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首部大型彝族文化总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于近日完成编译工作,正式印刷出版90卷。它标志着《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从零散到集成,从翻译不规范到规范,从质量参差不齐到精品,是彝族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毕摩"是彝语音译,即"念诗诵经的长者",是彝族传统社会的知识阶层和仪式活动家,彝族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2.
约翰·迈尔斯·弗里教授生前是国际著名史诗学者、古典学者和口头传统比较研究专家。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简单勾勒了他的学术贡献:作为"口头程式理论"当今的旗手,他完成了从古典史诗研究向口头史诗研究的转折,形成了"内在性艺术"的学说;他创用了"大词"和"传统指涉性"等概念,建立起口头诗学的理论体系;他创办理论刊物《口头传统》,极力倡导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口头传统研究,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人文学术的格局和走势;他通过对口头传统和互联网两者的并置和比较,总结出人类"思维通道"的某些规律和特点。其学术建树极为可观,未来影响必定将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民国时期出版的五本《西藏问题》著作,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梳理五位作者对"西藏"这一概念的理解。研究发现:首先,这些著作均力图从名称上确立"西藏"与"卫藏"的对应关系,将"安多"和"康"排除在"西藏"概念之外;其次,从行政沿革上强调清雍正以后安多、东部康区归内地行省管辖的事实,借以证明"安多"与"康"已不属于西藏;再次,从传统人文地理角度将康藏分界处的丹达山,或从改土归流的角度把赵尔丰曾到达的江达作为西藏与西康的交界点。  相似文献   

4.
克利福德·格尔兹是美国人类学家,阐释人类学的提出者。格尔兹一生所出版的著作非常丰富,《文化的解释》(1973)和《地方性知识》(1983)是他的代表著作。"阐释人类学"是格尔兹最主要的学术贡献。他的"阐释人类学"从意义角度赋予文化以新的诠释,同时还提出了"深描"的民族志表达方式,并重视研究地方性知识。国内外学者对格尔兹的研究做出了评价,他们的评论强调了格尔兹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探讨了"阐释人类学"所引发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论《格萨尔》的程式化结构特点及其传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不仅规模宏大,其突出特点还在于它是一部至今仍被广大群众传唱着、不断丰富着和传承着的"活形态"史诗。民间口头传唱是其主要的流传形式。这部鸿篇巨著的生成和传承与其程式化的结构特点紧密相关。文章借鉴西方史诗和蒙古史诗研究的方法与思维角度。从结构入手,衍用口头诗学中"程式"和"主题"的术语概念,结合《格萨尔》自身所属的语言系统及文化传统的特点,对其整体结构、分部本结构、唱词结构、叙唱语言和曲调五个方面作出了具体的程式化解析;分析了《格萨尔》中"程式"与"主题"的具体内容,阐述了艺人如何利用"程式"和"主题"创作与传承史诗;探究了产生这种程式化的结构特点及传承规律的思想渊源,说明了史诗程式化的特点为艺人的即兴创作与记忆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6.
<正>月际交汇的时日,再一次审视本期即将付梓的一行行文字,一张张图片,脑海中停留着一些词语,"有望"预科"通车"续写"希望"桃花盛开"裁嫁衣"……竟然有如这长沙春末夏初的天气一样,将我的心绪从绵绵春春雨般的阴疲里,渐渐领向了和煦阳光般的欣喜中。《2020年,全省有望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相对发达  相似文献   

7.
一、"断发文身"透视A、从华夏族的评估谈起在百越瑰异奇特的民风族俗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莫过于"断发文身"了.《谷梁传·哀十三年》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汉书·严助传》也说:"越,方外之地,劗发文身之民也."在中原华夏史官的笔下,"断发文身"几乎就是"蛮夷"不开化的同义语.实际上,"断发文身"的表象后面,深藏的正是古代越族独特的价值观念;而透过中原史官的评估,揭示出来的就是古代东南越族与中原华夏族两大价值体  相似文献   

8.
司法解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156条"通谋"的理解有自相矛盾之嫌,一方面将"通谋"扩大解释为共同犯罪故意的形成;另一方面认为"通谋"包括"明知"和"多次帮助"的情形,从而将没有意思联络即没有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帮助行为包括进来。司法解释对"通谋"的解释结论实际上是一种司法拟制,违反了罪行法定原则。从中立帮助行为理论的角度看,司法解释的结论也不妥当,因为只有不适当地增大了法益侵害危险的中立帮助行为才能以共同犯罪论处。  相似文献   

