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原白居易”考孟繁仁白居易是著名的唐代诗人,他於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农历正月二十日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八月十四日逝世于河南洛阳履道里第宅,埋葬于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虽然白居易出生和逝世、甚至埋葬的地点都是在河南...  相似文献   

2.
农业城市向现代都市转型,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地缘构成的多样性。地缘的多样性蕴含着文化的多样性。对"一五"、"二五"期间洛阳工业移民的研究表明,人口地缘结构的多样性不仅在生理基因和文化基因两个方面影响洛阳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对洛阳社会结构乃至城市文化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宝霞 《文史哲》2001,(6):123-124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求是》杂志社理论部、广东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河南电业党校联合发起的"发展与创新"理论研讨会,于2001年8月22日,在河南郑州召开。来自中央党校、《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及各省学校、社科院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就面向新世纪的"发展与创新"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行了广泛的研讨。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创新的内涵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是与发展紧密…  相似文献   

4.
"洛阳模式"体现在带状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形态和节能,方便生产、生活的功能划分两个方面。它既为"单中心+环路"城市困境突围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思路,也为当今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城市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9月25日至27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洛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古都洛阳隆重召开。来自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以及北京、陕西、河南、辽宁、江苏、湖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180余人与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占仓出席开幕式并代表主办单位致辞。河南省社会科  相似文献   

6.
"洛阳模式"是指洛阳古都发展的历程、内容和经验,在道路上体现为洛阳古都发展的道路;在制度上体现为洛阳城空间是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的"原型";在思想上体现为以"天下之中"为核心的建都理论建构;在形象上体现为成熟的中土、仁德都城。"洛阳模式"具有开创性、整体性、集大成性、包容性、辐射性的特点。洛阳学是以洛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古今洛阳城市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问。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模式"的提出、存在性、实质与内涵、利弊及其世界意义的辩论,学术界众说纷纭、无所适从。笔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认识的向导,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实践真理标准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模式"崛起的重要意义,运用辩证法的逻辑思维,对学术界相持不下的"中国模式"的诸多方面做了重新的梳理和界定,并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释“文”     
由于中国古人对"文"的备极顶礼,坚持道是"文以载道"之道,人是"人文主义"之人,这使"文"的概念几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集中指称。而一种深入到词源学的考查揭示了,中国古人所谓的"文"有相互关联的三重含义,其一,"象形"为文:文作为审美形式;其二,"交错"为文:文作为"互文";其三,"依类"为文:文作为族类生命的象征。这三重含义不仅发端于中国古代的文字形式这一文的"原型"里,也进而体现在包括文学艺术、社会礼仪以及人的思维方式在内的一切中国古代文化形式之中。故这种揭示既是对"文"的概念本身的澄清,同时又为我们真正破译中国文化之谜提供了一条根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模式"是国外学者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一个新视角,经过一番热炒登上了众多国家媒体的显要位置。国内外学术界和新闻界有关"中国模式"之争又掀热浪,对"中国模式"概念、内涵、特点、精神实质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各具特色的归纳总结不一而足。关注"中国模式"的研究,进一步建构与中国发展道路相适应的、且能够和西方沟通的语境是当务之急。冷静看问题、热心谋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模式"的初始性,其理论上有待完善,实践上具有脆弱性,尚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  相似文献   

10.
李聪 《理论界》2012,(4):22-2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形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即"中国模式"。学术界对这种发展模式进行的解读,充满了或新自由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或极左色彩的错误论调。本文认为"中国模式"的形成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静态地看,"中国模式"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经济上"生产力标准"、政治上的"威权主义"、意识形态上的"以人为本";动态地看,"中国模式"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辩证形成的,即"中国模式"的生产力标准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真正落实;中国特色的"政治威权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权威"理论发展的结晶;意识形态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倡导恰是对马克思"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继承和实现。而"中国模式"本身又是对目前沸沸扬扬之"普世价值"论的一种证伪。  相似文献   

