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深信不疑地认为,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复出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历史必然。其实,在袁世凯出山一事上,似乎偶然性的作用更大些,但并非否认其自身因素所起的关键作用。由于历史发展是靠合力,形势永远比人强,因而片面强调哪一方面的作用,都有违历史真实。袁世凯复出看似历史的必然,实则各种因素际会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辛亥复出条件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说法是,武昌起义之后,清廷下诏起复袁世凯,袁向清廷提出出山六条件,利用革命危机,双向取利,取代清政府,攫取革命果实。经作者考察,袁世凯当时提出的出山八项条件,是在臣子职份之内的、为镇压革命党起义所必须的军事条件。出山政治六条是没有史实根据的。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幕府与清末立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满红  李慧 《晋阳学刊》2005,6(1):81-85
在清末立宪活动中,幕府人员帮助袁世凯完成了对立宪从漠不关心到积极参与的转变。同时,幕府人员积极参加清末的宪政改革,在中央编制了新官制方案、在东三省进行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在天津试行了地方自治、在直隶进行了司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的所作所为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同时也有利于袁世凯北洋集团势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的法律思想在清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具有一定进步性。其重要特征在于仿效西方,根本目的在于维持封建统治,其核心在君主立宪,社会基础在地方自治。步入民国袁之法律思想面临重大转型机遇,然却转型未果,阻碍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的法律思想在清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具有一定进步性.其重要特征在于仿效西方,根本目的在于维持封建统治,其核心在君主立宪,社会基础在地方自治.步入民国袁之法律思想面临重大转型机遇,然却转型未果,阻碍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在清末民初致力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于倡农,兴办农业组织,举办农业学堂,惜农,护农,颁布政令等.清末民初我国农业经济的近代化,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政府官员的努力,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华腾 《殷都学刊》2013,34(3):20-27
义和团时期,袁世凯新军实力大为扩张.随着他出任山东巡抚,其武卫右军全军由天津小站开赴山东.根据山东特有的形势,他又抓住机遇,创立了一支新军——武卫右军先锋队.期间,江南自强军也奉命开赴山东.山东巡抚时期的袁世凯实际领有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先锋队和自强军三支新军,兵员总数达二万多人,其军事实力大为扩张,而军事实力的膨胀,为其应对山东局势,保持山东一方的稳定和随后对山东的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新军残酷镇压了山东义和团,同时也阻止了列强尤其是德国进一步向山东的进犯.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在清末民初致力于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主要表现在重视经济人才、广开利源、发展工业,强调经济的发展环境。袁世凯采取的这些措施,对于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军衔制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军队管理制度,它于清末新政期间引入中国,并在民国初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清末民初军衔制的引进、完善过程中,袁世凯作出了重要贡献。南北统一后,作为国家元首的袁世凯把军衔制视为收买人心的工具,毫无节制地封将授衔,不仅对军衔制度造成了严重损害,而且也对北洋军的管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前夕梁启超袁世凯关系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 5年清政府宣布派五大臣出国考察 ,“预备立宪”。为实现多年立宪夙愿 ,梁启超与袁世凯摒弃前嫌 ,化敌为友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联袂登台。然而 ,由于两者合作的动机不同 ,各怀异心 ,大大削弱了合作的基础 ,最终导致合作失败。梁、袁关系的变化 ,一方面反映了清末政坛的纷争和动荡 ;另一方面也说明资产阶级上层与封建地主官僚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势力 ,政见不同 ,必然决定其行动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评述袁世凯与周学熙之间的关系来了解他们的真实面目 ,他们的抉择正确与否对历史所产生的正负影响 ,以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道路。  相似文献   

13.
袁世凯幕府规模庞大,在其势力的崛起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袁世凯的练兵活动中,幕府人员译撰了大量的军事著作,制订了一系列的军事规章制度,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学堂,还亲自参与新式军队的编练,这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幕府人员通过各种途径为袁世凯疏通关系,争取练兵机会,清除外围障碍,使袁世凯始终都控制着其赖以生存的军队。  相似文献   

14.
刘莹 《理论界》2012,(4):112-115
新军作为晚清政府仿照西方编练的一支近代化军队,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成为推翻王朝统治的主要力量,随后在社会动荡中沦为军阀割据的工具,一步步走向衰亡。新军的兴衰演变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军事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国家体制的改革相一致;必须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掀起编练新军的热潮,地处西北一隅的新疆编练成暂编陆军第35协和伊犁混成协两支新式陆军。新疆新车编练过程中存在诸多的掣肘性因素,成军历程曲折繁杂。新疆编练新军成效显著,其内部机制展现其现代化特征,成为清末新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新疆新军编练对于辛亥新疆时局影响至深且巨。  相似文献   

16.
1916年袁世凯制造的"洪宪帝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幕丑剧,也是袁世凯政治生涯中的最大败笔。袁世凯称帝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酝酿所造成的,观察其帝制自为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袁世凯称帝跟列强的怂恿,个人的迷信思想、权利欲望,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不可断割的联系。这些因素对袁世凯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终促使他丢掉"共和"的面具,无所顾忌的恢复帝制,造成了近代中国改良主义的失败。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末政治近代化过程中,袁世凯积极投身其中,与张之洞、周馥联衔上奏立宪,支持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参与官制改革,推动资政院设立,在直隶搞地方自治。其活动客观上推动了清末政治近代化,在中国近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与周学熙关系考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世凯与周学熙关系一度十分密切 ,相互信赖 ,探析其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原因 ,传统的世交和姻亲关系 ;二是主观原因 ,两人的思想相通 ,经济利益相关 ,以及周学熙的个人素质 ,袁世凯的知人善用。正是这些原因构成两人紧密关系的基础 ,成就了袁世凯———周学熙集团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丁健 《殷都学刊》2013,34(3):37-41
探研民初政治,袁世凯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历史人物,他对共和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其治国理念和治国模式.袁世凯因共和认知十分肤浅,所以对政党政治漠不关心;因缺乏民主意识,所以对国会意见并不尊重;因过分信奉权力,所以一步一步脱离共和的羁绊,不断集权,乃至帝制自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完全否定袁世凯的一生,其之所以如此,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袁世凯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施政讲究实际效果;其次,他关注的不是制度本身的优劣,而是制度能否在民初行得通.  相似文献   

20.
在袁世凯组织清廷责任内阁时期、袁世凯确立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时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中德关系客观上朝着互利并逐步趋向平等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德两国同处于不利的国际环境和中德两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客观互利需要。同时也说明,在辛亥革命模仿西式民主与西式外交精神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对德外交逐步由被动走向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