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广西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索洛余值法、生产函数的改进、三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三种方法分别测算各要素对广西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实证表明,广西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要素驱动,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较弱,现阶段广西经济增长是粗放投入型的增长.为此,广西应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科技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略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的长期绩效与可持续性取决于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我国相对较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意味着未来30-40年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和资本要素,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说明未来技术进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增强政府在关键领域的治理能力,提高经济整体效率。这些因素是我国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的基本动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挑战,利用后发优势可以缩短增长方式转变的时间,但无法实现跨越式的转变。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实质性的区别,因而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向与路径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经济效率在更高层次释放,意味着必须从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从非结构优化型转变为结构优化型、从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市场主导型、从要素驱动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从不可持续型转变为可持续型。实现这样的转变,关键在于全方位推进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追求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追求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结构性问题凸显的重大举措,是一次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中国化"创新。面对国内要素禀赋结构转换、技术后发优势减弱、市场机制扭曲以及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等不利影响,应通过"供给+需求"双侧调控有效配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始终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符合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中国传统的投资驱动增长方武难以长期持续,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财政目标应从配合传统增长方式转移到创新驱动增长方式所强调的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制度四个环节上来,为实现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机制理论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集约型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其中科技进步、科技成果的转化对生产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总体动力模型,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因素及关键参数,同时阐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7,(11):144-150
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文章以山东省为例,选取青岛、滨州、菏泽三个地区,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要素对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不同,驱动其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建了省域经济增长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在携带绝大部分信息总量的前提下提取两个有效主成分。由于本文中两个主成分的经济含义与波特创新驱动理论中投资驱动与创新驱动阶段的内涵存在高度一致性,从而为基于综合评价视角识别省域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将省域经济增长划分为四个类型:创新驱动型、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投资驱动型、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转变。实证分析结果不仅与客观实际有很好的吻合,而且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的研究结果有着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文化因素推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作为经济增长的一种决定性资源因素正愈来愈重要地影响着经济增长过程,因而文化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动力。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过程中,旧的文化制约因素不解决,制度和科技的效能就难以充分体现。因此必须全面确立起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文化因素,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真正转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全要素生产率(TFP)估算的方法,分离并推算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湖北经济长期增长的贡献,实证的结果表明:资本要素投入是主导湖北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力量,劳动力要素投入对湖北经济增长的作用微弱且呈持续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对湖北经济增长的作用起伏很大,但近年来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强;而且湖北经济增长主导力量目前正由资本要素投入转向技术进步.因此,要进一步促进湖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提高资本投资效率和人力资源素质.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技术创新的商业化转换,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但对于"中国模式"的存在与否一直争议不断。从"他者"镜像的角度分析所谓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意义,可以看到,雷默的中国模式只是历史上两极化的中国形象在西方视角中的又一次变更而已,是西方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确证自己身份和状态的一种需要,与中国本身的现实关系并不大。事实上,中国又一次充当了西方文化的"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基于国内外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总结国内外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改革和体制转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外学者从西方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并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作了展望和预测,国内学者则对诸如计划经济体制何以建立及其利弊得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以及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合理性和缺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缺乏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直接对比研究、没有把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放在东西方经济制度变迁和政策调整的背景下进行考察、缺乏对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综合性研究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所采用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特定背景下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它并不是一个适合中国长期采用和坚持的模式,特别是在目前依赖国际市场遭到的阻力不断升级、国内市场开辟又很棘手的情况下,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已大打折扣。开辟国内市场、转变发展方式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走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出口导向型"转向"消费内驱型"已是必然。"消费内驱型"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是居民有效需求的增长,其运行的前提是相应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这对更好地实现由"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点,并逐渐形成以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国债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债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其发行和交易的前提条件是金融机构的建立、金融体系的健全,并通过金融发展渠道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都表明,“国债政策—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渠道对我国经济增长所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要充分发挥国债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就必须大力完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过去3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银行服务转型直接关系到未来10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银行服务的转型,我国经济才能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实现内需推动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西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的孕育和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将会越来越主导甚至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采用经教育投入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定量测算江西区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能为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测算结果表明,江西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因此必须加大高等教育投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张汉斌 《兰州学刊》2009,(12):82-85
土地价格上涨容易形成“陷阱”,占用过多流动性财富,阻碍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近代我国农地价格从“康乾盛世”开始上扬,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峰值。明清江南区域的“永佃制”即是对农地价格高位和人地高比与产业单一的一种被动应映;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地价格上升势头;然而却在整体上加重了农地资产占用社会流动性财富的特征。近代中国落后主要是因为陷入一个“农地价格陷阱”,致使无剩余积累用于工业化起步。新中国的土地产权公有化具有一定抑制农地高位运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对于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应历史地具体地分析。有一些理论不仅在当时是正确的 ,而且在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有一定现实意义。例如 :关于在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理论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的理论 ,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理论等  相似文献   

19.
杨海滨 《学术探索》2013,(12):99-101
在后危机时代,要有效解决中国与印度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就必须深刻认识到两国在技术水平上属于后发国家,在经济体制上正处于转型期这一实际背景。由此,本文认为,在当前中印两国进入经济开放新阶段的条件下,必须改变原有的单纯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获得技术的增长模式,进而实现向主要依靠以自主创新战略为基础的能力发展的结构性转变。  相似文献   

20.
赵磊 《学术月刊》2012,(1):62-69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为何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学术界的主流形成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框架:"宪政转型"、"体制落后"和"分配不公"。这三类框架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关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相关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与主流观点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中国当下的现实,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有着极为深刻的解释力。这种解释的要义在于:(1)经济发展与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2)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张力必然催生相应的政治诉求;(4)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负相关",正是这种"政治诉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的表现。因此,在经济基础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既要强化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又要确保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这个难题如何解决,不仅对中国未来的改革构成了巨大挑战,也将决定中国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