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放者的心路历程——苏轼在海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苏轼贬儋时期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晚景十分凄凉的情况下,62岁高龄的苏轼被贬儋州。他首先想到的是死而不能归葬。到达海南后,他在贫病交迫的日子里不断地加深对海南的风土人情的了解,得到黎族老百姓的亲密情谊的感召,在老庄思想的支持下,进行著述和创作。三年后,他怀着十分留恋的心情离开儋州;这除了对海南百姓的情谊和思忆外,也蕴含着这一时期在艺术境界上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提到他,大家首先会想起他多次被贬后所著大量诗文,但他曾于被贬期间兴办最早的"希望工程",恐怕鲜有人知。苏轼最后被贬于海南的儋州,这也是在"乌台诗案"后,苏轼所遭遇到的最为严重的一次贬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北宋中叶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别出心裁、耐人寻味之处。当然,这是以他的创作观点为基础的,所以,进一步探讨他的创作观点,会有益于理解苏轼作品的成就和特点。在这里,全面阐述他的创作观点,是篇幅所不允许的,更是笔者力所不及的。只能谈苏轼生活的特定环境和创作实践对其创作观的形成和完善所起的作用,并对他的创作略陈一二管见。  相似文献   

4.
苏轼本人和后人都论述过他文学思想中的求新特点,他自己的诗、词、文创作更体现了这一特点。求新是苏轼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家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与他学富五车、多才多艺及标新立异的个性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苏轼一生尽管忧患连连,但就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来看,他实乃古往今来最得时幸遇的士人之一。自小不学“时文”的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年,正赶上主考官欧阳修欲借这次考试改变五代以来浮靡雕琢的文风;苏轼的文章恰好符合欧阳修树立的新标准,便被录为第二。苏轼的仕途尽管受到过不少挫折,但那只是奸佞小人们的嫉恨作梗使然;他所遇到的四朝君主对他的忠心、才华则始终坚信不疑、赏识有加。就苏轼的个性来说,若生在别的朝代恐怕早已性命不保;但他却生在一个以“不杀大臣及言事官”为祖训的王朝里,使他不仅得以保全生命,而且充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苏轼的生前身后,他的文艺、学术、政事等才能均得到了古今中外人民的充分肯定与推崇。  相似文献   

6.
“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本来是苏轼赠给友人刘景文的诗句,不意最后竟成了他晚年的自我写照。 苏轼的一生,经过了不少坎坷,但四十多年的宦海风浪,始终没有把他的壮志淹沉。有人认为苏轼晚年笃信佛老,由入世转向了出世,不再是一心要致君尧舜、书剑报国的苏轼了;甚至说他“悲观厌世”。我认为,对苏武的晚年,当作具体的分析。不然,就会失之片面,甚至导致谬误。  相似文献   

7.
苏轼一生尽管忧患连连,但就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来看,他实乃古往今来最得时幸遇的士人之一。自小不学"时文"的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年,正赶上主考官欧阳修欲借这次考试改变五代以来浮靡雕琢的文风;苏轼的文章恰好符合欧阳修树立的新标准,便被录为第二。苏轼的仕途尽管受到过不少挫折,但那只是奸佞小人们的嫉恨作梗使然;他所遇到的四朝君主对他的忠心、才华则始终坚信不疑、赏识有加。就苏轼的个性来说,若生在别的朝代恐怕早已性命不保;但他却生在一个以"不杀大臣及言事官"为祖训的王朝里,使他不仅得以保全生命,而且充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苏轼的生前身后,他的文艺、学术、政事等才能均得到了古今中外人民的充分肯定与推崇。  相似文献   

8.
秦观是北宋著名的一个词人。由于在当时剧烈的党争中,步趋苏轼,表现了保守而又近乎中立的态度,所以一生仕途极不得意。他的后半生和苏轼一样,屡遭贬谪,晚年更被放逐到极南的广东雷州地区。但是,他却缺乏象苏轼那种乐天知命,旷达不羁的胸怀,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反映出一种蒙受压抑而不能自解的深深的悲哀。在当时的文坛上他曾被人目之为“苏门四学士”中的一个,但他在词的创作上所走的路上却与苏轼回  相似文献   

9.
苏轼在朝为官,直言谠论,主张推行仁政,重视民心;任地方官时,爱民如子,政绩卓著。仁政爱民的思想是贯穿苏轼一生的一条主线。苏轼从小就具有浪漫气质。乌台诗案后,他更以老庄哲学修补自尊、自信,构筑一个新的超脱的精神世界。惠州、儋州之贬后,他依然保持着生命的活力、稳定的心智。这种随缘放旷的人生态度,是贯穿苏轼一生的又一条主线,它与仁政爱民的政治思想并行不悖,构成苏轼人生交响曲的双重旋律。  相似文献   

