。作为中国公民,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与生活的权利,残疾人是由于他们的生理或者心理存在某种缺陷,但是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残疾人也有参与社会工作的权利,国家和社会群体也应该加大对残疾人的帮扶力度,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这是出于人道主义的援助。残疾人本身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作为社会群体应该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及其实务等,对残疾人社会工作进行研究,找出帮助残疾人推进社会工作的方法,为社会保障工作的进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说起青苹果,人们总是将之和“酸涩”相联系;谈到残疾人,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则是‘失去能力”、“没有希望”。残疾人,作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弱势群体之一,他们的生存环境将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和谐程度。而现在的80后、90后残疾人,正处于残疾人生命阶段的黄金周期,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只有这个群体更有尊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才能让残疾人看到希望,也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2.
残疾人社会康复是造就残疾社会人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使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条件,是残疾人全面康复中的主导因素。残疾人社会康复功能表现为人格再塑、潜能开发、爱心醇化等。残疾人社会康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操作中还存有不少问题,有待改进和提高,以使残疾人社会康复实现到最大程度。  相似文献   

13.
李亚涛 《现代交际》2011,(11):26+25-26,25
残疾人作为社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生活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社会质量的好坏,一个国家的残疾人福利制度水平也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福利水平和文明程度。同时,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人群,他们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残疾人权利既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具有特殊性。因此要维护残疾人的权利,使他们尽可能地与普通人群享有平等的权力,应该赋予特殊人群超过普通人群的权利。残疾人福利制度是实现维护残疾人权利的一个必然途径,完善和良好的残疾人福利制度,能够帮助残疾人摆脱生活困境,促进社会参与,维护他们的尊严,促进残疾人多种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我国残疾人社会政策进入优化发展新阶段,将系统思维贯彻至残疾人社会政策优化是现实所需。文章提出残疾人社会政策以需要为本的目标导向,聚焦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的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推动残疾人兜底型和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效果集成,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残疾人家庭需求的多维识别和综合研判机制、持续追踪和动态预警机制,并围绕残疾人家庭的能力提升、残疾人关爱共同体建设这两个重点,来促进残疾人社会政策的协同。  相似文献   

15.
城乡残疾人的就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厘清城乡残疾人就业率系统差异是重要前提。基于第五轮"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分析显示已婚、自评健康良好、未参与最低生活保障、具备党员身份的男性残疾人比其他残疾人群体就业状况更好。但农村残疾人潜在工作经验就业回报的效应强于对城镇残疾人的作用;城镇残疾人群的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效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农村残疾人群上述变量的性别差异效应不显著。因此,应积极制定差异化的城乡人力资本政策,加强对城乡残疾居民就业的政治引导和社会支持,健全城乡残疾人全面康复服务保障,完善城乡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社区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也是开展残疾人工作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社区残疾人工作已经成为关心残疾人生活和工作的主要途径。而社区残疾人文化的发展便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对于维护社区的稳定、促进人际和谐、推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引入创伤视角,通过对两个社会创业实践的案例研究发现,残疾人社会创业的实践路径可以用疗愈创伤来概括,即治疗创伤促进创伤愈合的过程。首先,治疗创伤是残疾人社会创业的动机,残疾人社会创业缘起于治疗个体、群体与社会创伤的动机;其次,残疾人社会创业的过程包括机会识别、资源整合与合法性获取三个方面,残疾社会企业家通过考量创伤与优势匹配识别创业机会,通过链接社会支持网络与吸纳残疾人群体整合资源,通过满足外部需求与激发积极情绪获取合法性;最后,创伤愈合是残疾人社会创业的效应,残疾人的社会创业实践最终实现了个体、群体与社会创伤愈合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浅谈残疾人保障金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2009,(17)
一、残疾人保障金制度的建立及意义 残疾人是一个文明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国残疾人的数量已经达到8296万人,残疾人口的数量占全国人口的6.34%. 1990年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其中第三十三条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19.
解决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问题,既是党和政府的明确要求,也是残疾人和家属的热切期盼.湖南省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专项实践的主要启示:一是照护服务能有效改善农村重度残疾人生活质量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规划部署和经费配置是解决照顾问题的关键所在;三是"家庭自付+村社支持+政府补贴"的付费方式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农村地区需要优先发展保障急需的基本生活照护和寄宿照护服务,需要根据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照护能力精准提供适合的照护服务.建议将"优先重点解决城乡低收入重度残疾人照护问题"纳入"十四五"规划及政府实事工程任务,加快建立以家庭照护为基础、社会化照护为支持、集中照护为补充的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体系,完善以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照护能力为核心指标的优先保障对象精准识别机制,通过"两补提标"、建立家庭照护和集中照护机构统一认定制度、评价制度和支持机制,完善残疾人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20.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正在全国范围内依法有序、积极稳妥地铺开。这不仅解决了残疾人参与社会和劳动就业问题,而目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在实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回题,需要加以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进程。(一)残疾人,是指生理都心理缺陷相成视对、听完、簧刀缺损,造成套动生产、生活、学习受到严重障碍章。自前,全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由于外伤、精神、疾病引起或发育不全、环境污染、整化着原因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