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瑞博 《科学发展》2010,(12):99-1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扩散效应以及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上海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理清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发展、加工制造与高端服务、立足本土创新与集成全球创新资源、普惠性政策与定向性政策、重点扶持大企业与培育科技中小企业、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等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研究借鉴国内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做法,提出上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方式、发展愿景、发展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广州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要加快提升战略新兴产业竞争力,必须把创新驱动和基于集群的产业链高效整合作为两大核心战略,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着力推进全方位的自主创新.具体到产业上,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广州路径":一是把握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发展脉搏,超前谋划由前沿科技带动的新兴产业,抢占关键技术制高点.二是就对资源环境压力和低碳需求导向,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三是着力发展四大融合衍生的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增长点.四是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发展强辐射力、高关联度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  相似文献   

3.
上海要重点在新兴领域发力,抢抓人工智能、互联网服务等新兴产业,推动生物医药、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技术相结合,培养更多体现上海产业特色的独角兽企业.同时,上海需要加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培育支持力度,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尤其要重视针对不同行业深度分析企业生存的“危险期”,破解企业成长壮大过程中的“堵点”“痛点”,提高政府服务精准性,为企业生存发展创造“耐久”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4.
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上海实现创新转型的重大战略。上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必须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立足国际视野抢抓重大技术机遇;坚持发挥上海产业、金融、科技、人才等综合优势,坚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领域、重大项目以及新增长点的培育形成;推动产业技术来源向自主创新、引进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等多源并举转变,推动产业技术形态向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材料创新、服务创新多环节整合转变,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向制造领域和商业模式双轮并举转变。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经济“平庸化”的背景下,为防止中国经济下滑,一要遏制投资、消费、出口快速下滑,特别要稳定投资的增长;二要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全要素的生产率,提升积极财政政策的效能;三要加快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四要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相似文献   

6.
肖林 《科学发展》2016,(11):5-8
在我国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更需正确理解产业政策内涵,厘清经济发展到底需要怎样的产业政策,适应科技创新规律,适应产业发展规律,创新产业政策的理念、机制和方法,充分发展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使经济在"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共同作用下实现平稳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的背景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把握机遇、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选择。如何抢占制高点,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形成比较优势,是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率先突破的关键。上海应着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公平、公开、透明、稳定的政策环境和产业生态,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积极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和优势环节,实现高端发展、引领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努力在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上率先取得突破;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拓展市场需求;加大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投资,实施新要素增长战略;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支持;增强率先突破的控制、创新、协同和避险能力,努力成为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集聚地。  相似文献   

8.
上海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产业政策方向面临深度调整,由大数据、量子计算和新材料等前沿技术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孕育并积蓄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要抓住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智力型人力资本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乘数效应,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导向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要在管理机制创新、数字"新基建"布局、人才队伍体系和创新产业生态系统建设、投融资服务上做文章,塑造一批功能型、辐射型新产业,强化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2010,(10):17-17
在国家敲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前,湖南已经把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作为我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并编制了规划体系。日前,省委、省政府已经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并实施。这走在了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作为重工业大省,坚持将农业体系、林业体系和水产业体系作为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依托黑龙江省的地理优势和丰富资源,随着资源型经济不断发展,黑龙江省逐渐展现出资源短缺和人口外流等问题。黑龙江省需要把握历史机遇,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此作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首先对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其次对黑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劣势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指出黑龙江省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征 《城市》2014,(1):14-19
正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处于成长过程中的新兴产业,是关系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它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实力具有重大和长远的影响。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不断成熟,市场环境逐步规范.住宅市场在经历了"地段"、"炒作"时代,逐步进入"品牌"时代.品牌来自"三高":高品质、高性价比、高附加值,三高的基础是高科技含量与高技术集成,这是创建住宅品牌、提高住宅品质的根本途径.特别是体现人文关怀、绿色环保与科技创新的住宅功能质量、实用质量和技术质量,是当前中国住宅建设发展的新主题.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而自主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突破制度性障碍,切实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二是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打造高端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三是着眼于新兴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围绕全产业链条支持产业自主创新;四是促进科技和金融更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金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中的促进作用;五是着力培养和引进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储备人才等。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城市内部的锈带问题,主要通过产业转型的手段来进行生态修复.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权利的行使还是资源的配置,都需要多元共治.产业转型中的多元共治,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和公民共同参与,通过合作、协商、竞争等手段实现生态修复等公共利益.生态修复包括自然修复和社会修复两个方面.社会修复是在自然修复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投入,解决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实现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芮明杰 《科学发展》2016,(11):25-28
产业化创新成功离不开市场竞争机制的存在,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竞争机制的存在,竞争迫使企业需要在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4个环节上同时创新才可能脱颖而出.上海供给侧结构改革除了要对上海原有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外,一定还需要通过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产业创新等形成面对消费需求变化、面对未来市场和上海全球城市定位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改变现有的产业体系与供给结构.  相似文献   

16.
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是提升上海经济首位度的重要举措。上海应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建成以“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为引领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以继续提升上海经济首位度。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处于两次技术革命的重叠期,即是第五次技术革命从导入期到拓展期的关键转折点,也是第六次技术革命的重要孕育期。因此,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国把握全球经济危机和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领先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以上海为例,基于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和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培育政策,分析上海布局新兴产业现状和优势,反思昔日优势淡化的原因,以此调节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升新兴产业综合效益,推动上海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依托宁海县环三门湾地区打造的宁波南部滨海新区是浙江省重要的海洋经济发展区块,产业集群发展初具雏形.笔者对该区域发展背景进行了阐述,对其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新兴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培育途径,并从加强集群统筹、 促进区域协调、 创新招商引资及强化空间引导等方面提出了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屠凤娜 《城市》2012,(2):64-66
天津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急需调整转型.因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培育和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服务型、消费型及环保型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经济内生增长,同时对推动天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转型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成  陈冰 《城市》2021,(8):74-79
创新是社会科技发展的源泉,作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体,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竞争力和国家生产实力的重要资源.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是影响人力资源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笔者基于"主体—要素—过程"理论分析框架,开展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育的主体、要素及过程分析,搭建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多主体协同推进平台,构建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多主体合作机制,助力政府、用人单位与创新型人才共同推进创新型人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