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提出的。弄清马克思心目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原意,是解决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前提。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关于这一问题的难点作为研究的重点,力求通过历史地、综合地研究马克思的全部有关论述,追溯马克思心目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原意。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怎样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与公社统一在一起的。马克思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公社,称之为印度公社,亦或称之为东方公社、亚细亚公社、亚洲公社、印度农村公社、亚洲村社,等等。这些称呼,是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对于  相似文献   

2.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奴隶制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五种基本经济形态之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用过“亚细亚的、古代的”,“古代社会、东方社会”和“亚细亚古代、古典古代”几种不同的概念来表述。这几种不同的概念,实际上是说明一个问题,说明奴隶制社会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古代东方类型,一种是古代希腊罗马类型。恩格斯在《美国工人运动》一文里说:  相似文献   

3.
过去一直认为马克思思格斯提出过社会主义革命要在所有或大多数国家“同时胜利”的理论。其实这个提法是后人概括出来的,是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的。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提出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提出“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的命题。笔者认为这个命题难以成立,现略述管见。 1 凡认为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的同志,无不援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句话:“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以此作为理论根据。然而,只要我们不是断章取义地理解,而是对原文全面地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把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并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 原话出于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听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0页) 诚然,这里确实讲到了他们哲学的出发点和人的关系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第一,这段论述是在特定背景下,有特殊针对性的。当时的情况是,“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出发点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界,特别是历史科学理论界,有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认识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曾经具体论述过的一种生产方式,现已收编在中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中。按照马克思的研究,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1.土地是公有的或国有的;2.生产者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口的价值,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早在300多年前就曾经用算术的方法把人口的价值加以“折现”,实际上指的是把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减去其所消费的价值而得出的净值。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资产阶级的伦理学家把伦理学说成是价值科学,明确地提出了人的价值问题。但这种人的价值观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如亨利·斯图特在他的《人的价值》一书中,把“人的价值目标”说成是“高级个人主义”。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66页)  相似文献   

7.
1859年,马克思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在该书的序言中有一段简要表述,“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这一张序列表中,排在第一顺序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是什么?它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的论述有何内在联系?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究竟占何等地位?这是国内外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因此,剖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确切涵义,弄清马克思的原意,这是解开长期争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之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正> 人类社会的久远的历史与发达的现状为形成庞大的社会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厚的基础。但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于科学形态的社会知识(社会科学)的理解却莫衷一是,德国人称之为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英美等国则把人文科学从社会科学中划分了出去,苏联人则把哲学和社会科学统称为人文科学。因此,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剖析社会科学,对于科学地把握它的实质、促进其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社会科学的研究主体作为认识论范畴的主体,马克思主义通常理解为“主体是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这也就是说,主体作为生命形式的自然存在物是从属于自然界并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仅仅作为  相似文献   

9.
<正> 马克思所说“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它在原始社会研究学说史中的历史地位如何?国内外学术界已讨论了半个多世纪,迄今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实际也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就以上问题谈一些初步意见。一、关于马克思所说“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原意和形成概念的方法“亚细亚生产方式”是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在还不知道原始社会内的母系氏族及更早的社会形态的情况下,利用当时他所知又还不够清楚的父系氏族、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  相似文献   

10.
实践,通常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这个理解并不错。但是人们往往把“客观世界”理解为人们进行改造的对象的自然界和现成的社会关系,而不包括进行实践改造活动的实践主体本身,这就忽视了主客体的内在联系。因为实践主体是客观世界的一部份,同样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改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来没有将主体的人排除于实践改造的对蒙之外。马克思把实践看作是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34页)。他特别指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5页)“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同上)。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不假思索地认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或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原则,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区别于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志,是共产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现在看来,这个近乎天经地义的观念,是需要重新考虑的。一、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按需分配当作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众所周知,关于共产主义的最根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历来认为是公有制。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提出共产主义者以“废除私有制为自己的主要要求”。《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2.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唯物主义历史中观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一个阶段的概括。从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了。但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究竟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中的哪一时代,国际、国内都还在争论。意大利翁贝托·梅洛蒂教授在其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中,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学说。他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得出结论说:因  相似文献   

