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安阳方言中的语缀“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芳 《殷都学刊》2000,(1):99-101
“的”是安阳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语缀。本文在丰富的语言事实的基础上,用方普(方言和普通话)比较的方法对名词、代词后的语缀“的”的状况做了深入细致的描写,认为“的”是安阳方言中重要的成词成分。而疑问代词“啥”和”啥的”的语法异同又为吕叔湘先生关于“什么”的语法论述提供了方言佐证。  相似文献   

2.
语言有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也就表现在这三方面。其中,语音差别比较大,词汇差别次之,语法差别最小。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方言最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由于社会的分化,同一语言分化为多种方言。方言发展的方向有两个。一是社会如果继续分化,两种方言可能分化成为两种亲属语言。一是社会如果走向统一,方言与方言则互相靠拢,而形成民族共同语。汉语今天是沿着后一方向发展的,汉民族共同语就是普通话。 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三要素的变化速度不是一样的。语音、词汇的变化比较快,所以变化的结果,在方言中很容易呈现出较大的差别。语法变化比较缓慢,在千百年的长时期中才会有较小的变化,结果,方言与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差别便很小。  相似文献   

3.
论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加缀式构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有大量的词系由加缀式构词法构成,做为一地小方言,其加缀式有与普通话显著不同的特点。第一,加缀式为其重要构词方式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复合式和重叠式;第二,某些词缀或类词缀语素与普通话相同,但其依附的词根语素有别;第三,该方言有许多乡土味极浓厚的词级语素,是构成该方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语言在城市发展中是一种颇有价值的资源。洛阳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了方言和过渡语对立的语言模式。从优化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应该采取"分而治之"的语言规划策略,使洛阳方言和普通话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一、划定老城区为方言区,有意识地保留洛阳方言:投资开展与洛阳方言有关的语言研究项目,研究洛阳方言及其发展历史、传统地名等;制定合理的洛阳方言战略规划,学会一种新的语言(普通话或英语)和思维方式来应对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在市区其它地方大力推行普通话,促使过渡语向普通话靠拢:加强学校普通话教学工作;制定行业法规,促进语言规范。  相似文献   

5.
除零声母外,罗山方言共有20个声母,均源于中古36个字母。但与普通话相比,其微母、邪母、疑母为普通话所无;舌尖后音的消失和因此而引起的舌尖前音及舌面前音的重新组合,非母、微母、邪母、泥母、来母及其他各母(包括零声母)的具体归字,都与普通话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6.
包头方言中若干虚词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头方言中有一些虚词为普通话所没有,也与临近省区方言中的同类词语有差别,值得探讨。这里仅就笔者所搜集到的若干虚词作一汇释,供学习普通话和治方言的同志们参考。释词的体例是:先标词目,后注音,后释义,后标注词性;同义词条最后列举,然后举出用例并加说明。词目用字尽量选用本字,本字不明的则以同音字代替。注音用国际音标,标调用五度标调法。包头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汉语方言(简称“内蒙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北方话的觉要组成部分,一般习惯上称为东部方言和西部万言。调查研究内蒙方言词汇,探讨内蒙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异同,探求内蒙方言词汇内部的异同,总结其特点和规律,不仅对内蒙人学习普通话,就是对普通话本身的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词义。构词和词源三个方面对内蒙方言进行探讨。一、内蒙古汉语方言的词义1、同义异形。主要指同一个概念,内蒙方言和普通话有别,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有全区通用的方言词的不同和部分盟市通行的地域词的不同。例如(例…  相似文献   

8.
关于方言语调的界定和把握,一直处于探讨之中。近年来,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全面展开,方言语调的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对于与方言语调紧密相关的语音现象,宋欣桥老师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谈到:语调构成的语音形式,从语音四要素分析,音质成分在这方面表现得并不那么重要,主要表现在非音质成分上,首先突出地表现在“音高”上,其次是“音长”。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方言语调”的基本范围:(1)声调(字调)不准会直接影响到普通话语调,其中声调(字调)调形的错误是影响普通…  相似文献   

9.
丹阳方言处于北方方言和吴方言的交界,方言中原有的文白异读存在两种形式,但在今实际口语中已发生变化.通过将历史材料与实际语音的对比,可见丹阳方言文白异读演变为三种状态.一、处于竞争阶段的异读;二、受词汇限制的异读;三、竞争已完成、没有异读.在竞争中最后保留的是文读还是白读,主要与使用范围,以及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有关.其语音演变特点反映了汉语方言文白异读演变规律及普通话对该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包头方言与普通话比较有不少特殊语法现象,这里着重谈几个。一、名词包头方言中的名词可以重迭,这是普通话里很少有的现象。词的重迭形式虽然是现代汉语的特征之一,但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名词的重选形式很少,除了爸爸、妈妈、哥哥、弟弟等这类亲属称谓之外,其他名  相似文献   

