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忆湘  吴佳  周亮 《云梦学刊》2014,(2):134-137
本研究利用“虚拟课堂”针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实践教学探索,试图整合体育虚拟教学课堂教学资源。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探讨体育课程中实现虚拟课堂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探索体育课程实现虚拟课堂理论基础、设计与构建原则。结论:在体育课程中进行“虚拟课堂”的方式教学具有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动作质量、预防运动损伤、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丰富教学手段等效果.具有实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座谈访问、数理统计、实践研究等方法,对我校大学体育选项教学进行总结,使选项教学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任务。实践证明,选项教学是一种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好模式。但是,开展选项教学要进一步更新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认识、重视体育(健康)理论教学、牢牢把握教学方向、教师要迅速提高第二专项的教学水平、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转化为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高校体育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运用阶梯式教学法对排球选项课的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发现阶梯式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高校理论武装工作在新形势下呈现出两个新的向度:认同和自觉。其中,“三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是高校理论武装工作的基本要求,“三自觉”(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实践自觉)是高校理论武装工作的目标提升。高校理论武装工作应坚持“三认同”、“三自觉”的新理念,实现从“三认同”到“三自觉”的目标追求,这就必须坚持以“三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推进高校理论武装工作。  相似文献   

5.
阐述“互联网+教育”给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形态、交流方式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指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构建高校体育信息化平台,实践立体化混合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客观评价体系,挖掘网络资源,构建高效课堂,旨在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以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为例,通过文献法了解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课程设置状况和发展趋势;运用访谈法,相关高校网站访问法,了解黑龙江省相关高校足球课课程设置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普通大学生对足球选项课的需求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从学生发展与需求出发,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教学评价,进而使体育教学过程趋于优化,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高校成人体育教学应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不断转变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注重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授 ,改进实践课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使目标建立在对学生实施“终身教育”观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魏来 《理论界》2023,(3):95-97
新生学科有其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就要求辽宁省高校“体育+思政”育人实践需立足发展现状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借鉴其他省份高校先行试验经验,确保辽宁省高校“体育+思政”育人模式实践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9.
根据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分层教学组织形式和目标教学法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二者的有机整合可以有效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分层教学与目标教学有机整合是分层制订分别适合不同高校大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因材施教,因需指导,因层评价和动态组合等,是帮助学生提高体育学习效果的较好方法,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并帮助他们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  相似文献   

10.
对选项体育课塑造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认知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岳良 《云梦学刊》2003,24(6):90-9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选项体育课塑造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认知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校大学生对选项体育课培养当代人文素质给予极大关注,表现出较高的期望值;选项课与基础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影响的认知结果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前者更能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选项体育课在实施专项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含量尚显不足,导致学生在对部分人文素质发展的主观期待上不够平衡;“人文篮球”、“人文足球”、“人文乒乓”等人文体育理念将是指导选项体育课深化改革的致力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成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普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相同.近几年来、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改革,由原来的以运动技术为主,逐步向以“强身、健体、育人”为中心的思想转变.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脱离旧的模式,甚至尚未彻底改革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旧格局.以“强身、健体、育人”为中心的新教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结果必然会影响成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因此,联系教学实际,探索成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培养合格人才.开创良好的体质、能力教育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法、头脑风暴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科研方法,对搜索到的200余篇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与总结,对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成绩评定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重建与《教学指导纲要》相适应的体育课评分模式和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的建议。以期使得实践与理论研究能够更紧密结合,紧随学校体育改革的步伐,通过对学生体育成绩更合理的评价而真正做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脱离大学生生活实践的现象。思政教育者需要从厘清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维度入手,需要从教改理念、实施方式、内涵建设和统合机制四个方面着手突破,需要从五个结合的路径策略着力打磨,建构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生活化”范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休闲体育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风与学习效果监控、教师教风与教学效果监控、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与效能监控、教学条件监控四大模块,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促进,遵循“计划→执行→检查→处理”闭环循环,基本上促进了休闲体育专业内涵发展、培育了专业特色优势、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保障了专业可持续发展。但也存在:专业定位不够清晰;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缺乏休闲体育专业对口教师;管理部门分工不够清晰、职责不够明确、第三方评价过少;缺乏休闲体育专业场馆的突出问题。面对新生专业成长中的问题,各高校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并结合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培养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大众健身市场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山西5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但普遍存在着专业目标定位笼统、培养模式模糊、课程体系杂乱以及重点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因此,山西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应坚持以培养"操作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为原则,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尽力推广依托社会开放办学模式,以提高其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公共足球选项课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球运动是大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足球公共选项课.随着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和高校体育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提出足球公共选项课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加强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探索,对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实践证明,以“师傅带学徒”为培养模式,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将高校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起来的协同式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一个新课题。山东省潍坊第二中学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大胆探索,逐步建立了以学生“三自我”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育人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自我”育人机制,就是在积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主动参加各项活动,既是教育对象,又成为教育动力,改变了多年来包办式教育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新型教育机制有利于调动学校和学生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工作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在分析二者结合可行性的基础上,力图在领导管理体制、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互动平台、考核方式、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建立资源共用、项目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四位一体”模式,以实现课程教学和日常教育的相互配合与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和有效指导学生人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谈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的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结合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意识及培养终身体育思想,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