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铁军 《中国民族》2010,(10):53-55
作为甘肃省人口较少民族东乡族的第一位女作家,冯岩不仅对民族文化情有独钟,还对中国“花儿”格外关注,同时对“办报育人”倾心倾力。冯岩的文学成就曾得到省内外许多知名评论家、文学前辈们的褒奖和肯定,她与汪玉良、马自祥三人一起被称为“东乡族文学的三驾马车”。不久前,她的散文集《西部之恋》荣获甘肃少数民族文学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一我是东乡人。我们东乡人自称“撒尔塔”,主要聚居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人口约279500多人。历史上,一般叫我们“东乡回回”。东乡族的族源问题一直受到一些民族学和民族研究者的重视,进行过多次考察研究。近几年来,一些关注东乡民族的研究工作者经过多种学科的综合考证研究,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认为东乡族族源以回回色目人为主  相似文献   

3.
东乡族的口碑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居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山麓地带的东乡族,有人口23万多人,信奉伊斯兰教。东乡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而没有见诸文字的历史典籍。但是,东乡族人民世代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广泛流传着丰富的口碑文献,其中包括生动感人的民间叙事长诗,五彩缤纷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还有颇具民族特色的“花儿”。这些口碑文献是东乡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东乡族  相似文献   

4.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建立十五年。东乡族共十六万多人,有一半左右居住在自治县內,占全县人口百分之七十多。东乡族自治县是个干旱高寒山区,山高水低、土质不好,再加上解放前蒋马匪帮的残酷压迫,广大东乡族人民长期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许多人被逼得离乡背井,外出求生。解放后,特别是自治县成立后,东乡族  相似文献   

5.
保安族,主要分布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据1990年统计,全国有12212人,甘肃境内有11069人.一般认为保安族是中国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保安人有语言无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信仰伊斯兰教.保安人原居青海省同仁地区,清代咸丰、同治时期先后迁徙来甘落户.所谓“保安三庄”,系保安人颇具传统的历史名称,原故地青海同仁有“保安三庄”,今甘肃积石山又有“保安三庄”——大墩、甘河滩和梅坡.住地名称的传留,保存了不被文献记载的保安人的民族历史与形成的某些根据.  相似文献   

6.
1999年6月中旬,我受大型民族风情电视专题片《中华风韵》摄制组的委托,以民族顾问的身份,随摄制组赴甘肃,对该省独有的裕固、东乡、保安3个民族的生活现状进行实地拍摄,遇到许多令人欣喜的事情。我们拍摄的第一个民族是东乡族。东乡族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  相似文献   

7.
从群体遗传的DNA线索看东乡族族源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DNA分析技术的发展为进行民族识别和分析民族起源、迁徙、流动、融合提供了新手段。本文在国内外首次应用D13S317基因座第 11号等位基因频率指标 ,计算了东乡族群体遗传动态数据。结果发现 ,东乡族和回族遗传距离很近 ,且东乡族中具有白种人血缘混杂。结合其他有关资料 ,我们认为东乡族的起源与元代蒙古军带来的中亚工匠、签军有关 ,亦与当地蒙古族、回族、藏族人群的融合有关。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民族研究提供群体遗传方面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东乡语研究     
东乡语是东乡族人民的主要交际工具。 东乡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所属的七县一市,即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永靖县和临夏市;此外,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伊宁、霍城等地还有一批近几十年内由甘肃省迁去的东乡族移民约五万人。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字,总计人口约二十八万。其中以东乡族自治县最为集中,约有十三万人。  相似文献   

9.
东乡族宗法文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杨 《民族研究》2002,(4):37-46
本文分析了东乡族宗法文化的表现形态、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型宗教性宗法文化的概念。作者认为 ,东乡族的宗法文化既受伊斯兰教的深刻影响 ,又具有中国传统宗法伦理思想的一些基本特征 ,因此它实际上是二者交互作用形成的复合型的宗教性宗法文化。虽然这种文化也存在于西北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 ,但它在东乡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并与汉族的宗法文化形成对照。本文的研究为西北少数民族的宗族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汉族宗族研究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10.
在这篇文章的上部分中,我们探讨了Sart一词和中亚撒尔塔人的有关问题。在这一部分中,重点谈谈中亚撒尔塔民族与我国甘肃东乡族的关系。对此,我们试从两个方面探讨。 第一个方面,中亚撒尔塔人怎样到了甘肃? 对这个问题,学术界和东乡族的意见基本一致,认为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一是与蒙古军西征中亚后在今临夏、临洮、东乡地区的军事活动和屯兵有关,二是与安西王阿难答驻守唐兀之地的军队有关:三是与撒尔塔人来东乡地区传教有关。对前二个途径,目前研究得比较充分,这里只补充有关的资料和新的分析。对传教这个途径,尽管有研究,但不充分、不深入,这里拟作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保安族     
保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共有五千六百多人,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县大河家地区,1952年3月成立了保安族自治乡,1956年改为保安民族乡。关于保安族的历史,过去沒有文字記載。据說在百年前,保安族的祖先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后来才迁到甘肃省临夏县現在住的地方,因他們是从保安来的,所以称作“保安人”。保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无文字。由于保安族在經济上文化上与蒙古、藏、汉、东乡等民族有長期的友好往来,因此,在保安語中有多汉語、蒙語、藏語的词彙。在保安人中絕大多数都会說汉語。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七种民族,共八十八万七千多人,其中回族三十三万三千多人,占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七点四;汉族三十八万多人,占总人口百分之四十四点一九;东乡族十五万九千多人,占总人口百分之十七点一一;其他几个少数民族八千零五十四人,占总人口百分之九点九○。全州总面积一万三千平方公里,有耕  相似文献   

