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例举明代徽州黄氏刻工为主的徽州刻工移居武林的情况,论证明代万历年间徽派版画对武林版画的影响以及武林版画在吸收徽派版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的风格样式。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文学书籍插图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要求,另一方面吸收了世界设计潮流的设计形式,兼具东西方之所长,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历史文化价值.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结合的构图方法,单纯、清新、朴实的用色主张和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民国时期文学书籍插图的构图特色.  相似文献   

3.
论《西厢记》的插图版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插图版画是中国古代戏曲版画的缩影。它的发展经历了万历前、万历至明末、顺治至乾隆、嘉庆以后四个时期。其特点表现为 :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画家与刻工的联袂等。《西厢记》版画的流传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和舞台演出的借鉴与指导价值。今天它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创作在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这批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延安木刻家及其作品,除了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外,在艺术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延安木刻版画艺术在民族特色方面的执著追求。延安木刻家们将西方木刻"拿来"时,"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鲁迅语),走出一条别开生面的木刻版画创作新路。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对新中国美术产生过深远而复杂的影响,确有深入研究和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作为晚明徽派版画的代表作,《诗余画谱》集词、画、书于一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词意画集。同时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诗余画谱》所选词作在词人、题材和风格上都表现出与当时宋词选集不尽相同的选择标准和审美旨趣,体现了刊印者从绘画角度对宋词的独特接受方式,同时也折射出晚明以新安文化为代表的徽派文化的深刻影响。《诗余画谱》不仅是“诗画一律”艺术思想的又一现实蓝本,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宋词接受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木刻版画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伴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而发展。从现存的文献看,早在晚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刻的《金刚经》扉页上的佛像,已表现出相当成熟的工艺水平。敦煌出土的五代时期所刻的佛经.都刻有生动的插图。宋代雕版印刷术普遍推行以后,不仅刻印的佛经上有插图.而且一般读物如历书、医书上都逐渐配上插图。到元代,小说、杂剧、说唱等通俗文学读物的插图开始出现。明代,各种书籍  相似文献   

7.
木刻版画艺术作为中国雕刻历史长河中出现较早的表现手法,以其精湛细腻的刀法、源远流长的技艺、新颖独特的制作方法闻名于世。中国木刻版画在其发展中不断传承和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品格和传统风貌。木刻版画作为一种融绘画与雕刻为一体的艺术,已经成为当代多元艺术发展态势之一,其历史发展与传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是中国艺术界需要正确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徽州刻书约起于唐末至五代时期,盛于明中叶,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为徽州刻书最为辉煌时期,至清中期渐渐衰微。徽派版画是源于徽州刻书中的插图艺术和墨谱,它由刻书和制墨的兴起、鼎盛、创新,逐渐形成独立的版画体系。徽派版画在我国版画艺术中,是一株引人注目的奇葩,无论其镌刻之精、遗存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皆精于其它派别版画。  相似文献   