9.
《民族论坛》2010,(7):11-13
<正>《民族论坛》:从"开发乾州新区再建一个吉首"到"加快州府扩容提质推进州市共建共管",吉首市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可说频频使出"狠招"。请问秦书记这些"狠招"频出的原因是什么?秦国文:确实,我们乾州新区建设已基本完成,现在又启动了州府共建共管序幕。这是州委、州政府对我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论坛》2012,(13):70
<正>6月12日-13日晚,由湖南代表团选送的大型民族歌舞《五彩湘韵》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精彩上演。作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41台'参演剧目之一,《五彩湘韵》用80多分钟的时间,通过"序"和"云唱过山谣"日照风雨桥"月映吊脚楼"风吹兄弟河"霞铺五彩路"等章节,将三湘大地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动人风采和神奇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全国各族观众。这支从湖南少数民族深厚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奇葩——《五彩湘韵》演出场面恢宏、大气、震撼,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不时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获得了国家民委领导和湖南省领导及首都观众的一致认可和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按时间线索对中外《格萨尔》史诗的研究历程进行概观性讨论。从蒙古语文本的发现到后来的翻译和评介,俄罗斯、蒙古国及其他地区的西方学者围绕《格萨尔》史诗开展了早期研究;1900年前后,在印度周边地区和我国藏族地区陆续发现的藏语文本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学界的持续性研究,一门具有现代学术理念的专门学科——"格萨尔学"应运而生;20世纪50年代末期,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相继面世,进一步奠定了"格萨尔学"在国际人文学科中的学术地位。国内的格萨尔研究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至1950年,这门学问也开始引起新中国政府与学者的高度关注。可以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格萨尔学"中心已从西方学界逐步转移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正>《民族论坛》:湖南省"两种考生"优惠政策从1977年实行以来,已经有31个年头。这些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对社会公平的追求更加迫切,"两种考生"优惠政策在某种程度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叶,费孝通从乡土出发理解中国社会的路径打开了探究"社会"的理论向度,他所指出的礼俗社会构成了社会科学界理解中国社会的原型。闽南读书会在导师王铭铭的指导下,从"乡土中国"出发,继续围绕构成"社会"的若干向度展开阅读,分别以费孝通的《乡土社会》,刘枝万的《台湾民间信仰论集》,田仲一成的《中国祭祀戏剧研究》以及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对朝圣的仪式研究作为第三次读书会的主要阅读材料,以此探讨以科仪、戏剧、仪式探索"社会"内涵的可能性。此外,刘永华主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还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展现了其研究"社会"的历史文化旨趣。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索或定义"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并为以闽南为对象的区域研究扩展出更广阔的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14.
以《江村经济》为基础,从三个方面探讨费先生在田野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方面所做的贡献。第一,《江村经济》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范本。第二,《江村经济》为中国农村社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漩涡中,"江村"成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费先生通过对"江村"的研究,为当时的知识界提供了参与式研究方法。第三,与以往人类学界主要以无文字的社会为调查对象来撰写民族志不同,费先生通过对中国农村为背景的"江村"的田野调查,开创了人类学对有文字记录的社区研究的先河。认为费孝通先生一生当中出版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著作,其中《江村经济》是费先生早期的代表作品,他以"江村"为田野调查点,为人类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格萨尔》源远流长,表现了藏民族的民族精神,概括了藏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结合藏民族独特的文化以及历史背景,就像藏文典籍中的传记文学(■)一样,史诗也应该有自己的"素材"(■)。即,《格萨尔》史诗最早起缘于《玛桑仲》;继承了"喇"(■)和"央"(■)的观念等藏民族的原始崇拜;沿用了"格萨尔军王"这一人名,而且在尚武重兵上完全相似;《格萨尔》史诗艺术地再现了吐蕃政权时期的历次战争。  相似文献   

16.
以《牧誓》难题、文王舞阵之谜的破译为突破口,结合现代天文历史年代学研究的有关成果,通过对《国语》伶洲鸠论"七律"语的细致解读,澄清了"牧野阵法"、"文王舞阵"、《武》乐三者相互关联的历史真相,揭示了存在于其中的文化意味;《武》乐之舞容、曲调也相应得到了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有关的文字记载来看,"孝"的历史非常悠久。从西周到秦汉,"孝"经过了孔子、孟子、曾子、荀子与《孝经》的发展和完善,意义逐渐扩大和完整。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的"孝"思想。比如,《论语》一书,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孔子关于"孝"的见解。本文将从个人、家庭、国家三方面并结合各章有关"孝"的具体内容、主题和适时背景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发生学上对"诗"与"兴"语言结构的考察,陈世骧发现了《诗经》在文化人类学上的文类意义,这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江凌  李辉图 《中国民族》2013,(10):54-55
在被称为大清王朝龙兴之地、满族文明摇篮的赫图阿拉,至今仍流传着"大清宝藏"和"索伦竿子"的传说。前者因为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神奇、决绝的守护而引人入胜;后者则因为实物的遗存而增加了几分可信度。从易学的视角来看,两个传说的内容都可以依据"天人同易"、"神道设教"的原理给出符合逻辑的说明。本期解读:大清宝藏与索伦竿子传说大清宝藏传说的易理分析在《中国民族》杂志2008年第1期,作者雨蔚在《赫图阿拉:探寻大清宝藏之地》一文中详细讲述了大清宝藏传说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有关的文字记载来看,"孝"的历史非常悠久。从西周到秦汉,"孝"经过了孔子、孟子、曾子、荀子与《孝经》的发展和完善,意义逐渐扩大和完整。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的"孝"思想。比如,《论语》一书,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孔子关于"孝"的见解。本文将从个人、家庭、国家三方面并结合各章有关"孝"的具体内容、主题和适时背景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