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朝美学范畴:哲学孕育之结果吴功正《江海学刊》编辑部魏晋六朝的哲学思潮表现为玄学思潮,它起于魏代齐王正始,经竹林期,至中朝,历时七十多年,成为玄学的鼎盛时期。到东晋,衣冠渡江,仍带来了玄学,但其思辨形态有所不同。它风靡思想界,在玄学理论上产生了许多引...  相似文献   

2.
了福林同志所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所推出的《六朝丛书》中的一种。该书以六朝时期声名最为显赫的家族之──谢氏文学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基础,力图反映出整个六朝文学的某一侧面,称得上是一部视角新颖、内涵深厚的力作。它有助于我们从“家族”的角度来认识六朝的文学风貌和政治状况,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开拓了一条新路,值得人们思考和借鉴。综观全书,该书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持色:首先,它大可视为一部家族的文学断代史。这是因为,它不仅对六朝时期陈郡谢氏家族中在政治和学术文化上取得杰出成就的…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界对六朝文学文化意蕴的不断发掘,有关六朝文学的论著不断问世。程章灿博士所著的《世族与六朝文学》(以下简称为“程著”)即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全书凡十章,分属上篇(总论)、中篇(分论——家庭论)、下篇(分论——作家作品论),附录三篇专论。其主要特点如下。一、以世家大族为透视点,重新考察六朝文学题材及文学批评六朝世族作为人才密集的特殊群体,对中古政治和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程著从世族伦理观念入手,考察六朝文学题材中咏颂亲情、追远述先、缅怀传统、训诲诫诰等方面的创作内容,凸显世族伦理浸染六朝文人创…  相似文献   

4.
“孔老之辨”最初产生自《庄子》内外杂篇,表现为扬老抑孔,而魏晋玄学认为老不及圣,其代表人物王弼更以易会通孔老,以易学“寂感”说为圣人观,使得孔、老、易三系的不同圣人观统一于玄学.此后,玄学发展趋势由易入佛,以易学“寂感”说为特征的圣人观影响了六朝庄学、佛学、易学,乃至影响于理学.  相似文献   

5.
<正>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研究魏晋玄学,应该把它放在整个中国哲学发展的过程进行考察。魏晋玄学是两汉思想发展的继续。虽然玄学的性质不同于两汉以经学为形态的哲学,但其间并没有剧烈的转变,它是两汉思想发展的逻辑和历史的继续。从正面说,两汉哲学的发展不仅为玄学提供了思想资料,且提供了先行的萌芽状态的理论形式;从反面说,玄学的出现正好是经学走到穷途末路而发生的转折。玄学是在批判否定经学的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在主要点上正是它的反题。研究玄学,将其与汉代哲学思想加以对比,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还应和宋明理学进行对比。理学在某种意义上是玄学的继续。程颐的《易传》就是接着王弼讲的,是对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这两种哲  相似文献   

6.
清谈戏谑之风与六朝俳谐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清谈与文学的关系,学界关注较多的是玄学义理对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其实,从广泛的文化背景来说,清谈不等于玄谈,也不仅仅是学术探讨,它还包括了那些虽无关学理,却充满机智幽默的谈说辩论.清谈中的调笑戏谑之风,直接促成了六朝俳谐文学的兴盛.  相似文献   

7.
书帖是古代尺牍当中的重要品种,过去对书帖的赏鉴比较集中于书法,作为文辞与书法的统一体而言,书帖有着远远超乎书法之外的文学审美特性.书帖的产生发展尤其是其艺术成就的取得,在六朝之际有一个不曾被研究者注意的重要原因,这就是玄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为:崇尚简约所体现的以少总多的玄学精神;"尺牍书疏,千里面目"所传递的玄逸魅力与主体性风范;玄学方法论言意之辨在帖学中的展示与诗性精神的融会.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中,方法论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在魏晋玄学研究领域,冯友兰先生通过对郭象玄学的研究提出了辨名析理的方法论进路,汤用彤先生通过对王弼玄学的研究提出了得意忘言的方法论进路。从魏晋玄学的特质和两位学者的学术旨趣分析,这两种方法论进路正好相互补充,构成魏晋玄学乃至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生逢魏晋玄学盛行的时代,他的人生和文学观念都与魏晋玄学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性其情”、“应物而不累于物”为主要内容的王弼玄学更是陶渊明立身为文观念的中心。正确认识陶渊明与“贵无”玄学的关系,实为我们顺利解读陶渊明的最基本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最近,简修炜、庄辉明、章义和合著的《六朝史稿》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六朝断代史,作者采取了“人详我略,人略我详”的写作方针,对六朝的官制、军事、朝代更替、内部政争等问题,或不写,或简写,或一提而过,而着重写六朝的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对外交往、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方面,特别着重对以上诸问题的深入解剖与分析。这种写作方针是值得赞赏的。一个作者要写书,就要写出自己的特色来,就要把自己的研究精华奉献给读者,这才能显示出一部新著的学术价值,《六朝史稿》就符合这种严肃的写作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论"有无",在魏晋六朝时期,经玄学之争实现了由哲学、美学领域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化,并在玄学思潮、言意之争、人物品评和文学创作等共同构筑的场域中,内涵日益丰富起来。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不单来自哲学和思想史,而且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实践为"虚实"含义的演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论及"虚实"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发展面貌后,以刘勰"隐秀"说与当时"永明"诗风为个案,透视"虚实"发展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语境下的六朝文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绍瑾 《学术研究》2004,(9):116-121
六朝文学观念在 2 0世纪上半期得到了历史上少有的正面评估 ,中古文学研究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而富有收获的发展阶段。文选派虽然在五四时期被当作“妖孽”看待 ,但其所代表的文学观念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获得了新的阐释而融入当时的文学思潮中 ,在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六朝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朝文学构成了当时文学批评史最为重要的内容 ,文学批评史的学科体认以及“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提出亦建立在这一观念之上。与此相应 ,从审美的角度看待六朝 ,人们也得出了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结论 ,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把六朝美学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杨杰 《文史哲》2020,(6):121-127+164-165
魏晋玄学主题、分期说是两个相关的议题,因主题而设分期,因分期而显主题。自汤用彤、牟宗三分别以"本体存在""境界形而上学"解读魏晋玄学以来,以王弼、郭象为魏晋玄学之双高峰而构建的主题、分期典范长期以来未有突破。嵇康玄理以"尚和论"为根本指归,逻辑上形成了其由性情到养生及政治再复归到性情的内在理路,这是一个境界形而上学与价值形而上学相统一的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哲学模式,构成了竹林玄学的独特基调。这种理路从"和"的角度解决道家境界形而上学的实践形态问题与价值形而上学的生活界限问题,其问题意识与理论解答是由内向外的,而与王弼、郭象以外限内的玄学思路不同,这是生命哲学与政治哲学两种不同的玄学形态。以嵇康玄理为玄学的枢纽反思竹林玄学,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玄学之主题与分期问题,对嵇康玄学与魏晋玄学之价值可以有一个新的理解及阐释。  相似文献   

