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芥川龙之介和有岛武郎都是日本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蛛丝>与<一串葡萄>分别带有佛教和基督教的色彩.芥川龙之介的<蛛丝>通过主人公再度落入地狱,来解剖人的利己本性.有岛武郎的<一串葡萄>通过主人公犯罪得到基督教徒的宽恕,却拒绝忏悔,来强调人的主体价值.两篇作品的主人公皆不忏悔似有相似点,但心理结构相异,芥川龙之介在<蛛丝>中重在揭示人性中利己的丑陋根性和人生的绝望,他为此而苦恼,最后自杀;有岛武郎的<一串葡萄>重在强调人的不受外界制约的自我意志,以爱为核心,这样就会使人充实而有希望.  相似文献   

2.
<圣经>既是宗教的经典,信仰的载体;也是文学的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情感;同时也是文献,充盈着大量的史料和典籍.本文尝试对<圣经>进行解读,以求揭示该经典的宗教意义,把握其民族的审美维度和考据其文献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汲取     
<药>与<作粗活的人知不作粗活的人>歌颂了革命者大义凛然的牺牲精神,揭示了群众对革命的不理解和革命者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在艺术方面,两首散文诗具有精湛的艺术构思,并采用侧面描写手法和双线结构方式.<作粗活的人和不作粗活的人>和<绳子>又有血缘关系.可见,世界各国文学是互相影响、血脉相连的.  相似文献   

4.
曹禺与巴赫--关于《雷雨》中的宗教音乐提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与巴赫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曹禺自幼神迷巴赫的宗教音乐,在<雷雨>创作中,通过借鉴巴赫的<B小调大弥撒曲>,渗透进了自己对宗教和人生的理解,并暗示出人们应将自己的身心交给上帝,信仰上帝的心念.  相似文献   

5.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从苔丝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出<圣经>对哈代的影响.<圣经>的意旨已深深地渗透在<苔丝>这一作品中.甚至书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可以从<圣经>故事中找到原型.哈代没有摆脱悲观、宿命和宗教习俗的影响,但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小说意象的组合,无疑又对社会伦理道德和基督教义进行了讽刺和抨击.  相似文献   

7.
胡三省在为<通鉴>作<音注>中,通过<通鉴>行文的具体事例,揭示了<通鉴>书法.在拙著<评胡三省论<通鉴>书法>(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一文中,已就胡三省对<通鉴>史意、取材问题的论述作了评论,现再就其对<通鉴>史法的论述,续作评论.  相似文献   

8.
约翰@厄普代克在<S.>一书中以象征主义手法揭示了美国历史中的怪圈现象,将其描绘成人们误入的各种迷宫,从历史、宗教、社会各个层面对人生的"逃亡”主题加以探讨.他所采用的书信体写作手法更适合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而由其独特的结构所形成的迷宫似的神秘氛围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是"从罪孽中得到救赎"的"中介新娘"--<圣经>原型形象.这一形象既保留了最基本的<圣经>叙事单元和人物原型,又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带上了现代人的痛苦和反思.这个"中介新娘"原型形象反映了哈代对僵化的宗教道德说教的鞭笞以及对博爱、牺牲等宗教精神的讴歌,具有丰富、深刻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主要是其巨大的文化魅力所致.本文分析了<受戒>产生的文化基础,揭示了<受戒>在情节、人物、艺术描写中流露出来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的宗教情结--基督教视角下的《永别了,武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揭示了人类由于战争的罪恶注定走向毁灭,而人类命运的唯一前途在于对善、真爱及和平的追求这一主题.这一主题蕴涵于"尘土"和"雨"两大意象之中,并在主人公亨利思想转变的心路历程中得到集中体现.两大意象极具<圣经>隐喻,喻示基督教"原罪论"基本教义;同时,作品的主要情节同贯穿<圣经>的善与恶冲突的主要情节相一致.这显示了海明威体认战争本质、沉思人类命运的基督教视角及其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12.
情歌在<诗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情节形象地再现了古代社会隆重的祭高禖仪式,这一仪式与先民的生殖崇拜密切相关,不仅反映了人们自由、奔放的性爱意识,揭示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重视,而且寄托着远古民族浓重的宗教情结,从而使<诗经>具有了深厚的人类学价值和深远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就小说的风格与篇幅的长短而言,<萧萧>与<八月之光>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却有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遭遇和命运.本文旨在从福克纳和沈从文的乡土情结出发,通过对莉娜和萧萧类似的人生经历以及不同的民族性格、宗教和道德观念的分析,来探讨她们是如何保持宁静心灵和完整人格的.  相似文献   

14.
泰戈尔的诗歌<吉檀迦利>朴素优美而又蕴藉神秘,令人难以解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印度传统宗教文化对泰戈尔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思想内涵、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吉檀迦利>是宗教影响文学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旨在论述<蝇王>对原始社会历史的滑稽模仿并揭示其滑稽模仿历史的深刻含义.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评述以往有关<蝇王>的论著并提出本文的切入点;第二部分通过大量事实证实了<蝇王>对原始社会历史的滑稽模仿;第三部分阐述了戈尔丁滑稽模仿历史的意义在于深化<蝇王>的人性恶主题,进而表明他对历史进化论的怀疑;第四部分为全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的魅力来自它们丰富的阐释可能,例如<祝福>.借助格雷马斯方阵,我们从<祝福>里读出了人"生"而被"排斥"的存在主义主题,读出了人生的绝望,读出了鲁迅对"启蒙者"的悲观.  相似文献   

17.
美籍华人作家哈金以一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等待>荣获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及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PEN/Faulkner Awardfor Fiction),从此备受世人瞩目.本文试图通过对<等待>中三位主人公的姓名进行解读,以揭示作品中展现的人生中的无奈.  相似文献   

18.
以西方文化的总体历史为背景对<等待戈多>进行文本分析,认为<等待戈多>表现的是西方人在后上帝时代的精神处境.<等待戈多>显示出西方人重建有意义的宇宙秩序的努力.在上帝死后而新的超越理想尚未建立之前,<等待戈多>是西方人的宿命和使命.  相似文献   

19.
清人李汝珍于儒、释、道无所不窥,在<镜花缘>中表现出他深受道教观念的影响,而立善修德是基思想核心所在.在<镜花缘>中道教的立善修德是由对凡俗人生的否弃开始的,以唐敖等人游历海外的奇闻逸事影射并否弃天朝现实,以唐闺臣为首的群芳命运的无常空幻来否弃现实的凡俗人生,这些都是昭示<镜花缘>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晚明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观念背景下,在小说神道设教崇佛尚道的文学时尚中,<醒世姻缘传>从儒家理性立场出发,用神不尚神,体现出一份坚守传统的执着.<醒世姻缘传>理性而深刻地批判了佛道的世俗功利化,揭穿其神圣外衣下的虚假与丑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伪宗教的精神迷惑作用.<醒世姻缘传>的理性自觉亦导致作者自拆神道之台.这虽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小说的神道设教,却在一种更深的观念层面揭示出儒家理性精神对各类神道的本能排斥,以及文以载道传统时正统文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