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的电子化窗口,依托这个电子化的平台,政府与社会和公民之间得以形成了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中心城区是城市的一级行政区域,汇集了城市生产和生活要素的精华。文章以太原市迎泽区政府门户网站"迎泽之窗"为个案进行剖析,从网站提供信息公开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及互动参与平台三方面来探索"迎泽之窗"网站公共服务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社区是继"离土离乡城镇化"、"离土不离乡城镇化"之后探讨出的第三条道路,是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所谓"新型"就是要像建设城市社区一样建设农村社区。许昌、新乡两地的实践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以短短几十年时间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创意城市,其创意城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花园城市"建设和"再造新加坡"两个阶段。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的创意城市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注重规划、注意层次性,城市文化丰富多元、具有包容性,创意经济方兴未艾、注重特色性以及创意人才培养渠道的多样性等方面。新加坡的创意城市建设对我国创意城市建设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为理论依据,重点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互活动中教师的中介作用,并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分析教师协调课堂中多重交互关系的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之初,壮年时期从农村进入城市经商的农民进入暮年之后,他们作为一种特殊的"非城市,非农村"居民,在老年时期的生活需求、经济支持、精神慰藉,以及心理状况和生活观念均与城市老人和农村老人存在很大差异。这种"非城市,非农村"的老人虽然已经离开农村进入城市20多年,但与城市的融合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正生活在一个社会关怀和社会认同的"空挡"之中,迫切需要建立、健全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并提高非正式支持体系对老人的照顾水平。  相似文献   

6.
井盐文化是以井盐为载体,以井盐的生产、贩卖、使用为中心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形态。川籍作家陈铨出生于上世纪初一个"因盐城邑"的古老县城富顺,富顺在一千多年的井盐生产中积淀下的井盐文化早已深入人们生活、心理、认知等方面。井盐文化中的重教化使陈铨成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大学教授,同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铨又以自己的故乡富顺为地域背景,创作了《天问》和《彷徨中的冷静》两部乡土小说,并在其中展现了浓厚的井盐文化,如环境、题材、主题表达的"盐味"。为学术界在探讨地域文化对作家作品的深远影响方面提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心城市是在党的领导下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模式,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力量,体现了鲜明的党的领导特色与社会主义特色。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历经探索奠基、起步发展及深化转型三个阶段。回顾这一历程,党领导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在价值遵循、实践展开、认知行进和目标追求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演进逻辑,并在这一过程中凝练总结出诸多基本经验: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坚强领导,牢牢锚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深度解析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不断推动党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实践创新,吸纳借鉴世界城市先进理念与有益做法。这些鲜活经验,为建设更高质量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践履启示。  相似文献   

8.
企业节能减排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阐述了企业节能减排机制评价的背景,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其次基于现有研究,从"企业节能减排机制相关文献"、"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性文件"、"企业调研"三方面提取评价企业节能减排机制的指标,然后通过专家调查法采用"ECRS"原则筛选与完善,最终建立比较科学与完善的企业节能减排机制评价指标体系,为有效评价企业节能减排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前后,大量东欧、南欧新移民涌入美国城市,受到本土主义者的强烈排斥。"新"、"旧"移民团体之间的对立,导致美国社会面临撕裂的态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确立了公民教育的"美国化"目标,有效地促进了新移民子女对城市主流文化的了解、对民主思想观念的认同以及对美国主流生活的融入,保障了美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及长治久安。进步时代"美国化"公民教育的举措,引发了对目前我国农民工及其子女如何融入城市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在"风险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不仅能够预防各种风险的发生,也能在风险发生后将危害降至最低程度。同时,通过"风险社会"的视阀来研究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问题,也有助于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风险社会"理论,重新构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进行相关制度设计,具有方法论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莞市和中山市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总体上大同小异。两市在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条件、成本支付能力和基本改革思路三个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趋同性,在制度整合的个别细节以及保障城镇未就业人员的做法上则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推进"农保"转"城保",必须具备比较成熟的经济社会条件和转轨成本的财政支付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12.
"紧凑城市"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源于对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诉求。由于我国城市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差异,导致对"紧凑城市"的认识和实践存在着误区,归其原因在于对"紧凑城市"的科学内涵理解不到位。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从核心内容、原则、特征、目标和衡量标准等方面对"紧凑城市"的内涵进行了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紧凑城市"在我国推行的现实依据以及与我国城市发展需求的契合点,并考察了我国建设"紧凑城市"的条件和能力。最后,提出了"紧凑城市"在中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城市治理:空间、正义与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尚建 《学术界》2012,(4):42-48,283,284
在世界范围,城市的扩张、更新与改造带来了空间的再生产。城市治理本身就建立在空间的再生产之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批判了资本与权力对于城市居民既有权利的剥夺,也批判了城市对于农村的掠夺,再一次从现代性的层面批判了资本主导下的城市权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政府开始获得了相对农村政府的凌越地位,并主导着城市乃至区域性的治理,城市治理必须直面空间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并致力于重建社会空间、完善区域性正义供给、减少社会排斥之重任。  相似文献   

