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释“■”     
“刃止刃止”字的篆书形体“从四止”,为会意字,其中朝向为上的两足状和朝向为下的两足状,当为同一人之足。其形体义指的是某人在泥泞的路上向前移动却又向后的滞氵刃止刃止难行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释“委”     
本文分析了"委"字的古文字形体,"委"字为会意字,其形体义为妇女背着禾物状.在综合考察了"委"的字形义、"委"一词在先秦典籍里的用法以及"委"的同源词情况以后,"委"一词完整的发生背景可重构为妇女背着[义素(1)]枯萎的禾物[义素(2)].<说文>"委,随也"的解释,实为"委"的引申义用法.  相似文献   

3.
释"禁"     
文章分析了“禁”字的小篆形体 ,其形体为“从林 ,从示”的会意字 ,《说文》将“禁”字分析为“从示 ,林声”的形声字 ,不确。“禁”的形体义为在树林中举行祭祀活动 ,而“禁”一词的本义是指该祭祀场所的“林”为禁地 ,即一般的非祭祀人员不可入内  相似文献   

4.
释“刚”     
"剛"字的甲骨文形体,其繁形从网从刀从牛,会用网和刀捕杀牛之意.在词的发生层面上,"剛"字的本义域构成为用工具捕杀[义素(1)]性情剛烈倔强的[义素(2)]公牛[义素(3)]."剛"的词义系统的形容词系列,应以"刚直;倔强"义为起点.《说文》"剛,强断也"的训释不确.  相似文献   

5.
释“刚”     
“刚”字的甲骨文形体 ,其繁形从网从刀从牛 ,会用网和刀捕杀牛之意。在词的发生层面上 ,“刚”字的本义域构成为 :用工具捕杀 [义素 ( 1 ) ]性情刚烈倔强的 [义素 ( 2 ) ]公牛 [义素 ( 3) ]。“刚”的词义系统的形容词系列 ,应以“刚直 ;倔强”义为起点。《说文》“刚 ,强断也”的训释不确  相似文献   

6.
释“進”     
“進”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字形为上从隹下从止的会意字,《说文》“从辵,閵省声”的形体分析不确。“進”字的形体义当为鸟在前方而人朝着鸟前进之状。  相似文献   

7.
释“殿”     
“殿”字的形体构造 ,《说文》中“从殳 ,声”的形声字分析不当。“殿”字应是“从 ,从殳”的会意字 ,字形义为“击臀” ,“殿堂”和“殿后”义应是“殿”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8.
释“罷”     
“罷”(今简化为“罷”)字的形体义为用网捕熊,“罷”一词的本义为“停止”。《说文》对“罷”字的形义分析不确,而“遣有罪也”的训释则为“罷”的引申义用法而非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释“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告"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构成为上"牛"下"口"的会意字."告"一词的本义为祭告义,"告"的形体下方的"口"则用来表示祷告义."告"的字形义为祭祀时用牛牲并面对牛而祷告.《说文》分析"告"字的形体不确.  相似文献   

10.
释“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去"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上"大"下"口"的会意字."去"一词的本义为"离去"义,而"去"的甲骨文形体上方部件"大"为一人,表示正在离去,而下方部件"口"则为另一人之口,表示另一人对离去之人正在说送别之言.<说文>"去"的小篆形体已从甲骨文的初形演变成了"从大,( )声"的形声字.  相似文献   

11.
释“尤”     
通过考释“尤”字的甲骨文形体 ,笔者认为“尤”字“从又”(“又”即手状 ) ,并在“又”字上方的手指处加一短横划。“尤”字中的短横划为指事符号 ,“尤”字属于指事字。“尤”字的字形义指手指上有肉瘤。“尤”的本义为手指上的黑色肉瘤 ,为名词 ,“”为“尤”字的增形孳乳字。“无尤”一词在卜辞和先秦典籍里均用如“无灾异”、“无不利”之义。  相似文献   

12.
秦可卿之死及结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乃良 《南都学坛》2004,24(4):39-42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之一,是作者精心结撰刻画的主要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是谴责、讽刺的,故作者先以"淫丧"让她退出小说的情节,后接受了评点者的建议删去了有关情节,但却留下了许多情节上的漏洞,如她的病因和死期,这一直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秦可卿之死,可以把握、理解作者的构思深意和结构内涵。作者借秦可卿之死营造了一个结构高潮,为凸现小说的死亡主题作了情节铺垫。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成书,有“一稿多改”和“二书合成”两说。在对现存诸版本《红楼梦》内容情节进行细读的时候发现的许多问题,如用“二书合成”的观点进行分析,则会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在“二书合成”过程中,有一些情节被删去或隐藏起来,薛蟠、秦钟、秦可卿三人之间的关系,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半两钱从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由秦国铸造,早期工艺原始,钱币上的文字古朴苍莽,钱体形状、大小不一。秦王朝建立后,中央统一铸币,铸造工艺改进,半两钱钱文规范,钱体规整,制作精好。秦朝后期由于社稷动荡,半两钱出现变小变轻的现象。汉承秦制,西汉早期也铸造过半两钱,但整体风格已无秦半两之霸气,钱体较薄,钱文笔划较平浅。  相似文献   

15.
秦直道是中国历史最久、所经地貌最复杂,路面最宽、修路历时最短、筑路难度最大、发生战争最多、又是民族相互接纳和融合得最好的一条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承载着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宝贵的中华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秦印的研究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和90年代西安秦封泥的大批出土与确认,学术界终于认清了秦印的真实面目,建立了秦印的客观标准。秦陶文中有两类抑印陶文,风格特征与目前所建立的秦印标准大不相同,为战国晚期秦到统一秦时期很有特色的两类秦印。第一类为秦兵马俑上不规则的抑印陶文,风格粗犷,应当为用木片或陶片刻划成印后拍印到兵马俑上。第二类为出土秦陶器上的抑印陶文,应当为制陶工人的私印。这两类印为专用印章,它们的确认,丰富了对秦印的认识,扩大了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7.
秦简《日书》中充斥着大量关于出行宜忌的文字,显示出对出游的高度重视,而究其原因乃在于虽然当时社会已经取得相大的进步,但时人的出行活动仍然受着道路状况恶劣、食宿条件差、盗贼猖獗、交通工具差以及医疗条件落后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因而显得极其艰难。这种情况被反映在《日书》中,就是对出行时日进行严谨、细致地推择,以期趋利避害,逢凶化吉。  相似文献   

18.
单词配对法有两种不同的顺序:L1-L2顺序(母语词在前,目的语词在后)和L2-L1顺序(目的语词在前,母语词在后)。实证研究发现,L1-L2的单词配对顺序既有利于双语词汇的正向翻译(L1-L2),也有利于双语词汇的反向翻译(L2-L1),尤其有利于词汇的长期记忆;双语词汇翻译在准确度方面存在着翻译方向的非对称性,但L1-L2的单词配对顺序可以弱化词汇翻译的非对称性,尤其在短时记忆中,L1-L2的单词配对顺序可以使词汇翻译的非对称性消失。研究使人们对这一看起来简单且很少有人研究的单词配对法有了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徐锴对词义引申所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方面,承继许慎“六书”说,依据本义和借义的关系对假借造字进行分类,启发清代小学家进一步界定假借和引申概念,理顺二者关系;训诂实践方面,在《说文解字系传》“通释”篇中,有意识地申明大量字词的引申义,并对引申的基本途径有所认识,从而启迪后世学者深入探索,最终使引申成为词义运动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