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燕 《南方论刊》2008,(11):95-9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是民族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象征。文化的断层和失根将使人们的灵魂难以找到精神家园而四处游荡。我市高州木偶戏、采茶戏、山歌、版画,化州跳花棚、跳禾楼,电白鳌鱼舞、双凤舞、高脚狮子舞、麒麟舞,信宜飘色等民间艺术,具有民族学、民俗学和美学等特点,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掌握绝活的民间艺人相继过世或日渐老化,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亟待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各族人民辈辈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是集结了各族人民汗水、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本文介绍了我国发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历史借鉴价值、理论研究价值、文化建设价值、知识传播价值、经济发展价值、科学教育价值等六个方面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3.
酉阳土司曾统辖今酉阳、黔江、彭水、秀山等地达800余年。期间,土家族、苗族人民创造并积淀了内容丰富的民族与地域文化。在这一区域内,现有2项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项文化遗产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审视酉阳土司这一文化遗产,对推动渝东南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客家民居建筑是体察客家文化特质的重要视角之一,客家土楼民居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福建土楼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于古代i!kl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使福建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梧 《天府新论》2020,(3):封二-封三
“跳曹盖”是流行于白马人聚居区的祈福辟邪驱鬼仪式的一部分。曹盖是白马语,意为面具,跳曹盖意即戴着面具跳舞。“跳曹盖”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6.
从《保护名录》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作为申报工作它具有以下三个亮点:一是《名录》中首次出现了与传统俗信有关的文化事项,标志着中国政府对这部分文化遗产普泛价值的充分肯定;二是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从原来的静态保护开始向活态保护的方向发展;三是中国政府已经初步地注意到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鄂伦春族不仅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犹如史书一样卷帙浩繁。据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六项之多,足见国家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本文在介绍鄂伦春族非遗保护与传承概况的基础上,总结其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找寻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宗教文化的一部分,道教文化有着完善的思想文化体系,对现代养生、医学、音乐、信仰等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道教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分布不平衡、类别少等尴尬境地。要走出尴尬境地,就应当正视道教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深入发掘道教文化资源;建立客观公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加强道教文化研究,扩大道教文化的传播力和文化认同度。  相似文献   

9.
高梧 《天府新论》2020,(2):封二-封三
羌年,是羌族人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前后举行,以庆丰收为主要内容,有特定仪式的节庆活动,流行于羌族聚居区。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0.
高梧 《天府新论》2020,(6):封二-封三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达的世界认知、生活理念与审美形态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平武剪纸因其题材与技艺的特色而独具艺术魅力。2009年,这朵开在深山的艺术之花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于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切实地延续其文化生命力,还需进一步挖掘其价值与功能。把社区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结合起来,是一条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在开展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娱乐性、文化参与性、文化寓教性和文化认同性四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作为精神产品,其最重要的价值还是审美价值.考察当今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看到,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与审美相关的项目占了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高度重视的是其精神层面的审美价值,而非物质层面的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当代社会的精神和谐构建中它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宋暖 《东岳论丛》2012,(3):139-142
经济理性是当前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反思的核心和关键。从现代性知识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从"生活"转变为"知识",文化规律被知识规则取代,文化实存由此发生根本变化,文化表达进入理性时代。从文化策略来看,经济理性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两面性,既是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又是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既是当前文化发展的中心问题,又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被边缘化。从文化的时间与空间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积淀了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的记忆,被预设在一个特定的利益共同体之中,既定的规则和价值尺度在意识形态、经济理性和文化结构的交互作用下呈现等级分明的下层空间、中层空间和上层空间等三种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4.
该书填补了青海文化史研究的空白。主要内容为:对青海历史文化做出了系统分类;论述了青海历史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提出了用"江河源文化"命名青海地域文化的学术观点;较全面地梳理和研究了青海历史文化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项目及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出开发、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少数民族村寨和景区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以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景区为例,分析景区产品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利用之价值与意义,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策略,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区非遗活化利用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深入挖掘、传承、保护农耕文明中的文化瑰宝。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生产生活实践等的历史记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牢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实践中要保护其原真性,确保文化归属特质的延续,避免因原真性流失引发文化问题。为了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降低文化价值,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化损害文化意义,旅游开发进程中原真性保护路径包括激发乡村居民主体性,深化主观原真性认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合理赋权,避免过度商业化,推动其文化实践的复归。借助非遗旅游实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要讲好乡村非遗旅游开发中的乡土故事,用好乡村非遗旅游体验中的文化空间,谱好乡村非遗旅游产品美的乐章,做好乡村非遗旅游营销中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7.
周灿 《学术探索》2014,(4):115-118
以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村寨的保护性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文章分别探讨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价值及保护和开发的问题。认为少数民族村寨由村落文化空间、口头传统、节庆、手工艺品等构成,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和经济价值。通过民族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互动,探讨用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理念和方法,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以实现其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充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特征,清晰地认识到地域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影响,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积极保护具有特征的地域自然环境,加大力度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主动保留、恢复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9.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厚历史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自从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经过十余年的保护,已经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知识图谱是一种可视化的文献计量工具,可以定量地展示学科研究现状,方便学者定性地分析研究的不足.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近15年来我国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和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将研究结果提炼出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能够总结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6年11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了《南粤古驿道文化路线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提出整合串联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岭南优秀文化,并推动南粤古驿道成为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除了驿道与驿站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外,沿线的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与内容。从历史维度以及跨地域视角出发,以潮州古驿道与民间音乐舞蹈布马舞为例,有助于探究两者之间的文化共同体关系与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古驿道为民间布马舞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而布马舞也推动了饶平走出潮州并走进国家视野,同时也丰富了饶平古驿道的内涵。因此,古驿道与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地域—艺术”互融的文化共同体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