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田俊武  聂宝玉 《理论界》2006,(12):202-204
勃鲁托斯和安东尼是莎士比亚历史悲剧《裘力斯·凯撒》中两个重要的领袖人物形象,他们虽同为罗马贵族,但政治人格和谋略却完全不同。勃鲁托斯是极端的理想主义和自我主义相结合的幼稚政治家,是本剧所有悲剧的引发者;而安东尼是一位屈伸有度的雄辩家、机智勇敢的政治家和善于指挥的军事家,是一位实际而又不失谨恃的现实主义领袖,是能够成功引导民众走向的英雄人物。这两位政治家因不同人格和政治谋略而导致的不同政治结局,对于当下的政治领导者的施政方略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裘力斯.恺撒》是莎士比亚第一部较为著名的历史悲剧,国外对该作品的主角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一种是勃鲁特斯主角论;另一种是恺撒主角论。但从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来看,无论是史学角度还是文本自身角度,恺撒都是该剧名副其实的主角。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21,(2)
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一直被视为是风俗画和乡村题材的大师,但德沃夏克认为勃鲁盖尔的作品中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意味,它与同时代意大利艺术之间的区别,不仅在于不同绘画体裁在形式与技巧上的差异,而且在于作品中深层精神意蕴的根本性不同。本文以德沃夏克对勃鲁盖尔阐释为线索,专注于德沃夏克对勃鲁盖尔绘画中"风俗"及其深层精神向度的发掘,并试图指出德沃夏克对勃鲁盖尔的阐释,本身表明了他们二人都置身于一个不断发展而又一以贯之的精神传统之下,并且都面对着逐渐严峻却又一脉相承的现代境况与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室鲁是辽朝后族中的重要人物,关于他的身世、妻儿及其与淳钦皇后的血缘关系等,仍然存在着很多谜团.经研究认为:室鲁属于淳钦皇后母前夫之族,与敌鲁是同胞兄弟,为淳钦皇后之兄而非弟;室鲁不是敌鲁,也不是萧仅的高祖父萧撒剌,更不是萧思温之父忽没里,至于室鲁是否为萧延思尚需研究;室鲁之妻应为太祖之妹余卢睹姑而非太祖之女质古;萧翰是否为室鲁之子仍需研究.  相似文献   

5.
自由主义的民主是一个弱民主概念,而共和主义民主是一个强民主概念。哈贝马斯的商议民主结合了两者中的某些东西,走出一条中间道路。他接受了自由主义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区分,但是又像共和主义那样,划分出一个具有强民主意义的政治商谈公共领域。同时他还把民主理解为追求共同的善和利益的协调,把人民主权理解为交往权力,而不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权力或者议会中的权力。显示了他把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结合起来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6.
“精致的证伪主义”──拉卡托斯科学哲学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姆雷·拉卡托斯创立了一种新的、名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理论。他自称其为“精致的证伪主义”,而将波普尔的学说称为“朴素的证伪主义”。相比之下.拉卡托斯的“精致证伪主义”具有更加明显的辩证性、整体性、多元性、过程性和客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社区治理结构变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政权建设理论、公民社会理论、治理理论是社区治理结构转型研究的主导分析框架.但从国内众多实证经验来看,社区治理活动不是单纯的国家行为,也不是理想的自治行为集合,更不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依靠美好的合作意愿建构起来的多中心管理实践的组合.真实的社区治理过程发生在国家与社会组织彼此权力和利益的选择关系之中.因此,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有利于从"实然"的角度对社区治理及其结构变革研究提供更完整,更真实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丁健 《殷都学刊》2013,34(3):37-41
探研民初政治,袁世凯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历史人物,他对共和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其治国理念和治国模式.袁世凯因共和认知十分肤浅,所以对政党政治漠不关心;因缺乏民主意识,所以对国会意见并不尊重;因过分信奉权力,所以一步一步脱离共和的羁绊,不断集权,乃至帝制自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完全否定袁世凯的一生,其之所以如此,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袁世凯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施政讲究实际效果;其次,他关注的不是制度本身的优劣,而是制度能否在民初行得通.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政治话语语境中,共和主义有古典与现代之别。尽管现代共和主义打着"复兴"的旗号,但它并不是对古典共和主义的简单"接续",其中也蕴涵着"断裂",对古典共和主义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们对共和主义的整体性把握。通过对古典共和主义的"历史考古学"分析,我们发现在古典共和主义传统中存在着精神和制度两个维度,即公民共和主义与制度共和主义,公民共和主义主要体现为整体主义思维、注重美德、强调公共利益、主张平等以及提倡积极公民观念等一系列内在精神;而制度共和主义则主要表征为混合均衡政体这一外在形态。  相似文献   

