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向南京政府提出了“武力确保东北”的主张,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明令张学良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先后经历了“与日本政府交涉解决”、“依国联公理解决”两个阶段。然而,随着日军对东北侵略的不断扩大及对日本政府和国联幻想的破灭,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又回到了“武力解决”一途。但由于蒋介石对日继续推行其“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在向蒋求战不成、求援不得的情形下,被迫下野出洋。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始终未能突破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篱樊,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抗日须全国一致”(实质上是主张由南京政府统一领导抗日)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十时,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派人把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路炸毁,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疯狂进攻。日本铁路守备队也在南满铁路沿线,占领了安东(丹东)、本溪、营口、海城、辽阳、铁岭、四平、长春等地。同时,日本驻朝鲜军队越境窜入东北。接着进犯吉林、黑龙江和锦州等地。至一九三二年一月,仅百日左右,东北全境几乎为日军全部占领。这就是举世皆知的“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史的奇耻大辱,它给中国人民和许多亚洲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空前劫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从中吸取的深刻历史教训是,一个国家必须保持国家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同时要增强全民族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实行了在军事上不抵抗、在外交上依赖国联的政策;在对日交涉问题上,经过了由反对“直接交涉”到主张日军退出占领区后在国联“照拂”之下交涉的过程。在国民党中央政府会议第二九七次会议前后,即锦州危急的形势下,南京政府开始标榜“抵抗自卫”,但“抵抗”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其对日妥协的政策仍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爆发至今,已经50多年了。然而,它何以会发生呢?又何以在1931年发生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答案。比如: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所致;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利用了欧美各国困扰于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无力他顾和蒋介石政权忙于“剿共”内战,无心顾及边患的“天赐良机”;这是日本“大陆政策”  相似文献   

6.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在"九*一八"事变前就扶持各种反动势力,对中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满铁的经营危机加快了"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步伐,成为引发"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满铁直接参与了"九*一八"事变,为日本关东军提供军需军运,致使中国全东北沦陷."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的严重步骤,也使满铁攫取东北铁路权益的侵略活动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是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密谋策划的.然而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并非少数人的意图.侵占我国东北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国策,多年来一直叫嚷"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不经营满蒙,就不能生存",只是在侵略的方法和时间上,日本政府和军部有着分歧.石原莞尔以他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调和了二者的矛盾,加速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从而使日本帝国主义提前侵占了我国东北.  相似文献   

8.
六十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准备,精心策划,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九·一八”事变过程中,日本法西斯军人石原莞尔是一个举足轻重、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在日本至今还有其信徒对他倍加推崇,还有其他一些军国主义分子阴魂不散。因此,我们有必要揭露他在这一事变过程中的丑恶行径,使人们从历史事实中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接受历史教训,防止军国主义的历史重演,促进人类社会朝着和平、友爱、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初,日本发展成为富有侵略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尽管它实力不足,但野心勃勃,屡屡同美英争夺亚洲霸权。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向美英的亚洲霸权进行全面较量的起点,它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面对着日本的侵略,面对着日本的争霸,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帝国主义者不是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惩罚侵略者,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初,日本发展成为富有侵略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尽管它实力不足,但野心勃勃,屡屡同美英争夺亚洲霸权。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向美英的亚洲霸权进行全面较量的起点,它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沈阳“九·一八”事变陈列馆是一个碑馆结合的综合性建筑。陈列馆建于1991年5月,同年9月18日落成并对外开放。陈列馆位于沈阳市犬东区望花立交桥北侧,柳条湖附近。陈列馆外型是一个巨大倾斜的残历碑,残历碑高18米、宽30米、进深11米共三层楼的建筑。残历碑的框架由混凝土铸成,花岗岩贴面,其坚固挺拔,表现了东北人民坚贞不屈的英雄气节。建筑主体正面弹痕累累喻示了日军侵华的野蛮罪行。残历碑右侧刻有1931年9月18日,九月小,农历辛未年,十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博弈可以看成两人在对日对共政策上的较量,是"攘外后安内"政策与"安内后攘外"政策的博弈.张学良认为先"攘外"后"安内",主张"息内战,御外辱"、"息内争,求和平",停止"剿共"内战,一致抗日.这种主张可视为对蒋介石"安内"政策的反驳.当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安内"政策失败后,意识到解国难须另觅新路.当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局面形成时,蒋介石继续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自此,两人的博弈拉开帷幕,而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对蒋"安内攘外"政策的一种正面反抗.  相似文献   

13.
国共合作的分裂,破坏了国民革命力量的团结,削弱了中国的国防实力;而东北军在蒋介石唆使下入关参加内战,给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以可乘之机。历史证明,国共两党的分与合,关系到两党自身的发展与民族的兴亡,国共两党和,则国家民族兴;国共两党分,则国家民族危。  相似文献   

14.
“9·18”事变后,中共提出组织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当时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逆来顺受”政策,所以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政策是抗日反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后,分析了蒋介石的抗日的可能,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又执行了逼蒋抗日的政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9月24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这时中共才完成了从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转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迄今尚无定论,检视国内外学术界观点,共有以下五种说法:(一)三九说,以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与此相近的还有以1939年9月3日为起点的。(二)三五——三七说,认为在西方开始于1935年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和1936年德、意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在东方开始于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侵占北京、上海。(三)三七说,认为"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就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开始。”(四)四一说,以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  相似文献   

16.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在日军侵略面前,蒋介石先是采取“不抵抗、不交涉”的政策,而后又过渡到“一边抵抗、一边交涉”,最后倒向全面与日妥协,与日签订了《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及热河的占领。蒋介石对日政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这一时期蒋介石对国联的态度,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蒋介石依赖国联解决九·一八事变主张的提出 目前笔者所见到的蒋介石主张公理解决东北问题最早的资料是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秉承蒋介石旨意转给东北政务委员会的电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蒋介石政府的政策作了调整:由原来的“弃蒋”政策逐渐向“联蒋”政策过渡。本文论述了这个转变的过程及苏联对蒋政策的特点。并认为苏联调整对蒋介石政府的政策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因素;(一)为了对付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二)苏联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三)苏联远东政策的需要。本文同时指出苏联对蒋政府政策的调整是有限度的,其目的是想利用国民党政府作为在远东苏联对付日本挑战的一种平衡力量。  相似文献   

18.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而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柳条湖事变,接着迅速侵占东北全境。面对日本一步紧似一步的侵略行动,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而作为执政者的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却采取了极端错误的退让政策,酿成了中华民族史上未有的惨祸,这究竟是为什么?值此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重温历史,是为了记取惨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9.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距今已有近80年之久。"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新一轮侵华战争的开始,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画卷上涂上了屈辱而悲惨的一笔。从"九·一八"事变起,中经华北事变直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前,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一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即对内加紧"剿共"和镇压人...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的铁路建设不仅实现了该地区铁路建设史上零的突破,而且构筑起东北铁路的主要框架,基本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铁路网络。这一时期东北铁路具有所有制类型多、铁路轨距不统一、运输系统各自为政等特点。东北铁路建设既方便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掠夺,也促进了东北边疆的开发,促进了东北工矿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步伐,推动了新兴城镇的崛起,加快了该地区近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