13.
区别兼语句和主谓作宾句的问题,是现代汉语语法中颇为麻烦的问题之一。前人从语音停顿、添加成份、改变语序以及意义关系、动词性质等方面总结归纳出几条区分办法,是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可是这些办法未能“干净、利落而又全面”地解决问题,又使人很不满意。我们设想,如果能找到一种格式,象数学中代公式那样,把需要辨认的句子“代入”这个格式,便可解决问题或基本解决问题,那将会给语法分析和语法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为了这个目的,本文想就兼语句中由含有“使令”“促成”意义的动词构成的使动兼语句的鉴别作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钻石的审美功用直接称为使用价值,把审美价值看作是使用价值的一种分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6页。下版本同)。马克思对美学问题没做过专门的研究,但他的这句断语却很有些分量。 历时两千余年的美学研究史一直传袭着“美用相关质不同”的信条,这一信条也为现当代的中国美学所接受。人们虽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对美与用之间统一关系的思索,但要象马克思那样把审美价值毫不含糊地称为使用价值,仍旧感到困难。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美学界才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从不提及。  相似文献   

15.
在探讨原始公有制转化为奴隶制的规律之前,先要弄清马克思是否承认原始公有制和奴隶制社会形态的存在。对此问题,在史学界以及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上,无论在国内国外都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有些论者认为马克思在1877年(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问世之年)以前,还不知道人类发展史上原始公有制的存在。事实并非如此。 马克思早在1857——1858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提出:“历史却表明,公有制是原始形式(如印度人、斯拉夫人、古赛尔特人等等),这种形式在公社所有制形式下还长期起着显著作用”。在同一时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他写道:“……人类朴素天真地把土地看作共同的财产,而且是在活劳动中生产再生产自身的共同体的财产。每一单个的人,只有作为这个共同体的一个肢体,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占有者”。  相似文献   

16.
“把+NP”的“把”的隐现陈信春一介词“把”(包括“将”)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相组合。“把+NP”作为一种语言单位不存在“把”的隐现问题。但进入语句以后,则有一个“把”的隐现问题。在一些场合,介词“把”必现,在另一些场合,“把”则可以隐现自由。不管是必现...  相似文献   

17.
“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根本性问题。然而,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意见。我在《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指出:实事求是既唯物又辩证地回答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它是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相方法,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石。对于我的这种看法,有些同志表示了异议,认为“难于理解”,他们把实事求是仅仅理解为“科学态度”和“优良传统”。我不赞成这  相似文献   

18.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简称“两变”),仅仅属于认识论,还是同时也属于唯物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这是我省较长期以来争鸣和讨论的焦点。为了继续深入争鸣,我想就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与“两变”的关系,以及“两变”是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诸同志。一、怎样从“哲学就是认识论”和哲学基本问题也是认识论基本问题来理解“两变”兼有认识论和唯物论的意义有的同志划定一条界线:只能从认识论方面来理解“两变”,如果超越于这个范围,看作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概括,这就违背毛泽东同志的原意,造成混乱和荒谬。我们要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同志提出“两变”的原意,既要着重从“两变”哲学思想本身,从《人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想谈三个问题。首先,回顾一下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的历史;其次,关于这个概念本身的历史;最后简单考察一下马克思主义五段论的历史。一、讨论的历史。1859年,马克思在表述自己的唯物史观时,初次使用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术语:“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  相似文献   

20.
“真正的社会主义”认为自然是自在的、原生态的荒野,它把人看作是动物般的自然人、抽象人,主张人“奔向自然的怀抱”去实现人与自然“直接的超历史”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是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人类学的自然,人是现实的、社会的人,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撇开自然的社会性,无视人与动物的区别,力图通过“奔向自然的怀抱”去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过原始的天人合一的生活,根本无助于生态危机的解决。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批判的相关论述,既有利于全面深化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又有助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