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文从已经确认的战国简帛文字"京"的一种异体出发,系联战国陶文、货币中的两组"京"字的写法,认为都应该释为"京"。第一组作■、■之形,"京"是韩国地名;第二组作■、■之形,"京"表示粮仓。"京"的构形即像粮仓之形。"京"和"亭"是两个不同的字,秦系亭从高省丁声,六国文字从3丁声。  相似文献   

2.
庄子和屈原之作有"重复"这个相近的艺术特点,但是,他们的"重复"并不为人所厌恶,这是因为它们"复而不复",但具体表现又是不同的.庄子之作的"复而不复"表现在两方面一、情节相同,文字各异;二、观点相同,论证相异.屈原之文的"复而不复"表现在三方面一、意象与行为相近;二、句子内容相近;三、情节相近.  相似文献   

3.
针对南宋诗坛学苏者或流于恣肆驰骋、学黄者多务为锻炼雕刻,朱熹从其"这文章皆是从道中流出"的文学本体论出发,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诗学思想,其中与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学有合有离:合者如重道德修养、养心治性与"诗见得人";倡儒家"温柔敦厚"之诗教;讲究诗之法度,主张循序渐进;黜浮华之习气。离者如欣赏自然平淡之作,反对刻意费力之作;尊古非律;反对无益的唱和之风,认为"失其自然之趣",不如不作。  相似文献   

4.
<文选>对于梁代作品的选录是文选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日本以清水凯夫先生为代表的"新文选学派"常以之佐证<文选>的撰者非萧统.清水先生的见解在中国既有附合者,亦有持异议者.笔者不同意清水先生的有关解释.本文即从徐悱作品的选录对清水之说作一驳议.本文认为,从徐悱之作的艺术性、徐悱在梁代诗坛的地位看,<文选>选入徐悱之作是有充分理由的.徐悱之作的入选不能证实<文选>的撰人是刘孝绰而非萧统.  相似文献   

5.
"舂容"之美,内涵有别:一是指声态美、音韵美,特别强调宏大雄健,如洪钟之铿然;二是指形态、仪态或神态美,基本特征是雍容安雅,纡徐谐美。《总目》所指主要是后者,是优美而不是壮美。与"舂容"不同,"肤廓"和"啴缓"是《总目》对台阁体文风的否定性审美评价。明代文学之"肤廓"以台阁体为甚,其因有二:一是台阁诸臣缺乏纯文学观,以实用、功利、政治化的态度看待文学;二是台阁之作通常为应制和应酬之作,多属非纯文学性质。"啴缓"的特点是宽绰舒缓,不急促,不粗厉。明人审美不尚"啴缓"之音,主要由明王朝的国家气运所决定。这种审美倾向后来被四库馆臣在《总目》明人别集批评中所借鉴,但馆臣之论多有偏颇,有待辨正。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7,(5):17-24
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先生在《古史新证》一书中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这一方法一直备受学术界推崇。实际上,"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在殷商史著作基础上推论出的古史方法论,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史学方法;其提出动机是针对当时的疑古思潮而发,却又不是针锋相对,而是有关注、有拨正,即虽然赞同疑古精神,但对"疑古派"否定一切典籍及传说的做法不赞成,虽然对"疑古派"有成见,但并不参与论战。"二重证据法"并不能完全代表王国维完整的学术旨趣。真正总结王氏一生学术成就与方法的是陈寅恪,他认为王氏的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有三:一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这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二是"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这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三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这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可见,王氏的学术范畴早已超出了殷史之限,但无论对哪一种方法的总结都包含了王国维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和求新开拓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作·名1/'之'·名2"与"为·名1/'之'·名2"结构可以为双宾结构,也可以为单宾结构,这要视动词"作"、"为"的不同义项而定;先秦及后世文献中的"为·名1/'之'·名2"结构与《尚书》"作·名1/'之'·名2"结构一脉相承,在《左传》及其以后的文献典籍中动词"为"基本上替代了动词"作"作为双宾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8.
<正>唐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作《师说》,说的都是小师,什么句读啊、传道授业啊,与时下潮流不合。现今是大师风靡的天下,故本人继韩愈之后作"大师说"。  相似文献   

