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涛  任远 《南方人口》2011,26(3):17-24
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性制度,是阻碍流动人口实现社会融合的主要制度性障碍。本文分析了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所造成的歧视性排斥.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与探索,并对推动城市户籍改革、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提出四个基本的思路,包括:第一,使户籍制度逐步与相关福利制度脱钩;第二,对外来人口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实行渐进性的增量改革;第三,扩大从外来移民到本地户籍人口的制度通道;第四,推动城市户籍改革和区域户籍改革的联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的户籍现状与分区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描述分析了2000年人口普查所反映出的户籍的基本状况和地区差异,指出东南沿海地区与北京等特大城市是户籍状况最复杂的地区。文章介绍了各地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取向的空间差异,认为目前可以分成基本开放户籍、降低入户“门槛”与没有实质开放三种类型。指出在户籍状态不太复杂的地区应抓紧户籍制度改革,及时采用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在户籍状态复杂、外来人口聚集的地区应采取稳妥的政策,分人群、小区域、分阶段逐渐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3.
李若建 《南方人口》2012,27(2):14-20
户籍制度导致的社会不公一直是社会各界和学术界许多学科关注的问题,许多研究都指出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同户籍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本文尝试通过2005年广州市人口抽样调查的情况进一步说明,在市场经济比较活跃,外来人口聚集的地区,不公平的主要表现不是在工资上,而是在获得工作岗位的机会上,特别是在获得市场垄断与政府控制的行业的工作岗位上。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如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条件下,人口流动是一种基本要求。其实,从中国经济改革伊始,户籍制度改革就已经悄悄地进行着:首先是家庭承包制释放出大批的劳动力,转向农村和城镇的非农产业,随后形成了数千万进城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从进入21世纪开始,户籍制度改革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不仅2万多小城镇全面放开户籍控制,许多中等城市甚至大城市也大大降低了落户条件。人们形容这  相似文献   

5.
肖海英 《人口研究》2013,(1):94-103
由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原因,户籍制度并不是所有国家掌握人口情况、有效实施社会管理的唯一模式,而日本是实行户籍制度模式的发达国家之一,其户籍登记制度的历史背景及实施的模式与我国有许多近似之处。因此,对日本户籍制度作一深入、全面了解,并与中国户籍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在对日本相关法律文献分析研究基础上,对包括户籍制度和居民基本台账制度的日本户籍体系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通过与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比较,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户籍制度的改革实践,对我国实行户籍制度的合理性、户籍体系的构建、户籍编制单位、户籍登记事项的确定、违反户籍制度的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外来白领群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历次人口调查资料,描述了外来人口当中的白领群体的基本特征,指出他们是介于本地人与外来蓝领之间的一个特殊阶层.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导致他们虽然长期生活在大都市,并且非常可能长期居住下去,但又不容易完全融入居住地的困境.文章指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给长期居留的外来白领城市户籍,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户籍本身只是一种人口登记制度,而我国的户籍却附加了由体制引起的过多的权利,演变成与户口性质和登记地相挂钩的权利界定和利益分配制度。户籍制度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的。统筹城乡发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关键是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权益和福利,构建统一国民待遇福利体系,真正发挥户籍的人口管理功能,促进人口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8.
农村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移民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中国的特殊环境,农村劳动力和人口不仅流向城市,也流向发达的农村地区。目前对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已有较多研究,但是,对农村向农村的劳动力流动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实地问卷调查得到的资料为依据,全面分析了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外出打工时间和收入等特征,同时分析了这些特征与外来劳动力就地定居的意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深圳外来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流动前后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生育观念与行为的现状及其变化;并利用调查所得到的城镇户籍人口生育观念信息,比较分析了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生育观念的差异。研究表明,流动后农村流动人口的期望子女数减少,生育数量偏好与城镇户籍人口无显著差异;理想子女性别偏好观念有所弱化,但仍强于城镇户籍人口;农村流动人口初育年龄推迟,初育间隔缩短,一胎与二胎生育间隔延长,但仍具有较强的男孩偏好特征,男孩偏好行为的改变滞后于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的城市计划生育工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计划生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改革对策。根据广州市人口的户籍现状,对城市计划生育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当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1.
孙中伟  雍昕 《南方人口》2010,25(3):35-44,9
本文根据09年7月对珠江三角洲1700多份问卷调查资料,并比较08年调查数据,描述和分析了20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外来工劳动权益的基本状况以及金融危机对外来工工作与生活的影响。文章的基本结论是:珠三角外来工的劳动权益状况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恶化,并且还有些微进步或好转,09年的情况与08年相比基本平稳,但是,金融危机对外来工的工作和个人生活影响还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2.
