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不久前,经过北京的安贞里公园,见园内有座孔子像,不由得想起孔子的弟子问“孝”的典故来,在《论语·问政》里有这样的故事——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  相似文献   

2.
孔子论“政”之辞,主要见于《论语》。关于《论语》一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何晏《论语集解序》引汉人刘向的话说:“《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尽管历来治《论语》者对《论语》  相似文献   

3.
曾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子研究李启谦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尊称曾子。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在孔子弟子中,被后世帝王封为“圣”的只有两位,这就是“复圣”颜回和“宗圣”曾子。但颜回早死,没有留下著作,而曾子长寿,则留有作品,因之两人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同的。《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4.
《论语》诞生于孔门弟子授徒的需要,开始编纂在孔子逝世二十多年后,主要反映孔子教弟子怎样做人的教育思想。孔子生前弟子各有所记,多为心记而很少笔记。《论语》记录孔子言行,是有所侧重而非有闻必录,大致遵循了真实性、典型性、精练性、采用雅言、不与六艺重复、不与《六经》重复等基本原则。《论语》编纂过程可分为弟子分别搜集、合作汇编、成书定稿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领纂者为仲弓、子游、子夏、有若、曾参、子张等人,其中子夏、曾参在接近完成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三阶段成书者是以有子、曾子门人为主的再传弟子,再传弟子对其师领纂的未定稿有敬畏心理,虽重复章节也未予删改。  相似文献   

5.
一子贡是孔子称赞的弟子一般人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司马迁的《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名七十七人,并说“受业身通者七十七,皆异能之士也。”司马迁认为孔子弟子中有奇才异能之士七十七人。这七十七人中谁是最杰出的拔尖人物呢?孔子最称赞颜回,但颜回死的早,没有什么成就。孔子死后,子夏教于西河,传授孔子学术,魏文候还以师事之,并咨问国政。《论语》一书中也说孔子弟子中“文学”方面(即学术方面)首推子游、子夏。可是《论语》中孔子对子夏的教导,有两处值得注意:一处是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  相似文献   

6.
邹方芳 《社区》2012,(23):59-60
李零先生在其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第244页中注疏“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中“乐”字出现次数的统计,以及“乐”字音义的爬梳,分析“乐”的最初读音为yào,乐(音乐yuè)乐(快乐抡)的读音是后起的;又据甲骨文字字形、相关相近字形分析以及古文献资料推测“乐”的本义是“五觳生长”,而“快乐”、“音乐”、“乐器”等为其引申义;对《论语》中“乐”字语义分别作了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前人对《论语·述而》中“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章的研究,通过《论语》文本考证和周秦汉其他典籍的使用实例勾沉,着重讨论了其中“莫”字的语法功能,认为前人于此句之解释均有未安,提出本章之“莫”本无实际词汇意义,只是一个虚词,其作用是在“文”一字不成沉的语境中,缀在实词后面,起着舒缓语气的作用。整句意思是:“书本上的学问么,我同别人差不多。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成功。”论文接着讨论了《庄子》等书中的“广莫”和《孟子》中的“子莫”,认为这里的“莫”字皆不必如前人曲为之解,若看作虚词,其文理就能豁然贯通。其中的“子”即孔子。  相似文献   

9.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弟子卜商(子夏)说的两句话,见于《论语·子张》篇。对于这两句话,从东汉至今近两千年来有很多人做过很多次的注释。这些注释虽不尽相同,但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没有什么根本性质的差别。如东汉马融说“仕而优则学”同于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三国时何晏作《论语集解》,采用了马融的解释。北宋时邢禹作《论语正义》,又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解释为“人之仕官,行己职而优,间有余力,则以学先王之遗文也”。南宋时朱熹作《论语集注》,在解释子夏这两句话的时侯,也说:“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明清科举,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孔子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吾道一以贯之。”但他并没有说明贯穿自己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的许多学生也不明确,便请教曾参,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其实曾参所说的忠恕,主要是从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的,而孔子博大精深的学说,包括道德哲学、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显然用“忠恕”两字是无法贯穿的,只有用“仁”字,才能概括孔子的整个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在《论语》中被少见的称为“子”,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在《论语》中,提到曾子的名字达17次之多,其中,记载他的言论多达15条。曾参父子同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感情更为深厚;他为人朴实敦厚,有传承儒家学脉的高度责任感;他提出和阐发的孝道、诚信、修身、担当等见解,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慨括为“忠恕”,表明对孔子学说理解透彻,深得要领;孔子的嫡孙孔伋拜其为师,足见他已具备儒家学术传道者的崇高地位;后世尊其为“宗圣”,也是对其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统传道宗师地位的褒奖。这都有力证明曾子对《论语》成书做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绘事后素”辨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孔子与子夏的一段对话中。孔子借用“绘事后素”来解释庄姜“素以为绚”的美,子夏又将之引申到习礼的过程中。后人对“绘事后素”的解释,有绘事“后于素”和“达于素”两种,从商周时期衣帛彩绘的实际过程出发,认为将“绘事后素”释为绘事“达于素”,更贴近孔子的原意,更切合当时的织绣工艺的实际,从训诂上讲,这一解释也不违背先秦时期“后”字的常见用法。  相似文献   