10.
论及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时,我们往往会提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李?、南宋陆游、辛弃疾、金元好问、明袁宏道、清陈维崧等。其实,“五四”以来的新诗人中,受苏轼影响的不乏其人,郭沫若就是最著名的一个。一些研究文章在谈到郭沫若受到的文学影响时,比较注重他与太戈尔、歌德、惠特曼等人的关系,而从不涉及从幼年开始就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中国本土的诗人苏轼。这是一个不应有的疏忽。郭老在一首诗中说:“吾乡苏长公,俊逸才无敌,……悠悠一千年,仿佛闻声息”(《题李可染画二首》之一),异代不同时,而神思交游,声息相通,这正是郭老与苏轼之密切关系的绝好自白。研究这种关系,将加深我们对伟大文学家苏轼的认识,并使我们能够对郭老作  相似文献   

11.
社会教化是苏轼《策别》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从教化的主要目的、核心内容、实施手段、实效考核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设想。它们既是苏轼政治思想的反映,又是他所期待的政教结合的教化理想的集中体现。与先秦儒家教化注重个体道德修养的内在自律不同,苏轼更重视全民的社会教化以及教化实施的法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正> 整部宋代文学史中,苏轼是一个光辉的名字。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与集大成者,其流风所及,在宋以后的文学史、美学史甚至思想史上,都可以找到他的余韵。然而,苏轼也是一位极端复杂的作家,一位矛盾百出的人,后世的评论者几乎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塑造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使他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试论苏轼的艺术追求与人格境界的统一杨胜宽尽管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士中千载难遇的才人,他自己从小便树立了非凡的政治理想,但客观地对苏轼一生的作为审察一番,便不难发现,他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的性格、情绪,胸无城府,口没遮拦,都不适合政治游戏的深奥规...  相似文献   

14.
元好问生逢金代后期的动乱时代,亲身经历了亡国的惨痛,时代与个人痛苦的交织形成了他刚健质朴、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元好问早年力学苏轼诗,吸取其精髓,而其老健之处却又在苏轼之上。真正奠定艺术风格的是他的纪乱诗。华实并举是元好问诗歌的一个尺度。  相似文献   

15.
苏轼随笔集《东坡志林》中的记游文学作品,满怀对已逝友人曾经的追念,表现对生死的达观,他正是通过精神的闲适与情性的闲逸来对抗迫害、化解心灵伤痛的,这也是他多次遭受政治迫害却从不屈服的根本原因。诗话和考古札记,是苏轼学术成就的补充,反映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志林》中对名物的题咏记述也构成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志林》不论是情的阐释,还是理的透彻,无不蕴含苏轼澄澈的心性和洒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大慧宗杲是两宋最杰出的禅师,他的成就离不开对苏轼的接受。通过结交受苏轼影响很深的惠洪、唐庚、李彭、张商英、韩驹等,宗杲实现了对苏轼的间接接受;而通过对苏轼人品的称赞、置苏轼像于佛殿、对苏轼作品的熟悉评述,宗杲实现了对苏轼的直接接受。  相似文献   

17.
说起汽车,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宝马”、“奔驰”;而论起电视机,人们又会不自觉地想到“索尼”、“松下”……什么时候,一谈起职业教育,就会让人想到中国,而且一定要到中国才能购买到某种职业教育模式,那该有多好! 这是让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过维义挥之不去的深沉祈盼,也是他带领全校教职工执着奋进的动力。他说,我们不能忘记“自己”!他坚信:事在人为!  相似文献   

18.
戴建国是电视台一位编导,在他事业风光的背后,谁能想到他会和一个疯女人相守一个屋檐下?30年前,当年他娶她的时候,她是一个结过婚生过孩子的女人,疯癫后被婆家送回到娘家,当时风华正茂的他为什么执意要娶一个疯女人?而整天面对一个疯子的傻笑、胡言乱语甚至癫狂撕咬,30年和一个疯女人同床共枕,他又是如何驱散阴霾见青天的?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一个勇于革新创造的诗人,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他的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立下了许多带首创性质的勋业。这里我想谈他的和陶诗。苏轼的和陶诗共四卷,一百零九首(施注苏和陶诗共一百二十二首)。这在历代诗人的唱和诗中确实是个创纪录的数字。那么,苏轼的和陶诗究竟有何价值?应该如何评价?过去评论界对这个问题的涉及较少,因此本文愿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20.
"归"是苏轼诗中常见的字眼,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他归向仕途;历尽宦海浮沉,"兼济天下"的理想难以实现,他又渴望归隐于故乡和自然;尘世之外的永恒真境是他精神上的真正家园,却无法企及.苏轼从入世到渴盼出世及无法弃世是一个复杂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