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9年 9月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新疆和平解放 ,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从此揭开了新疆历史上崭新的一页。50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照耀下 ,新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践证明 ,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成功的 ,它充分显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维护祖国统一 ,切实保障各少数民族平等权利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方面 ,展示了巨大的优越性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中国的民族政策既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又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  相似文献   

2.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民族问题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核心。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关系中国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新中国的国家结构采取单一制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述观点构成中国共产党民族一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和邓演达对民族团结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主张国内各民族同心协力,共同振兴中华民族,将中国建成"世界第一文明大国",还主张中华民族联合世界其他民族,共同抵抗帝国主义的入侵,实现"大同世界"。他们的民族团结思想既是一贯的,也是有原则性的,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完全统一进程,国内各民族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中外共建"和谐世界",都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经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领导人的制定、发展、完善,形成了以民族平等、团结为基石。经济文化上的优惠政策为显著特点,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最终归宿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腾飞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集中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一贯致力于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通过各种政策来维护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 ,确保国家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 ,体现了对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和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 ,是马克思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社科信息     
《大庆社会科学》2022,(3):159-160
<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继文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撰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质是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个主题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中国社会进步要求的有机统一,反映了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把握党的事业发展规律的一把钥匙。中国共产党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7.
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历史,合乎现实,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地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普遍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是在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中,在保障民族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中建立和发展的.民族区域自治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不断促进和保障了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8.
来仪 《青海社会科学》2004,(4):90-95,100
清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民族关系不但承上启下地演绎着过去民族交往中存在的各种现象 ,而且还继承、延续了中国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流向并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间在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中华民族这几个不同的层面上呈现出了既趋同又分化、相伴相生的“多元一体化”现象 ,为近代以后中国各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在此过程中清朝政府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对于促进各民族的接近 ,最大程度地实现各民族政治与文化的一致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各民族在政治与文化上趋于一致性又为各民族的“多元一体”化构筑了基本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国 5 0年来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 ,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 ,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新疆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众多民族的人民共同创造和发展了新疆的历史、经济和文化 ,共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194 9年 10月 ,新中国成立后 ,长期遭…  相似文献   

10.
民族和睦是我们这样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块重要基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巩固民族和睦、创造社会和谐的政治前提。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永久民族和睦的经济保障。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强化民族凝聚力,是巩固民族和睦的重要心理条件。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中华民族整体观念有三种基本类型:一为"单一国族"论,承认中国境内各民族并存的现状,但致力于将"各个"融合为"一个",将现有各民族同化为中华民族,以孙中山、李大钊为代表;二为"多元一体"论,承认中国境内各民族并存的现状,主张维护中华民族多民族并存的局面,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学界以费孝通为代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华民族观趋于定型;三为"一元一体"论,强调中国版图上只有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体、本来就是"一个",学界以傅斯年、顾颉刚为代表,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等文献中实际上采纳了这种主张。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华民族整体观之间进行过相互的讨论、批评,但在维护中华民族一体性、整体性上,三者是相通的、一致的。在如何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上,三者有着不尽一致的路径选择:主张"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一元一体"论着重从血缘、血统上论证中华民族的"同源"、"混合";主张融合国内各族为一大中华民族的"单一国族"论,其思路是"努力于文化及精神的调洽",使少数民族接受中华文化,从而"使藏、蒙、回、满,同化于我汉族"并进而融合为一个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人"多元一体"论的中华民族整体观,则注重以政治统一为手段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即通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的大团结、大联合。  相似文献   

12.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工作路线,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命线。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共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实践基础。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布局,表达出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培元固本的主体自觉意识.中国地域辽阔,生态复杂,民族众多.生态文明作为“人和”问题,不仅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相互为用,还要有各地、各民族及其文化的能动参与.基于中国国情,结合学科新知,将论述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的区域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相结合,以中华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为导向,构建“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中国学界、政界凝聚力量,实现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的联袂建设,达成民族团结与美丽中国携手同行的生态政治学共识.  相似文献   

14.
廉秀君 《理论界》2004,(3):36-37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吸引力、凝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来源于爱国主义。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团结和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实现民族独立为崇高事业,以民族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始终坚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英…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梦实现的根本基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千方百计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即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夯实中国梦实现所必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持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稳定,是新疆各民族人民的义务,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当前,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艰苦奋斗,不断前进,并处在治理整  相似文献   

17.
黄桂华 《理论界》2014,(7):18-21
研究中国民族关系的演变与发展应当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共存历史和现实的自觉认同为基础和前提。在这一前提下,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落脚点在于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8.
戴小江 《理论界》2006,(3):157-158
中华文化将中华民族联成一体,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创新民族文化,有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振兴民族精神,创建具有鲜活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共同的国家,三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文化,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是对中国国家及中华文化的归属意识,对增强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的中国政治格局中,中华民族认同是最能达成一致、最具有广泛性的要素,它对于在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上形成强大向心力、抑制分裂中华民族的思想、促使中国早日实现统一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跳出“历史周期率”是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对百年中国共产党这一中华民族主心骨的真诚期望。从延安时期毛泽东探寻“民主新路”,到习近平擘画“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宏伟蓝图,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懈努力相继找寻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和自我革命,并持续将这“两个答案”深深熔铸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以非凡勇气和毅力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成功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新形势新任务下,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是要在道路逻辑中探寻“中国模式”、在理论逻辑中贯通“中国思想”、在制度逻辑中体现“中国之治”、在文化逻辑中彰显“中国气派”,从而更好地在坚守初心使命、巩固长期执政地位中充分展现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