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弼“贵无论”简评木耕王粥,字辅嗣,三国时期魏国人,是一位早熟的天才,24岁逝世,遗著凡五种17卷,皆可立世。清末章炳麟说:“《周易》、《论语》,辅嗣之注……近古莫能尚也”。王弼的哲学思想,可用“贵无”二字简括之。他认为在运化万变的世界后面,有一个统...  相似文献   

2.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有“刑手”、“刑足”的记载,目前有“肉刑”说、“残疾病症”说、“自残避役”说以及“作战致残”说。我们根据文物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中的新证,基本认同“残疾病症”说,并部分认同“作战致残”说。  相似文献   

3.
目前品“三国”之风日盛,三国的人物成为人们评议的焦点。品评中人们似乎多着墨于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些名望颇高的枭雄、谋师和骁将。说刘备似乎成了一种捎带或陪衬,尽管文学及史学都把他界定为“正面人物”,是一世泱泱蜀汉帝王。这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缘由.但也不排除中国人的传统思路:在历史中留名的应是那些大善大恶、胆略超绝之人,恩泽百姓,  相似文献   

4.
韩琳 《船山学刊》2008,(3):166-169
黄季刚先生在《论学杂著·论字体分类》中首先将汉字分为“《说文》正字”和“《说文》后出宇”两大类型,“《说文》正字”下又分为正、同、通、借四个小类,“《说文》后出宇”分为讹、变、后、别四个小类。“后”分属于上下两个层次,将其下的解释和相关的语料相联系进行考察,可以看出黄季刚先生视《说文解宇》为“小学”研究“主中之主”的思想,也体现出其字词关系观念。  相似文献   

5.
“夺胎换骨”之我见熊一坚黄庭坚是北宋大诗人,他的诗在有宋一代影响很大,但人们对他的诗以及他的诗论毁誉参半。“夺胎换骨”,就是黄庭坚受到人们抨击的“罪状”之一。此说始见于宋僧惠洪的《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无意,虽...  相似文献   

6.
为“三国文化”流光溢彩──读盛巽昌的《(三国演义)补正本》陈辽自有三国,即有三国文化,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三国文化越来越发扬光大。元末明初的罗贯中,集三国文化之大成,益于他的瑰优的艺术创造,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7.
“三国文化陈列”构想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三国文化陈列”,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拟于1994年完成的一个主要陈列。成都是三国时蜀汉王朝的都城。在众多有关三国的遗迹和名人纪念祠宇中,成都武侯祠是唯一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为中外游人瞩目。作为著名的三国...  相似文献   

8.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词选》胡云翼先生的注释是“神游于故国(三国)”“应该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都变成花白了。”广州市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补充:“即自己的精神完全被三国时代的英雄故事吸引住。”我认为此说不合情理。  相似文献   

9.
三国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七百里”说,出自《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初,帝(曹丕)闻备(刘备)兵东下,与权(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后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据此敷扬,于第八十三回写有:“自亭布列军马,直至川口接连七百里,前后四十营寨。”始作为俑,后人多以此为据。与此稍后的大文人徐文长亦宗其说:“譬如陆逊束炬,先攻一营,遂晓破蜀之法,连营七百里,一日席卷”(《徐文长文集》卷二十《注参同契序》)。本世纪若干专著和大中学校教科书也多同此说,如马植杰…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蜀将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问斩,本是有口皆碑的历史。然而,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林汉达先生著《三国故事》,却把马谡写成“认罪自杀”:诸葛亮对马谡说,“我要是不把你办罪,全军不服。”他就把马谡下了监狱,马谡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一信就自杀了。此说不知何据?  相似文献   

11.
含蓄,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含蓄”这个词虽然出现较晚,但这个问题在文学批评史上很早就被人们注意了。战国时代的《周易·系辞上》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三国时的荀粲说:“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之象以尽言,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三国志·魏志·荀或传》注引何劭《葛粲传》)粲荀的话,说明精深的道理是不能用物象完全表达出来的。他认为意内、象内可尽言,意外、象外“蕴而不出”,不可尽言。这“意外”、“象外”就是后人所说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蕴而不出”就是后人所说的“含蓄”。可见,“言不尽意”说,实在就是“含蓄”说之本源。众所周知,语言尽管  相似文献   

