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孔子对待《周易》的态度随着其修养进境而发生变化。他早年基于对仁的自觉体认,认为占筮和德性存在矛盾,从而忽视对《周易》的研究。在晚年,他体验到德性修养不仅是内心的自觉省察,还具有生化万物、普润万物的本体性,从而具有了建构道德形而上学的倾向。他以圣者的襟怀将"天"作为这种建构的主导因素,在《诗》、《书》观念的引导下将目光转向了以言天道为主的《周易》,实现了由占筮和数理到德义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早期易学解释的视域,存在着一个由"占筮"到"德义"的内在转化过程,这在马王堆帛书《易传》中有较明确的体现。《周易》本源于占筮活动,早期巫史多将其用于占筮实践。随着人文理性的崛起,占筮活动逐渐纳入丰富的德性、义理内涵而转成为"德占",《周易》也被赋予涵盖一切的哲理内涵。后来的儒者完全摒弃《周易》的占筮之用,将其看成圣人之"遗言"或教导,以一种较为彻底的"德义"视域实现了《周易》之经典化、文本化。  相似文献   

3.
周易》的占问与上古文学的问对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对体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其中占筮型作品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联。《周易》的功用为这类作品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在记录运用《周易》占筮的过程时产生了最初的占筮型问对体作品。因为占筮活动具有神圣性,所以它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一同一答的结构模式。这类作品在深层意蕴方面的特点也与《周易》的功用及义理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周易》问世不久的春秋时代人们解读《周易》的情况作了探讨。文章认为 ,在春秋时代 ,人们普遍地用《周易》进行占筮 ,而且筮法多种多样 ,对《周易》卦爻辞的解释也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春秋时人推崇《周易》 ,但又不完全听从占筮的摆弄。这时 ,纯偶然的占筮预测已开始与人的道德意识、理性评判相融合 ,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吉凶不在卦象而在于人的品行 ,更有一部分先进的思想者怀疑甚至否定占筮。另外 ,春秋时人还对《周易》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进行了阐发 ,把《周易》当作对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典籍  相似文献   

5.
周敦颐及其《易》学在北宋时地位并不高,但后来在宋学系统中却被尊为“道学宗主”。这不能完全归结为朱熹等人的推崇,而是由于周敦颐从根本上抓住了如何在名教中安身立命这一宋学的问题意识,将《四书》所倡儒家伦理建立在《周易》的宇宙哲学基础上,成功地使《周易》的太极阴阳、天地合德、吉凶之几、知性智慧转向《四书》的“圣人之本”、“孔颜乐处”、“善恶之几”、德性修养,重新建构了以内在德性为本的天人合一之道。  相似文献   

6.
在汉代易学史上,张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在推出宇宙生成、万物起源理论的过程中,曾吸纳了《周易》和易学的思想因素。本于《周易》的忧患意识和太和、中正之说,他提出了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政治理念,要求改革现实政治,缓和社会矛盾。他继承、发挥《周易》革故鼎新的思想,主张采取暴力手段,取代那些腐败透顶的统治政权。张衡一方面对象数易学所倾心的阴阳灾异之说持基本否定的态度,另一方面又不反对占筮之术,而且他本人也深谙此道,并用以注解自己的辞赋作品。张衡的易学思想不可能完全摆脱时代政治及居于官方和主流地位的思想学说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7.
1 占筮是古代易学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系辞上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指出了占筮在古代易学中的地位。现在流传下来的较早的有关占筮的文字记载,见于《左传》和《国语》。两书中共有涉及《周易》的记载2条,其中有6条是引用《周易》以说明或评论事理的,关于占筮的有16条,其中有14条涉及卦变。  相似文献   