11.
“夯”字今字典辞书收有二音,一为“hāng”一为“ben”,“夯”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那个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夯”、“笨”、“憨”,分别出现在吴语方言、官话方言和山东方言的作品中,可断定,“夯货”是吴语方言词,当依据方言音读作“hāng”,“夯”字在江浙方言中是“憨”字的假借,主要原因是汉语的地域差异,造成方言音读不同,又假借“夯”字记吴语音.后世读“夯”作“ben”,由于汉语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存在“同义换读”现象,对“夯”字做了理据重构.  相似文献   

12.
邵阳话中量词“AXA”重叠武的形式十分丰富,能表达多种语法意义,并体现很强的主观性,其语法意义与重叠式中的“x”、量词的次类以及重叠式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与其他汉语方言相比较可以发现,各方言量词的“AXA”重叠式在其内部构成、语法意义等方面既有诸多相同之处,又存在不少差异。量词的“AXA”式重叠具有方言类型学意义,可以为学界将汉语方言区分为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观点提供又一依据。  相似文献   

13.
"放置"义动词从上古发展到近代经历了一个新旧词更替的过程。"置"是上古至中古时期"放置"义的主导词。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放"在搭配对象、义域上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置"成为"放置"义的主导词,沿用至今。现代汉语方言的"放置"义动词比通语中要丰富,既有承传词,又有创新词。各方言中使用的"放置"义动词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4.
中国以及河南古今的诸多名称如"中国"、"华夏"、"中华"、"中夏"、"神州"、"豫州"、"中原"、"中州"、"河南"等的含义及其得名缘由,均与古都洛阳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洛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庄伟杰 《云梦学刊》2014,(3):99-104
何谓“域外汉字文化圈”,它与海外华文文学有何关联?进一步说,既然是域外,那么其圈内汉语文学是否属于华文文学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何异同?把域外汉字文化圈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链接互动,我们能获得什么资源和启示?另外,在通常情况下,一提起“海外华文文学”,人们一听就明白这是指在中国以外的用汉语书写的文学(作品).既如是,为何学术界还有“世界华文文学”、“域外文学”、“华语语系文学”、“全球华文文学”、“海外华人文学”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出现呢?这又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定军山》的诞生,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与现实指向,对它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目前学界所示的中国电影(戏曲片)滥觞的具体的感性描摹。《定军山》的诞生,有其艺术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雅俗转换机制与京剧的兴衰历程、电影的艺术本性及特定时代和文化景观诸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定军山》的诞生,不仅是电影的中国本土化的特殊范本,更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的已然“存在”——奠定了中国独有的“影戏”传统,包含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的全部遗传基因和文化代码,不仅指涉到新时期“电影与戏剧离婚”等电影观念的大讨论,也为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大片提供了历史的镜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17.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1,(3):102-110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殹"和"也"不是一个词的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而是两个不同的词:"也"属通语,"殹"为秦国方言词。"殹"有用作句末语气词和句中语气词两种用法。句末语气词"殹"可用于陈述句之末(包括单句、复句、分句之末),表示判断、确认肯定的语气;用于疑问句、祈使句末的"殹"也是如此。句中语气词"殹"可用于主语、状语、定语之后,也可以用于转折短语之中,都表示停顿语气。  相似文献   

18.
"虱"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之一,本文考查了魏晋时期"虱"语义场的构成、使用及演变情况。魏晋"虱"语义场成员基本源自先秦,包括虱、虮、蚤、蛭、螕,其中"虱"是该语义场的代表词。此后,"蚤"日益发展,开始进入"虱"语义场的核心,在经历了唐宋时期的壮大之后,到明清时期"蚤"逐渐排挤了"虱"而在语言中更受青睐。  相似文献   

19.
胡云晚 《云梦学刊》2007,28(4):139-142
介词“把1”、“乞1”、“把乞1”的语法功能主要是构成给予句式,这些句式的句法特征、句式来源和语言地位各不相同;三者在句式中的不同表现预示着它们语言地位和发展趋势的不同:“把1”和“乞1”的竞争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句式优势决定了“把1”的竞争优势;“把乞1”词形受“把1”和“乞1”的类化,暂时没有被排斥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