13.
东乡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3.9300多人(据2000年统计)。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中部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部的东乡族自治县境内,有21.99万人,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自治县有18000人,临夏州其余各县,如和政县、康乐县、临夏县、广河县、临夏市、永靖县约有9万余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有7万余人,另外,甘肃兰州市、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也散居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东乡族教育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各项教育指标长期处于国内各民族之末。在当代中国,针对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提升,东乡族以东乡语辅助汉语教学,最终达到完全汉语教学的实践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历史文献和田野工作,对东乡地区历史和现实的语言使用情况及学校双语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中国“彩陶王”的故乡,大禹治水的源头。自治县成立于1981年,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全县共辖16个乡、2个镇,总人口为22.38万人,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维吾尔、羌、蒙古等10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其中保安族13250人,占全国保安族总人口的95%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东乡族是全民族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伊斯兰宗教文学尤其是口传文学在东乡族中的长期流传过程中,无论语言表现形式的变化或作品内容的变化,都是比较显著的。伊斯兰宗教文学在东乡族中长期流传中,自然有它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首先表现在原有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吟诵讲述变动为东乡语的吟诵讲述,这就为伊斯兰宗教文学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性标记。清代以后,伊斯兰宗教文学,特别是苏非文学,在东乡族中广为流行。苏非文学是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教派领袖及传人运用诗歌、散文、故事等文学形式表达其信仰,哲学思想,内心修养过程与体验的文学。阿拉伯半岛是其产生的摇篮,它从阿拉伯文学脱胎而出,进而发展为具有独立品格的一种文学。苏非派诗歌不仅给文学注入了伊斯兰的精神和信仰,并带上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随着苏非派的发展壮大,苏非文学也逐渐兴旺发达。苏非文学在东乡族中盛行流传,也是有它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十八世纪,苏非派各支派从中亚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是祖国东北边陲的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于黑龙江的蒙古族,有14万多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全省有1个蒙古族寓治县,5个蒙古族乡(镇),66个蒙古族村。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和富裕县单设了蒙古族学校,主要采取“汉语授课、加授蒙语文”和“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的两种形式。共有单设中小学97所,其中小学85所,在校生5734人;中学12所,在校生2823人;中小学教职工649人。非单设校小学蒙古族在校生4830人,初中2513人,高中592人。蒙古族在普通教育阶段学生总数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17%。全省有1所多民族的师范学校,每年招收1个蒙古族班,蒙古族在校生180人,其中蒙语授课师范生39人。  相似文献   

18.
土族在历史上被称为“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尔”(白蒙古),自称“蒙古勒”和“蒙古尔昆”(即蒙古人)。主要分布与青海的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居住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石塬乡宋家沟村和三二家村崖底社的土族,据当地土族老人讲,是明朝中后期从青海省民和县中川宋家庄迁徙过来的,主要为宋、王两姓。由于通婚关系,在大河家、刘集、柳沟、关家川等乡镇亦有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19.
神话最能浇铸一个民族的心灵和智慧。本文从天、神、动物、人四个方面分析蒙古族神话所构制的文化模式 ,并且认为蒙古族文化模式是由上述四者组成的一个三角形  相似文献   

20.
土族的尚白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族人民对洁白无瑕的颜色有一种特殊的崇尚心理,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阳刚之气质和光明,能表现他们洁白的心灵。所以,在他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自古传承下来的尚白文化现象,概述如后。 一、社会风尚方面尚白文化现象。土族人民从来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孔”,而“察汗”即为“白”之意,顾名思义,就是,“白蒙古尔人”。据说,“古时候,察汗蒙古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