14.
在城乡统筹条件下通过营造良好的基本环境、强化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激发主体能动性,促进农民转变因袭传统、知足常乐、因循守旧、农民"身份化"等旧观念,逐步确立和强化创新、变通、进取、自主等现代思想意识,有助于真正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而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快车"提速。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一五”期间洛阳工业区的建设没有围绕旧城向四周扩张,而是“撇开老城建新城”。这种空间形态的形成对洛阳城市空间和社会的影响深刻:方形空间结构的打破意味着城市功能与社会的转型;带状城市的形成产生了风格迥异相对独立的两个城区,市中心的城中村和军营现象影响了城市空间与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要发展城市,必须懂得营销城市。特色是城市形象的基石,街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以特色街区的规划建设促进城市营销,已经成为当今国内外众多城市的经典做法。伟大的城市呼唤伟大的街道,伟大的街道造就伟大的城市。事实上,国内外众多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甚至世界中心城市的崛起之路正是由特色街区的规划建设开始起步的。实践证明,特色街区的规划建设对推动中心城市的整体与长远发展能够产生良好的"乘数效应"。  相似文献   

17.
高度信息化的都市综合了多元媒介与意识形态集流,以信息传媒、实时通讯、网络平台、高速交通以及贸易、金融、权利、习俗、情感集于一体,这些隐藏于游牧与流通中的公共性“结构”,正促使都市公共空间趋向信息化、多元化、非物质化、开放性等方式存在:交互、极速与暂存已成为信息空间之关键词,它不再局限于众多个体集结、流动的“现实性”场所,而是转向一个可以拓展人们综合感知、境遇体验和虚拟沉浸的“真实性”空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作为公共福利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所面临的公平性问题日渐突显。应基于分配正义的空间可达性、参与正义的空间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能力正义的空间可用性来构建绿色空间规划正义的多维框架。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应追求公平的绿色福利,使之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转型衔接的问题,运用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体系中的“规划下沉”暨建筑与规划融合教学模式,改变原来先建筑,后规划的教学模式,让规划课程下沉,在一年级做到建筑与规划相融合,从规划空间入手,建立城市空间思维,形成对规划空间体系的初步认知,培养学生在城乡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空间等方面的整体性思维,为今后高层次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由微观空间的建筑单体设计向宏观城乡空间规划设计转变的能力,解决建筑基础课程向规划基础课程转型困难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城中村”拆迁问题是我国多数大中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我国城乡土地所有制二元结构和相关法律法规缺位,导致“城中村”拆迁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该文以秦皇岛市为例,分析了秦皇岛市“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对“城中村”拆迁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公共利益”泛化、补偿标准不明确,被拆迁主体缺乏诉权保障等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界定“公共利益”、明确最低补偿标准,确定“城中村”居民的合同主体资格赋予其诉讼权利等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