12.
从“史学危机”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史学危机”的说法颇为流行。对于是说,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意见分歧,自不足为奇。而之所以存在分歧,除去对“危机”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史学研究现状估计的差异。不过,二者之间也还是异中有同。无论主“危机”说或非“危机”说,不少同志认为史学研究存在僵化、单调的现象,影响了史学的发  相似文献   

13.
自孟子倡“以意逆志”说以来,后世学者因对此句“意”的涵指理解不同,故曾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说:或谓“意”为读者之意;或谓“意”为作者之意。汉代赵岐主前说,其《孟子注》道:“人情不远,以己志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  相似文献   

14.
付开镜 《理论界》2008,(4):122-125
汉末三国初期“臣亦择君”是社会政治的产物。当时有为者具有主动择君、征辟、被迫出仕、待机出山、投降、轻易更主、数次更主、拥有“二主”等“臣亦择君”模式。“臣亦择君”受到人主用人观、功业观、择主判断力、汉天子的正统地位、地域(家乡观)、忠孝观、诚信观、友情观等因素影响。“臣亦择君”对魏的消极作用较大,对蜀、吴的积极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5.
清姚鼐在《复鲁洁非书》中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间,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曾国藩对姚鼐的这段话作过明晰的概括。他说:“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翰;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而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简言之,阳刚美,就是“马鸣风萧萧”式的美,也叫“壮美”或“刚性美”,西方美学家则称为“崇高美”或“雄伟美”。…  相似文献   

16.
《水浒》中,梁山泊上众多的义军头领,都有个诨名。鲁迅曾经指出,这些诨名“着眼多在形体”,“或者才能”。后来做了“山寨之主”的宋江,也有个“山东、河北闻名”的诨名,叫做“呼保义”所谓“呼保义”,意即“呼群保义”。《水浒》说:“唯宋江肯呼群保义”。  相似文献   

17.
《人物志》的理论主题是研究帝国领导班子的建设,即从不同角度探讨“主德”(君主)与“偏材”(人臣)在体质、性格、能力和任职方面的差异,以及如何从体貌、言谈、行为等方面鉴别他们.尽管领导班子存在“英雄”型创业人才系统与“中和”型人才系统两种形式,但其领袖人物的素质都是中和均衡,故能以客观公正之心顺应人才规律,无为无不为.《人物志》属于黄老道家管理哲学在人才领域的具体运用,对中国现代人才管理,仍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高宗昏庸懦怯,这在史学界早已成为定论。陈寅恪说“高宗本庸懦之主”,岑仲勉说唐高宗“昏庸”,范文澜说唐高宗“昏懦”,类似看法不胜枚举,因而唐高宗在唐史中的地位几乎完全被抹熬。如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认为,从655至705年是“武则天统治的五十年”,近年出版的十院校教科书《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主编),长达九十余万言,提到唐高宗  相似文献   

19.
一人才是事业兴败的关键,这早已成为共识,并为世人所接受。早在三国时期人们对此就有较深刻的认识,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中,孙权继位后,向周瑜请教安东吴之计,周瑜答曰:“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矣”。这“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精辟地阐明了人才在战略中的关键性地位。烽火连天的三国历史更是有力的注脚。袁绍,出身于望族,门第显赫,讨董卓时曾被推为盟主,但由于他多谋无断,不听忠言,迫害人才,终致殒灭。诸葛亮在评论曹操胜袁绍时说:“非推天时,抑亦人谋”。而魏、蜀…  相似文献   

20.
庾信的哀江南赋,首先历叙祖功世德,其中有“新野有生祠之庙,河南有胡书之碣”一联。清人吴兆宜解为:“新野河南庙碣,必庚氏先世事,今无考。”“胡书,科斗书。”稍后的倪璠同意此说,并具体推测说碑碣是庚氏先祖居河南鄢陵时事,即东汉末年庾氏迁居新野以前的事。近人瞿蜕园指出另有一解:“胡书,一说胡昭所写。”胡昭,《三国志·魏书·管宁传》中写了他。他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161),死于魏齐王芳嘉平二年(250)。如真是他写的,则应为三国时事。然而,查一下原赋,庾信分明是写的“逮永嘉之艰虞,始播迁于吾祖”之后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