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玫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描写商人、手工业者的生活情态和精神面貌,但是在同时期或者稍后出现同题材的戏曲作品中,这一特点出现明显变化。或者说,这些戏曲作品呈现出全然不同的特点:商人、手工业者的主人公地位被文人士子所替代,对商人生活的津津乐道变成了对文人处境的苦涩叹息。本文通过若干同题材白话小说和戏曲作品的对比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试图揭示出这类戏曲作品不同于白话小说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春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47-148
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戏曲《娇红记》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是据元代同名小说《娇红记》改编而来的,通过比较戏曲和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异同,可知戏曲在借鉴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对"情"作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和丰富的表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进一步突出了人物个性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鲜明的晚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
李洪岩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钱钟书、陈寅恪都是记忆力惊人、通晓多种文字、学识渊博、为海内外学界所推重的学术大师。而且,他们同处现代,都是清华学人,均有家学渊源,全都去学欧洲,全治文史之学,全被拔过“白旗”,等等,可谓颇多类同。但是,把钱钟书与陈寅恪作一些略微详细的比较,就会发现两人实际很不一样。限于篇幅,本文仪围绕“诗史互证”问题,讨论二人之异同,不计其余.至于钱氏“史蕴诗心”命题,也不予涉及(参盾拙文《史蕴诗心:浅论钱钟书的史学观念》,收入拙编《钱钟书的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陈寅恪为人推重的史学方法发明,… 相似文献
4.
储著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51-154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不同于以血缘亲情为理论基点的理学礼教,其逻辑起点是"男女之真情",具有"发名教之伪药"的思想解放意义。这一思想根植于明代中后期特有的人文思潮与市民语境,主要体现在冯梦龙的小说及民歌时调的编创与评点中,在他的戏曲领域及其后期著述中是缺失的。这种现象体现了冯梦龙的小说观念主要以通俗娱乐为主,叙事多以市民话语体系为依托。其戏曲主张则以伦理教化为重,无论是他的戏曲创作还是改编均重在文人话语体系的建构。另外,这也表明"情教"乃当时市民理想与世俗观念的反映,并不能真正代表冯梦龙的社会理想与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5.
法国新小说作家和理论家娜塔丽·萨洛特的“对话与潜对话”,是在意识流小说理论、心理分析学说和复调小说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的新小说理论。其内涵主要包括:反对传统的对话方式,充满先锋色彩的内心独白,强调内心独白的前奏,发掘潜对话的多维功能。这一理论对丰富和发展现代小说的叙事技巧,重新认识西方现代入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泓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6-79,83
三言与二拍中都描写了大量的商人形象,但两者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三言中的商人重情重义而二拍中的商人重利。这和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人们观念的转变有关,更与编撰者的创作意图有关。冯梦龙注重小说的教化功能,所以用作品中的人物劝戒商人重情重义;而凌濛初书商的身份决定了牟利是他的终极目标,自然要迎合读者的欣赏趣味。 相似文献
7.
叙事视角研究毫无疑问应当是小说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小说的叙事视角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考察和检索新时期小说在一个侧面对“五四”小说的继承发展。比较研究是沿着两条线索进行的:一是两个时期小说中的全知叙事,一是两个时期小说中的限制叙事。文章认为,“五四”小说中的全知叙事具有一定的主体性。1980年以后小说全知叙事人主体性渐渐强化。与“五四”时期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小说相比,新时期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小说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化、情绪化倾向。文章还得出了其他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杨宗红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81-86
利用“神道”传统进行道德教化是话本小说叙事特色之一。话本小说中“神道”种类众多,神道叙事灵活,富于策略性。小说大力宣扬神道好恶及力量,以种种善恶报应来引导或警惧世人,或宣扬天命迷惑民众。神道叙事与小说人物命运的走向、情节的建构紧密结合,将世俗社会的伦理道德评价融入其中。神道叙事既暗应了统治者“神道设教”的意图,也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通俗性。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神道设教”的形式、策略及场域极大地影响了话本小说道德教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ZUO Shang-hong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4)
杂带"油滑"的《故事新编》创作时间跨越13年,此间,鲁迅经历了一个由新文化运动旗手到颠沛民间甚至是众叛亲离的荡激过程,其创作心态和艺术手段也必然随之经历变化。油滑,符合这种人生转变时期的心理特征。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仿拟了浙东民间戏曲"的二丑艺术",但却有利于保持韧战者的心理优势,同时也表现了鲁迅作为文化先驱的"无情面地解剖自己"和类似玩世不恭的"捣乱"与自嘲。循此理解,关于长期存在的《故事新编"》油滑"争议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力之美──“七月”诗派综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锡铨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7,(4)
1942年底,胡风在《<给战斗者>后记》[1]中,对诗人田间的这部著名诗集,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社会学的内容怎样获得了恰恰相应的,美学上的力学的表现,虽然还是情绪的意力尚嫌不够的表现”。抗战的“社会学的内容”与相应的美学的、力学的表现形式的统一,是田间,也是包括胡风、田间,以及阿垅、鲁藜、冀、孙钿、绿原、牛汉、化铁等诗人的整个“七月”诗派相对一致的美学追求。“情绪的意力”的美──力之美,可以说是“七月”诗派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诗意论:“由兴奋达到了沉炼”力之美首先是“热”力之美,热情… 相似文献
11.