14.
冉求研究     
一、家世简历 冉求,孔子门下名弟子之一。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春秋末年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2年(比孔子少二十九岁)。卒年不详。 关于他的家世,史书没有明文记录。据《孔子家语》载:“冉求……仲弓之宗族。”又《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下贱之意)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得更明确:“仲弓父,贱人。”仲弓是“贱人”出身,而冉求和仲弓是同族,那么冉求也同样是出身于微贱的家族了。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为先秦古籍,其缘何为书,如何成书,何时成书,编纂者究为何人,如此等等,汉以来学者或语焉不详,或莫衷一是.爰及晚近,大抵以为孔门德行、文学科弟子追论夫子之言而作,最终由曾子门徒完成.文章根据孔子教学传输方式,《论语》内容结构,弟子言论统计,参以史实,酌以情理,认为:《论语》一书乃孔门弟子回忆其师的纪念文集;初编成于孔子去世后弟子三年居丧期间,子贡主其事,子夏、曾子等促其成;最终经曾子弟子稍加增益而成  相似文献   

16.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以往论者释儒,罕有联系子夏姓氏者,释君子有两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进一步分析可说君子有四种含义.就已然性而言,除了以往所谓两种,还有第三种有德又有位者.第四种是孔子教育弟子君子应当如何如何,尚不具备已然性,就理想标准而言比较接近第三种含义.其实,无论两种还是四种,都是后人结合《论语》具体语境所作的分析,而在孔子心中和《论语》中,君子大概只有一种含义:有德又有位者;小人则是其反义词.儒在孔子时代,还是一种行业,这一行业包括承继了巫、史、祝、卜等王官知识技艺而以教师、治丧、相礼、占卜等为职业的所有术士.君子标准加上儒之职业性,就是所谓“君子儒”.子夏作为卜氏后裔、卜偃后人,出身于由贵族沦为民间术士而世代为人占卦决疑的贫寒之家.“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是孔子针对子夏的出身,对其进行入学教育的要点.  相似文献   

17.
曾子教育思想初探路广正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私学”,建立儒家学派,整理并发展了殷周以来的文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学术史、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曾参就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之一。他...  相似文献   

18.
何谓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孝?我个人认为.关于孝的内涵,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鼻祖孔子已为我们总结并确定了它的基本范畴,这在《论语》一书中,有很多的记述.《论语》中涉及到孝的记述,共有29条,分析其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是:“事父母,能竭其力.”(侍奉爹娘,能够竭尽自己的能力.——译文用杨伯峻先生的.下同.)《论语·学而》所谓“竭其力”?具体说来,应是一养、二敬、三顺,四放心,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在这里,我们得感谢聪明的前贤.他们受儒家经典《论语》的影响,已经深深地领悟到了孔子关于孝的论述的核心,创造出孝养、孝敬、孝顺这三个概括了孝的最主要的内容的双音词,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开端。刘熙《释名·释典艺》中曰:“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已所欲说也。”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重点记叙人物言语的书。“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因此,研讨《论语》的语言特色(特别是对话语言),是研究《论语》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耰”是古汉语常用字,散见于古籍文献中,如《管子·小匡》:“深耕、均种、疾耰。”《论语·微子》:“耰而不辍。”《孟子·告子上》:“播种而耰之。”《汉书·吾丘寿王传》:“民以耰鉏箠梃相挞击。”这些“耰”字,不外乎两个含义:(一)摩田器也,用以击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 (二)覆种也,用耰平土、掩盖种子。 然而,对于“耰”字还有第三种解释,就是说它是锄头把。《史记·秦始皇本纪》:“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史记索隐引孟康注:“耰为鉏柄。”《汉书·陈胜项籍传》:叫巳耰棘矜,不敌于钩戟长铩。”服虔注:“耰,鉏柄也。”吴楚材等《古文观止·过秦论》注:“耰、鉏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注:“耰,鉏柄”(修订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