9.
新徽派版画根植于徽派版画,她在徽派版画富丽精工、典雅静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从新徽派版画的历史沿革、地域特征、技法风格上入手,提出对新徽派版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四层佛像内发现的辽代秘藏中有许多佛画,其中包括卷轴画、彩印版画、黑白木刻卷首画和佛经装饰图案。《采药图》的绘画风格有着明显的宋人影响,是辽代绘画中的精品之作;另外6幅彩印版画在中国版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黑白木刻插图卷首画是中国明清连环画的前身,代表着辽代黑白木刻版画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徽州版画是由古代徽州书画家、刻工、印刷人员、书坊业主共同努力,经过长期乃至好几代人开创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技艺、风格上有相对的沿袭和稳定性。在结构上以单线为主来叙事铺陈,重视诗情画意。它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有民间稚拙的味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徽州版画以其精工细腻的技法风靡一时,它一出现便以全新的面貌影响和推动了整个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徽派版画的形成与发展,与徽州特定的地理环境、多元化经济,尤其是繁荣的徽商活动所奠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徽州版画是由古代徽州书画家、刻工、印刷人员、书坊业主共同努力,经过长期乃至好几代人开创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技艺、风格上有相对的沿袭和稳定性。在结构上以单线为主来叙事铺陈。重视诗情画意。它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有民间稚拙的味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徽州版画以其精工细腻的技法风靡一时,它一出现便以全新的面貌影响和推动了整个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徽派版画的形成与发展,与徽州特定的地理环境、多元化经济,尤其是繁荣的徽商活动所奠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晚明浓郁的商业社会氛围对陈洪绶的绘画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陈洪绶受教育环境影响,积极读书仕进却屡遭打击,仕途不顺和经济困顿导致其不得不以底层文人的身份投身于商业书画的创作中。但陈洪绶始终秉持着文人风骨,使得他的绘画没有完全迎合市场。晚明江南城市的富裕奢华提升了书画作品的需求空间,为了生计,陈洪绶不仅从事书画买卖,而且积极参与用于图书插画的版画制作。陈洪绶绘制的版画作品不仅为版画带来了文人气息,同时他也从版画中吸收了新的绘画方式。通过融汇古今,陈洪绶最终形成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在晚明画坛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从民族性、装饰性的角度,分析了潘玉良作品"中西融合"的绘画特点,具体表现为将中国画中的细腻线条勾勒和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与西方绘画的装饰色彩相结合。以其苦难的人生经历与忧郁的情感为例,论述潘玉良一生孜孜不倦追求艺术,坚持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风貌,在中国绘画中注入西方绘画技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其代表性作品《窗前女人体》等进行了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质朴、浑厚的气质与西方绘画的透视、质感塑造相结合,具有前瞻性、独创性。  相似文献   

15.
张伟明 《源流》2011,(21):93-95
中国近代木刻艺术的发展,得益于鲁迅先生引进和推介西方的版画艺术。上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木刻版画创作风靡全国。1938年到延安后负责编辑《前线画报》,后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部主任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与演绎贯穿着复制性的观念,这种观念既与中国传统的艺术与哲学背景有关,也直接被印刷的本质与书籍出版的方式所限定,复制性观念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成就中国古代复制版画的同时,也限制了版画艺术概念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绘画的透视应用问题,在一些美术工作者及业余美术爱好者的观念中往往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提到“透视”,总以为是指的从西方传入我国的、现在在美术院校讲授的以焦点透视为基础的透视学,被认为是在平面上表现物象空间的唯一的科学法则,并且以这种透视的概念来分析和解释我国传统的绘画,其结果,往往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画不讲透视;中国的古代画家不懂透视;中国绘画的透视运用不科学,等等。我国的传统绘画究竟讲不讲透视?我国古代画家是如何在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理  相似文献   

18.
明代苏州版刻插图设计风格主要表现为:朴拙的早期风格;添加了苏州符号并被加以发展变化的秀隽、健美、婉丽的徽派风格;在苏州吴门画派画家的参与下,以月光版、狭长式为代表的苏派插图风格。徽派插图风格的吸收和改良,苏派风格的形成与发展都和苏州浓厚的人文基础和发达的出版业中心地位分不开来。  相似文献   

19.
版画是造型艺术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在国外,版画还包括水彩、水粉、素描、速写、手抄本插图、宣传画等。许多人认为版画和油画一样,是"西洋"艺术。其实版画的发祥地是中国,版画的独特制作工艺与印刷技术密不可分。将以时间为线索,对中西方同一历史时期的版画艺术做一个比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的版画研究中,存在着轻视画家,夸大刻工作用,并以刻工为版画主导者的倾向,可称之为"刻工中心论"。"刻工中心论"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特定历史语境下刻意强调劳动人民的地位,研究者兴废继绝的意识和构建独立的版画史的需要,木刻版画在民族化进程中的选择等。受"刻工中心论"的影响,小说版画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而认清刻工与画家各自的角色与作用,对小说批评、接受研究应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