14.
时至魏晋,中国美学开始其“二度黄金”时期,以士族为代表,形成一种逍遥世外、任情放达、风神萧朗的所谓魏晋风度。它是魏晋玄学所孕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魏晋美学的感性显现。 一、魏晋风度的玄学底蕴 魏晋风度是魏晋玄学的产儿,而魏晋玄学的出现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魏晋玄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魏末玄学,以郭象为代表的西晋玄学和以"江左名士"为代表的东晋玄学。其中,魏晋玄学中的《庄子》文学阐释,代表着魏晋南北朝庄学著述中的《庄子》文学阐释,主要包括王弼等人的言意之辨、阮籍《达庄论》中以文学笔法阐释《庄子》、郭象《庄子注》中的文学阐释以及玄学清谈中的《庄子》文学阐释。虽然此期的庄学著述基本上还是以庄子的哲学思想阐释为主体,其文学阐释尚属次要的、连带的和有限的,但在整个《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上却开启了《庄子》的文学性研究,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八月下旬,北京大学哲学系任繼愈教授应邀来我校作短期講学。任繼愈教授这次講学共講了“魏晋玄学”和“魏晋佛学”等四个問題。 任繼愈教授在講“論王弼的哲学思想”一題时認为,魏晋玄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哲学,因此也充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爭。嵇康等人代表着玄学的唯物主义派。王弼、郭象則代表着玄学的唯心主义派。王弼提出了“以无为本”来修正两汉时期唯心  相似文献   

17.
儒学与玄学的对立是魏晋玄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提供了理解玄学变迁的思路,也为玄学的产生和瓦解提供了思考的契机。学界在研究玄学史时,较多关注玄学的产生,却较少关注它的瓦解。思考玄学的瓦解意味着思考儒玄对立的问题如何得到最终的解决。南朝梁时的儒学家皇侃通过注解《论语》,将玄学对应到义理,并将玄理内在于儒家的经典解释之中。皇侃的这个思路为理解儒玄对立之解决和玄学之瓦解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8.
重视生命体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包括诗歌在内的审美活动则是这种体验的重要手段。六朝诗学对情感问题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自然美的发现都与此密切相关。此外,魏晋玄学所确立的人格理想对六朝诗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玄言诗到山水诗,标志着六朝诗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实践在新的审美理想的影响下不断提升,成为六朝诗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人生体验和人格理想构成了六朝诗学精神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钟书林 《学术月刊》2023,(11):198-202
<正>2020—2022年汉魏六朝文学研究有三个标志性特征。一是理论新拓。既有西方理论的本土化阐析,也有中国本土理论的探索,都立足于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不架空论。二是名家点津。诸多名家的精品成果,堪为研究范式。三是凝聚焦点。中古文学的分期,其上限、下限如何确定?如何汲取海外汉学家有关先秦汉魏六朝文学的学术成果,如何把握“本土国学”“海外汉学”二者关系?学术界对此看法不一,由此形成这一时段内的学术热点和焦点,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摹拟与文学的自觉——魏晋六朝杂拟诗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对摹拟的批评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文学的摹拟与摹拟的文学.后者在文学审美以古为是的价值取向的驱使下,结果走向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极端.而前者作为一种学习创作的方式,盛行于魏晋六朝,王瑶先生曾指出它与后世的摹拟不同,不过仅论及其产生的动机.本文以为支配这动机、从而更为深刻的是中国文学的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