梁宏 《南方人口》2012,27(4):25-31
广州市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也是“珠三角”外来人口的主要流入地。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州市的非户籍常住人口规模高达476.0万人,占广州市人口总量的37.47%。而且,通过与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对比发现,广州市非户籍人口的年龄结构、地区分布、家庭户比重、行业及职业构成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非户籍常住人口构成的这些变化,对广州市的外来人口管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及其制约机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朱宇 《南方人口》2004,19(3):21-28
本文基于一项在福建省沿海地区所做的问卷调查 ,探讨了在当前户籍制度改革中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及其制约机制这一重要问题。结果表明 ,即使没有户籍制度这一障碍 ,流动人口中的大部分还没有把在流入地定居作为其最终目标。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与其在流入地的生存能力和家庭策略、市场需求波动和企业用工策略等一系列非户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认为 ,在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 ,要在户籍制度改革之外的更广泛领域考察与流动人口有关的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城市流动人口的经济贡献量化初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马晓微  张岩 《人口研究》2004,28(4):63-67
城市流动人口为城市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有关这一贡献的量化计算仍有待研究。有鉴于此 ,本文将合作博弈中Sharpley值方法引入经济贡献量化计算 ,并结合北京市建筑业外来劳动力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 :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通过Sharpley值和生产函数方法得到更深刻的验证  相似文献   

15.
张超  陈思 《南方人口》2021,36(1):1-16
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考察了决定中国城际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区域和个人因素。旨在评估流动劳动力选择目的地时地方品质、就业机会和经济结构的相对权重,以及这些地方因素在不同类型的劳动力中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1)地方品质对吸引迁移人口流入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大于就业机会带来的效应,迁移人口会倾向于流向地方品质更好的城市。(2)通过对比地方品质和工资水平对流动人口流向选择概率的影响可以计算得到流动人口对于地方品质水平提升1个单位的支付意愿约为9.70元。(3)从异质性检验结果来看,个人消费服务、地区基础结构和公共服务对本地吸引人才流入的能力均表现出显著的带动性;年轻一代和室内工作的劳动力群体更加注重环境因素的考量,对城市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于地方品质,高教育水平劳动者受到高工资水平的调节作用更大。来自城镇的劳动者更加重视地方品质建设对自身带来的影响,而来自农村的劳动者更加注重工资报酬所带来的经济效用;流入内陆、淮北地区、特大、超大和高收入阶段的城市吸引劳动力受城市地方品质的影响效果更显著;流入内陆、淮南地区、大中小和中等收入偏上/偏下城市吸引劳动力受工资水平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流动人口家庭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航空  李双全 《南方人口》2010,25(6):40-45,53
家庭流动会在未来一个时期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本文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的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程度和区域差异从实证的角度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化存在区域差异,部分流动人口家庭是通过在流入地生育孩子组成。针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给流入地和流出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客观地看待。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浙江省柯桥、柳市两小城镇外来劳动力的实地抽样问卷调查 ,考察了两镇外来劳动力的一般属性、迁移、就业、经济收入及将来意愿等基本状况 ,在此基础上 ,系统、客观地分析了外来劳动力对小城镇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这对小城镇制定吸引和管理外来劳动力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十年间我国人口流动的区域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东部沿海仍然是最主要的人口流入地.中部地区人口大量外迁的趋势依旧.西部地区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城市作为流动目的地.超一半的流动人口来自于镇;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略有提升但务工经商人群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外出年龄有所推迟: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数量激增。造成上述特征及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城乡发展差距与要素集聚格局以及流动人口接纳安置能力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今后我国人口流动需要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等新思路的安排进行舍理引导与配置。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外来劳动力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考察了苏南农村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在个人特征、工作条件及收入等方面的性别差异 ,分析了女性在就业和工作中面临的不同于男性外来劳动力的待遇及其原因。主要结论有 :发达地区男女外来劳动力收入存在着较大差异 ,除了受教育程度 ,地区差异外 ,性别歧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经济发达农村地区应当进一步规范就业制度 ,尽快消除各种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市场障碍 ,加强对外来劳动力的综合管理和服务 ,为劳动力的充分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滇藏川毗连藏区作为联系内地和西藏的重要通道区,历来是多民族流动人口的汇集区。近年来,随着藏区社会经济外向联系的不断增强,各民族人口流入滇藏川毗连藏区的数量和扩散地域不断扩大,流动人口与藏民之间的族际交往途径和族际关系都出现了新形貌和新动态。本文在深入该藏区调查摸底流动人口分布情形基础上,重点对族际认知态度、族际关系感知、族际通婚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从而较全面呈现了目前滇藏川毗连藏区中流动人口的族际关系形貌及其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