8.
严复具有自觉的哲学意识,他所认定的中国哲学的经典是《周易》、《老子》、《庄子》。严复十分重视《周易》,尽管没有像对待《老子》、《庄子》那样进行点评,他对《周易》的诠释围绕着哲学思想展开,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前人以宗教言《周易》的局面;严复对《周易》的解读是其国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富有开创性。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原始先民的占筮之书。本文仅就散见于《周易》之《经》、《传》的美感观念的层次性,略作分析,以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0.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易学解释及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解读帛书《易传》,阐述了孔子易学解释学。孔子早年将《周易》文本定为卜筮之书,晚年好易又发现了《周易》内涵德性,故在承认《周易》卜筮性外,又将其定为德性之书。为改变《周易》文本性质,孔子确立见仁见知的解释学原则,提出了“后亓卜筮、观亓德义”易学解释方法,以此出发,由对于卜筮的解释转向德性的解释,最终实现了以德行求福和以仁义求吉的易学解释目标。最后作者指出:孔子关于易学解释已具有了西方哲学解释学的意味,与西方人不同的是孔子仍然未放弃中国传统的文字训释、象数和史学等方法,并以之为哲学解释的进路。孔子及其后学的易学解释学,是一种循环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11.
杨万里的易学思想在宋代占有重要地位 ,他认为《周易》一书是圣人通变之书 ,在研究《周易》时以古鉴今 ,古为今用 ,思考现实的问题和南宋王朝的命运。同时 ,善用以史证易的方法。他认为易之道是天理。当然 ,他的易学观有浓厚的理学家的色彩 ,有时以《周易》为儒家的政治思想作注脚。从整体看 ,杨万里的易学思想重视适用 ,重视总结历代王朝兴亡成败的规律以利当世 ,有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比较吕祖谦《易说》与程颐《易传》,分析《易说》的解《易》体例及其中体现的理学思想认为:吕祖谦从“势”“理”两个维度解《易》,视诸卦阴阳爻是循环转移的,他把《易》视为讲道德修养的书,体现了鲜明的实用主义倾向,又以柔顺为“明德”,突破了程颐的解《易》思路。此外,《易说》还对君臣职分作了限定。《易说》较全面地体现了吕祖谦的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北宋士大夫为复兴三代之治,重建王道政治秩序,主张以经术治天下,重视经学的经世功能。在探索王道的过程中,士大夫以《周易》为经世之大法而推崇备至,并注重运用《周易》义理指导现实的政治实践。他们通过在奏议中引用《周易》经义议论时政,为朝廷提出合乎圣人之道的治国之策以实现儒家通经致用的理想。在北宋奏议中,士大夫不仅以《周易》经义培育皇帝的政治道德,而且还从《周易》中厘定出内政治理原则施用于今,从修己、治人两方面充分展现了易学的经世指向。他们以《周易》经义作为评判现实政治得失的标准,批评并制止不合经义的政治行为,规正政治发展方向,从而使《周易》对北宋治国理政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易》包括《易经》《易传》,经、传有着不一样的女性伦理价值观。《易经》女性伦理呈现国家、社会、个人伦理多层次和多样性的格局;而《易传》倾向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妇妻社会伦理,体现了统一性,并对这种统一的女性伦理接通天人之际,凭借形上的根据以证成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周易》的这些女性伦理观,是我国古代女性伦理的重要理论来源,对于后世的女性伦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今人在分析《周易》女性伦理时,应当坚持经、传相分的观点,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女性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周敦颐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承上启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以收集整理周子作品、传、表、族谱、世系、祠堂、书院及后儒论断、吟咏之作为主要内容的濂溪志,是研究周子的宝贵材料。目前国内现存的濂溪志版本共有八种,即:明代胥从化版《濂溪志》十卷、明代李桢版《濂溪志》九卷、明代周沈珂、周之翰版《周元公世系遗芳集》五卷、明代李嵊慈版《濂溪志》十三卷、清代吴大镕版《周公濂溪周夫子志》十六卷、清代周诰版《濂溪志》七卷、清代周诰版《濂溪遗芳集》二卷和清代彭玉麟版《希贤录》二卷。  相似文献   

16.
魁隗氏、连山氏皆指人身牛首最初的炎帝神农氏,而大庭氏则非.魁隗亦即伊耆,所在的大方向即荆楚之地.炎帝神农氏最初所居是一个名叫连山的云遮雾绕的大山区.地因其自然特点而得名,族以其地而得氏,因此而称炎帝神农氏为连山氏.连山就在今湘粤桂交界的九嶷山区,九嶷南麓至今还有连州市、连山、连南等县、市名,九嶷腹地古亦为荆楚之地.  相似文献   

17.
丁超五的科学易学思想是立基于宋明易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从中西文化会通的视角切入分析,来对先天及孔子易学思想内核加以阐发和论述的.他从阴阳数理本质上,构架了阴阳两仪在宇宙空间互动作用的动力学思维模型,从而彰明易学所涵摄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并在矛盾的统一性、服务对象、论证的逻辑程式、核心内容等方面探究其共同性的涵项,同时又从对待和对立问题上找出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析史解难的方法,再现殷周时代的剧变,分析伯夷“义不食周粟”故事背后隐藏的政治、伦理、宗教等深层原因。并指出伯夷“义不食周粟”与武王伐纣同样值得肯定。由此可见,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迥异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