熊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沈从文小说“乡野世界”和“城市世界”的对立与消解熊峰阅读沈从文的小说,不能不注意这位大师所构筑的完全相反的两个世界.也就是人们常提及的“乡野世界”和“城市世界”。这两个世界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呈鲜明的对立与分野,前者明丽活泼富有生气.后者却阴暗沉闷了无活... 相似文献
12.
林道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3)
本文以“佯谬小说”来称谓我国新时期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学现象,即以反常理、反常情的艺术构思,传达出合理性、合逻辑的思想内涵。文章结合具体作品,从现实性与真实性、直观显象与隐示要质、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幽默感与责任感四个方面,探讨了这种小说类型植根于现实主义而与荒诞派泾渭分明的基本特征,从中肯定了它的特殊审美价值和表现生活的潜力。作者认为,对其创作上的得失,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13.
黄宗高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我这里借用了“世界语”来说明中外文论中某些共同语言,包含两个方面特定含义:一是论述的观点大体一致;二是表述方式也类同。本文专就几种绕有兴趣的部分论点,作一些粗浅的评析,并一遇机会,即“借题发挥”,荒谬之处,请识者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14.
刘林楷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1,14(4):346-348
“荒诞派”戏剧与“黑色幽默”小说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两种几乎同时诞生的文学样式之间十分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艺术特征反映了文学发展与社会演变化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反映了现代主义作家对新的审美领域的成功开拓。 相似文献
15.
两种小说真实的倾向──新写实小说与新潮小说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肖楠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本文对小说的真实性仅仅在于对现实真实的反映这种观念提出质疑,并由此肯定新潮小说尝试在文本中建立虚构真实的努力,指出新潮小说由于追求文本真实而故意破坏小说与现实真实的关系。同时,赞成新写实小说为反映现实真实所进行的探求,但批评它过于偏重社会文献真实而排斥叙述和虚构的真实。并认为这种小说真实的纯正性是令人怀疑的。 相似文献
16.
翟庆龙 《中华儿女(海外版)》1996,(4)
故事发生在1985年。北方的2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往年的这个季节正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时候。“熊蹲仓,人猫冬”,千百年来,东北就这习惯。然而,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如同一股暖融融的春风吹进长白山下的汪清小城,带来勃勃生机。个体户、工商企业如雨後春笋破土而出,饭店挨饭店、商店连商店,你家挂红幌、我家霓虹闪。把个小城集市闹得红红火火,热气腾腾。这天产大集,赶上正晌午,人流涌动,好不热闹。荒沟林场运材汽车司机张宝林,驾驶一辆捷克大卡车,装了足有印米大圆木,在开往局贮木场的途中驶进城区。他把车停在… 相似文献
17.
孙荔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27-229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创作中,沈从文的作品独树一帜,显示出与其他乡土作家殊异的风格。沈从文作品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其中尤以湘西乡村社会为背景的小说系列最为动人,而其情感状 相似文献
18.
李祥林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3):4-7
性别理论(gender theory)作为学术研究的新理念和新视角,正越来越为当代哲学、史学、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人文科学不可忽视。文学艺术表现人性本质,性别理论探讨两性关系,二者有顺理成章的联系。将性别理论引入戏曲研究,有历史必然性也有现实迫切性。声名日彰的性别理论,无疑给包括戏曲文化研究在内的当代中华学术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9.
高捷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
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已为我们所熟知。这个概念从理论上说,究竟科学、全面与否?的确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然而,做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文学艺术,总也不能不触及与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这种提法,也不自赵树理始,西欧有句格言说,文学即是论述“人类无穷尽的疑难问题”的,别林斯基说的也很干脆:“假如艺术作品不是问题或问题的解答,它就会是僵死而毫无 相似文献
20.
何求斌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6):21-25
金庸认为,武侠小说源远流长,又以中国古代社会为背景,因此武侠小说是中国传统的小说形式,与古代章回小说类似,有分回标目、引入诗词、古典白话、说书口吻等特点。他反对将武侠小说写得洋化、现代化,主张回归传统。与传统的形式相应,武侠小说的内容主要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尤其是传统的侠义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