9.
王维作为南宗画派的创始人和山水田园诗派宗师,其山水景物诗显示了与南宗画派一脉相承的特点:色彩上深得水墨之味,以黑白写出六彩并通过"计黑当白"幻化出空灵之境;以胸中之气写山水,表现出自然的生机和韵律,气韵生动;时光感渗入诗中,既有"时史"之作,又有超越"时史"之作,将瞬间化为永恒。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它横跨经史子集四部,沟通文史哲.<史记>文本昭示出三重意蕴一是"究天人之际"的宇宙观和哲学意蕴层;二是"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坏之理的历史意蕴层;三是"成一家之言"而达于不朽的文学审美意蕴层.这三个层次结构内外交融,共同显示出皇皇<史记>"史蕴诗心"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藉田礼是古代帝王春耕前亲耕农田,以祈五谷丰登,奉祀宗庙,劝农固本与祭天致孝的一种朝廷政治仪式。综观历代藉田赋作,尤以唐、宋时期,赋家多承袭潘岳《藉田赋》,且在崇尚帝王尊严与权威之科考制度影响下,最能宏扬天子"固本"与"致孝"之封建文化意义。唐代李蒙、阙名和石贯《藉田赋》,阙名《千亩望幸赋》和王棨《耕弄田赋》,赋作多以精简之律赋艺术手法,铺陈天子藉田之排场和过程;而宋代王禹偁《藉田赋》、李廌《藉田祈社稷赋》和杨杰《藉田居少阳之地赋》,则多清新之散文笔法,详述藉田礼制及方位,其多元之形式内涵与风格,确实具有传承与拓新之时代意义。唐、宋藉田赋之内容与体制虽异,却多具有颂扬帝王"劝农固本"与"祭祖致孝"之文化意涵。是以本论文拟解读唐、宋八篇藉田赋作,从藉田礼制之视界加以探索,说明唐、宋藉田礼制创作之时代背景,强调"固本"与"致孝"有其一脉相承之文化传统。从赋家颂赞天子耕藉礼仪中,诠释其丰富多元之审美风格,进而肯定藉田赋作之时代意涵及其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全宋诗·黎廷瑞诗》在整理中的标点及校勘尚有若干问题,作为献疑,归纳为15条,以供讨论。其中包括整理时因工作底本(《四库全书·鄱阳五家集·芳洲集》)之误,点校者不察,沿袭底本之误而误者,如"铜狄摩"误作"铜狄磨"等,大多属音形相同或相似而误。有标点断句之误者,如《东坡志林》,误作"东坡《志林》";又如杂言体《禽言》中的"衍字"、"字的倒置"以及标点断句之误等。此外,有改动底本未出校者。文中均一一作了辨证。  相似文献   

13.
张先的名作《归朝欢》词之末句,列为"张三影"之一,却在流传中有着不同版本.例如万树《词律》卷一八作"帘压卷花影";朱祖谋《瞗村丛书》本、唐圭璋《全宋词》、吴熊和先生《张先集编年校注》作"帘押残花影";《御选历代诗余》卷八二作"帘幕卷花影";《花草粹编》卷一一、《百家词》之《张子野词》作"帘押卷花影";近年发现的有"秘籍"之称的《天机余锦》卷二作"帘压桃花影".至于其他诗话、词话、史传、笔记类的记载也是各有不同,如陈师道《后山诗话》即记为"帘幕卷花影",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张先传》作"帘栊卷花影" .吴熊和师《张先集编年校注》 吴熊和《张先集编年校注》,附录五"张先传记资料"之"陆心源《张先传》"条.、《辞源》皆云"帘押"为镇帘之具(按:简化字中,"帘"已经一律用"帘"代替."押"与"压"意义可通,不必推究.)私意若知"帘押"(或"帘压")为怎样之"镇帘之具",则此末句庶可确定矣.……  相似文献   

14.
"象"是一切文学尤其是诗赋创造的发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综述性灵,敷写器象"作以概括,并对"物象"的呈现方式作了精辟的分析。作者从"物象"入手,通过文艺家对"物象"进行物色运裁、情感寄托、言意沟通,研究"无识之物"在"有心之器"的感官中的呈现状态;或从"形象"入手,逆向寻找,倒推"形象"产生的根源,梳理"物象"的"成像"规则,从而还原文艺家对"物象"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5.
新公布清华简《系年》首章有对西周兴衰过程的俯瞰性描述。其中,"作帝籍"和"弃帝籍"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就周兴而言,"作帝籍"是武王能够克商的重要手段;就周衰而言,"弃帝籍"则是周宣王败师千亩的直接原因。通过对帝籍礼沿革的详细考证,可以判定这一记载具有一定真实性。可以说,武王"作帝籍"在克商的过程中,确实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而宣王因"弃帝籍"而导致千亩之战的失败,则与后人之附会有关。  相似文献   

16.
《墨语》诸篇大体上反映了墨家后学的观念。与《明鬼》等篇相较,《墨语》对于鬼神之有无及其明知与否的问题在观点与论证方式上作了较大的转变或演进:对于"鬼神之有",《墨语》主要是通过对儒者的驳斥来展现和维护的;对于"鬼神之明知",墨氏后学则充满了怀疑;《墨语》对"厚葬"的观念几乎未作批评,这与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行为是一致的;墨家后学之鬼神观在目的上更加突出生人之利,在内容上则着重以"健康"作为祭祀及为义活动的意义所在。墨氏后学从对于魂魄实体的关注转而对肉体的健康产生深度的忧虑,这很可能受到阴阳哲学的"生命"观的严重影响。墨术废而不传,当与墨家后学鬼神观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演进的历史进程中,教师的作用,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古代,老师的地位是很崇高的,排在"天地尊亲"之后。《尚书·泰誓》中并称天、地、师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叶前后的南曲韵书,一直相沿<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旧.这与有明一代南曲演唱用韵的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王文璧<中州音韵>的"入作三声",实乃"唱作",而非"变作"三声,并不会磨灭所据方言语音中入声的实际存在.  相似文献   

19.
王士祯继钱谦益后主盟清代诗坛数十年,领袖"神韵说".仕途游历中两次旅蜀,踏足渝州、涂山、瞿唐三峡、巫山十二峰等巴渝形胜,写下了大量描写巴渝自然风物及怀古感时之作;得山川形胜之助,为诗为文,格调激越,气韵沉健,有别于"兴到神会"之"神韵",是王士祯诗文风格之变化.独立取裁王士祯"巴渝诗文"而深究,实属首举,是王士祯研究的丰富,也是巴渝文化研究的丰富.  相似文献   

20.
<汉书·艺文志>"杂赋"中的中贤失意赋,是不得志或下层知识分子自我嘲谑、抒发愤懑之情的赋作,其特点是语言接近口语化,风格诙谐,现在还可以在相关史料中找出类似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