11.
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东周的国都。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政冶、经济、军事、文化与教育急剧变革的时代,地处中原的河南占尽了各种风气之先。本文从大量的史料出发,分析论证了当时河南士阶层崛起和私学出现的历史背景与嬗变过程,从而得出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士阶层崛起和私学出现均滥筋于河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东汉建武元年,国家开始设置河南尹。河南尹既是畿辅地区的名称,也是京畿地区长官的名称。作为京畿地区长官的河南尹具有对畿辅地区和首都洛阳的管理权,并且,起到保证首都洛阳社会安定的作用。东汉国家还使河南尹能够参与国家的政务和礼仪活动。国家可以从中央和地方官员中选任河南尹,对河南尹的选任注意到籍贯的回避。从河南尹的职掌和选任的情况来看,河南尹具有比较明显的地方官特征。  相似文献   

13.
姚雪垠不但积极推动中国当代红学界的思想解放,而且致力于扭转中国当代"红学"的发展方向,反对《红楼梦》研究重思想轻艺术的倾向。在促进"红学"的研究方法"转轨"的基础上,辩证地把握了《红楼梦》这部伟大小说,既分析和研究了《红楼梦》在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分析它的不足之处。姚雪垠在推动中国当代"红学"的发展时没有停留在"红学"上,而是要求"红学""探索产生一个伟大作家或伟大作品的若干规律"。姚雪垠还提出了宏伟的红学史观,这种红学史观是姚雪垠的"大文学史"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模式"是发展的模式,它的提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不足。我们要抓住机会,认真研究"中国模式",客观地对待"中国模式",在分析"中国模式"的成就和弊端的基础上,重新鉴定"中国模式"的实质,并完善和发展"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王守仁是生活于明朝中期,致力于正人心、救时事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理学家,他提出的"心说"、"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对当世、后世以及中国文化精神都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但对于"中国模式"的存在与否一直争议不断。从"他者"镜像的角度分析所谓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意义,可以看到,雷默的中国模式只是历史上两极化的中国形象在西方视角中的又一次变更而已,是西方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确证自己身份和状态的一种需要,与中国本身的现实关系并不大。事实上,中国又一次充当了西方文化的"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华民族在对外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内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独立和发展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方法路径上,先后经历了不同程度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西化"之路,向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学习的"苏化"之路,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发展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系列一脉相承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当今时代需要以更加开放的视角,既坚持中国特色,又充分借鉴世界文明成果,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文体的"史诗"概念逐渐演变为"史诗性"这一审美范畴。随着国外小说及理论的引入,"史诗性"与中国传统的史传传统结合成为中国当代小说最高的审美追求和评价标准。植根于关中地区久远的《诗经》、《史记》之史传传统,陕西作家的创作往往有更深的史诗情结。以柳青、杜鹏程为代表的"革命正史"写作,纪"史"有余,"诗"意欠佳。《白鹿原》以"民族秘史"纠"革命正史"宏大叙事之偏,执着于对民族精神、民族命运的探求,对历史进程中人物文化心理的摹刻;巧设叙事的历史时空,多维透视史诗人物形象,臻于"史"与"诗"的完美融合,丰富发展了了陕西文学的"史诗性"写作传统。  相似文献   

19.
张金梅 《兰州学刊》2011,(10):123-128
作为"《春秋》笔法"的基本内涵,"微"在古文家、今文家和史学家那里,具有"微而显"、"志而晦";"微言"、"微旨";"约文"、"省文"等多重意蕴。刘勰将其引进中国文论,从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三方面将其发展成为"简言达旨",并在"道—圣—文"的话语模式中逐渐成为中国文人公认并效法的权威学术话语,丰富深化了中国文论话语以少总多,以有限的形式表现无限丰富的内容的含蓄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健康、快乐、幸福向来为党和政府所关注。仅就"老有所乐"而言,既有物质层面,更有精神层面,如何调整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真正达到"乐境",应从以下诸方面做起:一是"老有所乐"要有一颗平常心;二是"老有所乐"要有一颗进取心;三是"老有所乐"要为社会献爱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