10.
勃兰兑斯(G·M·C·Brandes,1842—1927)比泰纳稍后,他的代表作《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完成于1872—1890年之间,比泰纳的《英国文学史》及《艺术哲学》。约晚出十多年。勃兰兑斯出版于1867年的《美学研究》表明他原是个形式主义者,但1870年前后旅欧期间与泰纳的接触,使之从抽象思辨转向实证主义,并撰博士论文《当代法国美学》,传播实证主义原则。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册的扉页上,赫然写着“献给伊波利特·泰纳先生。”甚至在具体的语言表述上,都可以嗅出泰纳的气味:“文学评论家对一个时期的文学典型逐一加以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很象科学家在不同的动物品种中通过对形变的研究考察某种生理结构的演变。”凡此种种均足以表明勃兰兑斯是泰纳的弟子。但另一方面,勃兰兑斯不是一个平庸的无创造性的弟子,他对泰纳的超越在文学史社会学的发展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从言君宪到倡共和,再从告别共和到开明专制,又从主虚君再到顺共和,其宪政思想几经变迁。梁启超在宪政理论模式选择上变动不居的同时,对宪政内在的认识却是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深入和提高的,看似混杂或前后矛盾的思想蕴含着不变的追求,即追求中国宪政体制,并不断构建与完善他的独特的宪政理论体系。他的易变是"君子之变",进步之变。解读梁启超的宪政理论,一定要把他的思想言论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来考察,才能知势论人。截取梁启超的个别言论以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难免片面。  相似文献   

12.
大众偏好的民主及其背后的自由主义在美国宪法上并不具有合法性,共和主义才是美国宪法的原旨。共和主义偏好精英的理性,而不是大众的情绪化思维。共和主义是对自由民主原则的一种节制或限定。民主具有内在的自我增长性,国会、总统权能的上升颠覆了美国宪法的共和主义原则。自由民主主义对政治社会的过度解构,激发了共和主义的复兴运动。美国宪法共和主义的内在特点值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孛堇、勃极烈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孛堇与勃极烈是金史中常见的两个重要名称。其所指《金史·百官志》有较为扼要的说明:“金自景祖始建官属,统诸部以专征伐,嶷然自为一国。其官长。皆称曰勃极烈。……其部长曰孛堇,统数部者曰忽鲁。凡此,至  相似文献   

14.
民主、共和、宪政: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复杂社会系统,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5.
共和主义: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和主义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中一个古老的伟大传统。通过对古典共和主义的思想纲领的历史梳理与逻辑归纳可知,古典共和主义的核心理念在于其“混合均衡政体”思想。与从古典共和主义到现代共和主义嬗变的紧密联系的四大价值取向是从贵族共和到民主共和;从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从美德共和到制度共和;从混合均衡到分权制衡。这种转变是和基于个人权利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富勒做出何种理论追溯或理论框定,都不能掩盖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即富勒丰富的理论追求背后所隐藏的根本诉求应该如何认知。从富勒反驳哈特等人的主要观点和立场来看,他对于秩序与良好秩序的论述在其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以及从他对于司法、调解、选举和合同等这些基本的社会秩序化形式的持续关注来看,富勒对于使人们过上良好生活的良好秩序的诸条件的探讨则是他整个理论背后的终极关怀。富勒的诸多理论努力不仅根源于对秩序本身的思考,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源于对“公正的、公平的、运作良好的和尊重人之尊严的秩序”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史上重要一环,但其实现并非易事。总体来看,清帝退位之前,全国大多数省份主张共和,反共和的省份尽管不多,但其力量及地理位置都不容忽视。面对北方反对共和的声势,为了尽快结束南北纷争的局面,袁世凯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小心试探,利用北洋集团的能量,对北方反共和力量采取了一系列谋划,说服和软化忠清的官僚士绅和军队接受共和,为清帝退位作了外部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戏剧史上,有几部以古希腊神话故事希波吕托斯为主人公的经典作品.在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小塞内加和拉辛的同名戏剧<菲德拉>、当代英国剧作家萨拉·机恩的<菲德拉的爱>中,反映了希波吕托斯的形象的演变,剧作家们分别借助这个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对时代和现实的理解,透过这个人物悲剧性命运,以戏剧作为人类思考及探索自身命运的严肃的艺术舞台,从哲学高度揭示了善在这个世界上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9.
在线诉讼中的当事人程序选择权既源于当事人主体性理论,也源于诉讼程序的多元化和精细化为其提供的外在空间,法院在线上诉讼中经历着从"场所"到"服务"的基本理念变革也要求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从权利主体来看,在线诉讼中的程序选择权是各方当事人都享有的诉讼权利而不是专属于某一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从利益性质来看,它是程序性诉讼权利而不是实体性诉讼权利;从行为效力来看,它是程序性形成权而不是程序性请求权。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将其分为概括性程序选择和具体性程序选择、合意性程序选择和单方性程序选择、积极性程序选择和消极性程序选择、事前程序选择和事后程序选择。《在线诉讼规则》虽然对不同类型程序选择权的适用范围、运行机制、法律效力等予以规定,但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鲁迅留给我们的最后遗言是“忘掉我”,他真诚地希望他和他所攻击的时弊同时灭亡.但人们一直都无法忘掉他,特别是近二十年鲁迅一再成为争论的对象,近年来有些人对鲁迅毫不留情地全面否定,在学术界形成了“倒鲁”与“护鲁”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很清楚这些质疑的声音并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而是当今中国的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