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法”“德”并举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和吸取,实现了困惑着中西方现代管理中“治身”与“治心”两方面的文化整合;充分肯定中国管理“人心”的作用,指出“人心”的人我互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治理功能,并阐述“人心”理念的基本涵义、运作机制、感通法则、感应能力以及道德的作用和特征。传统文化“专利”的“人心”原理作为一种深刻的管理机制,越来越显示出其主体性的文化意义,既成为中国式管理,也成为现代人文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独特的乐教传统和系统的乐教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新时代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丰厚资源。“乐”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和社会教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借助音乐等艺术手段进行道德教化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育人育德智慧。古人认为“乐”具有化育人心的独特作用,其独特作用在于其所蕴含的真诚的情感,与作为外在的“礼”相互配合,具有重要的培养人格和道德教育的作用。育德育人古今相通,传统乐教追求深入人心、打动人心、化育人心的智慧,能够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传统"人贵"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为文化参照,通过对温州情感统战温暖人心、人文统战凝聚人心、科学统战凝聚人力的统战方式的综合分析,归结为颇具文化新意和浓郁地方特质的"温州式"统战观。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化就可以理解为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体现了对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继承发展,尤其与“和合思想”高度契合,集中展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三个层面。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这与中国式现代化所规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本质要求也是相一致、相符合的,是文化自信自强的真实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本质上必然要求人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凸显现代化背后的文化支撑、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体现中国文化的持久生命力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善天下理念的现代彰显与践行。民心相通既是"一带一路"所必须承载的使命,也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忠恕之道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世界三大宗教文化的共同思想元素,推动民心相通关键工作是做好人文交流,要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来推动,可以作为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平等相待的金规则。因此,坚持忠恕之道可以打通人心相隔的阻梗,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铺筑通畅的人心通道。"一带一路"建设必须秉持忠恕之道,体现平等、包容、共赢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的法治思想是籍由如何使西式的法制法意与中国的人生人心相沟通基础上产生的,其宗旨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建立一种符合国人人心和人生的法治文化。随着国民构建和谐社会意识的日渐强烈,法的人文关怀呼声愈来愈响,梁漱溟法治思想的现代性日渐彰显。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面临的任务是重塑法的灵魂,使法律同道德精神一起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观念,最终使中国融入世界性现代文明体系。为此须跳出法治思想的常规概念及通行逻辑,将梁漱溟法治思虑中隐含的人文关怀精神重新置入当代世界文化视野中予以再分析,从而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法治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之一,礼乐制度的形成以及人们对此观念上的认同,是中国古代文明成熟的标志之一。“乐教”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居有显著的地位。“以乐寓善”、“美善相乐”、“乐治人心”,追求善美统一,倡导人与天地和乐的人格美,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乐教”的德育功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境界和德育思想的特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善和美追求的情趣与韵味,构成了中国古代伦理文化自觉的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关于“乐教”的德育功能的理论中,包含有不少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颇有启…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是关于世界“和合”生存发展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知识系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和全部历程,包含世界“多样性统一”和“冲突与融合”基本存在方式,以及系统构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合”理念的形成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生产方式、文化传统、时代使命和杰出人物等深层原因。“和合”理念无论对新时代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国创造了继承和创新“和合”理念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
王守仁是生活于明朝中期,致力于正人心、救时事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理学家,他提出的"心说"、"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对当世、后世以及中国文化精神都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在认同儒家价值体系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着理论创新。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到《中国文化要义》,再到《人心与人生》,清晰地展现出梁漱溟儒学思想的演进轨迹,彰显出现代儒者的开阔心态和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性。《人心与人生》一书标志着梁漱溟思想体系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层碰撞,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迷茫、困惑甚至虚无,人们渴求新的价值观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为有效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必须重新提炼和概括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即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民心”政治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十六字心传”,关键是在“道心”和“人心”之间如何“允执厥中”。朱熹将其精髓阐述为满足人民“合理”的欲望。这一世俗理性的政治理念启发了欧洲的启蒙运动,经过深度加工后又以马克思主义为中介输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以独特的方式复兴了中国传统的“道心”和“人心”政治,并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在“先善后众”的原则下,努力在“合乎善”与“合乎众”之间进行审慎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最近突出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还要不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呢?其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我认为,所谓“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予以辩证的扬弃。如果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为毫无…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深入探讨文学传统问题,大力推动文学的发展演进的,主要有东汉的王充,齐梁的刘勰,中唐的韩愈、柳宗元,明中叶的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清初的叶燮等,他们有如五个关节点,支撑和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总体过程,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超越古今之辨、新旧之争,以人心为本,充分肯定人心对于文学发展之根本作用的心理学倾向。  相似文献   

15.
董立刚 《广西社会科学》2007,(2):190-192,F0003
和谐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内含吸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精神精华的文化,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建设和谐文化,其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应处理好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系,实现“硬文化”和“软文化”的和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选择性地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现实意义李守礼现代企业文化起源于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它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汉字传统文化圈,却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因此,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的现实价值,应成为中国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不仅是社会政治层面的中国化,而且是在文化层面的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通过探察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通与不同之处,是为了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视角来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根源和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几大主导理论形态中都具有传统文化色彩——毛泽东思想深刻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邓小平理论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漫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科学发展观)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魂。正是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才拥有了深厚的本土文化基础。才使得它们具有着浓厚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19,(9)
"人心"是梁漱溟晚年著作《人心与人生》中的核心概念。在这部书中,他重新梳理了自己早期的思想,将理智与直觉的"二分法"改造为了理智、理性和本能的"三分法"。在此基础上,他将"人心"的功能与其心理学三分法相比附,并以人心去参悟"宇宙之大生命"。梁漱溟这一做法的终极目的,是解决人应该以何种态度生活的问题。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才是真正能够通达宇宙大生命的哲学,儒家生活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评价中的两个问题张兰君,张瑞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评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存在着两个误区:或者完全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搞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