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依兰县志》等文献资料,考察论述清朝对三姓地区的统治政策及其对赫哲族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姓城地处我国东北边陲,它的勃兴和发展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和时代特点。本文根据《三姓副都统衙门档》(以下简称《三姓档》)等满汉文资料,对三姓城的兴起及其经济特点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3.
清代三姓地区农业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北方论丛》2002,(5):27-32
三姓地区是黑龙江省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清代赫哲族农业最早兴起的地方.作为新兴的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在三姓地区获得了持续的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东北边防的巩固,并对赫哲族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清初,三姓副都统衙门管辖的地域辽阔,居住着赫哲、库雅拉、费雅喀、鄂伦春、库页、奇勒尔、恰克拉等土著民族。这些民族居住地区分散,姓氏复杂,多从事渔猎生活。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保证这些民族向清廷交纳贡赋,并掌管赏乌绫事务,也是三姓副都统衙门的重要职责。本文主要依据史料对三姓地区土著民族的分布、形成、演变和融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清朝重视西北边疆经略,将大量内地贫民移民出关屯田实边作为治理新疆的重要措施。西迁的锡伯族成为充实新疆的重要力量之一,是清王朝治理新疆的一次成功实践。有清以来,清政府将锡伯等八旗子弟遣往新疆屯垦戍边,在战略决策上充分体现了对新疆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也是清朝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仍能有效管理新疆的重要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清代中后期,齐齐哈尔成为流人发遣的重要聚集地,流人群体庞大、成分复杂,并由此构成了一个潜在的流人社会,呈现出特殊的生存生活状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人文化。齐齐哈尔流人社会及流人文化对齐齐哈尔乃至整个黑龙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于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核心建立的,而清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是由多民族构成的,而当时的满族人数很少,在客观上限制了其统治的社会基础,这就决定了清朝统治者必须有意识、有日的地协调好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断扩大其统治的社会基础.蒙古族、汉族、藏族在清朝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突出而又广泛的作用,因此,满族与蒙古族、汉族、藏族等民族的关系成为清朝民族关系格局的主干层次.而满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不包括蒙古族和藏族)、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等则成为清朝民族关系格局的非主干层次,这是由不同民族关系在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流人由关内谪放东北,自古有之。到辽金元,特别明清时期已有大量流人被发遣到东北。据《明实录》和明代辽东档案即《明信牌档》记载,河北籍流人被流放到东北,从洪武年间  相似文献   

9.
清代,在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及沿海、库页岛等广大地域内,居住着赫哲、费雅喀、鄂伦春、奇勒尔、库页(库野)、恰喀喇等少数民族。雍正十年以后,他们统归三姓副都统衙门管辖,为叙述简便起见,我们把他们生息繁衍的这一地区称为“三姓地方”,清政府对该地区编入户籍的各族,设姓长(喀喇达)、乡长(噶珊达)进行管理,并实行“贡貂与赏乌林制度”。在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及库页岛等大片领土被沙俄帝国侵占后,“贡貂与赏乌林制度”在这一地区仍延续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才结束。本文拟就清初到这一时期的三姓地方贸易活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河南、湖南、湖北等地先后发现了若干批战国楚简,其中记录随葬物品的遣册占有很大的量。由于遣册文字多难释,又缺乏可资对勘的传世典籍,所以遣册一直是楚简研究的难点之一。信阳楚简是我国50年代发现的一批重要的楚简实物,其中就含有一组遣册,近半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综合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从信阳楚简的发掘与著录、遣册的编联和文字研究等方面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加以归纳、述评。使我们对信阳楚简遣册研究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以期有助于楚简遣册和楚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 山东省移民东北三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代,特别是清代后期是山东移民东北的重要时期。在清代,山东移民东北有两种情况:一是清初山东人民的反清斗争连锦不断,民族矛盾尖锐,清政府为了巩固大清在中原的统治,便将因反抗清朝统治而触犯刑律的所谓罪犯,以及各种刑事等杂犯发配到东北等地。此种遣犯,史称“流人”。二是在山东人口发展史中,清代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时期。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社会繁荣,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伟 《北方论丛》2015,(6):93-97
甲午战前,中日两国在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及军事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无论从警察制度、公共交通,还是从学校制度、产业发展来看,与处于前近代国家阶段的清朝相比,日本都已经走上近代民族国家的道路。日本社会的主流思潮是福泽渝吉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由早期维新派的一批思想家提出来的,内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政治、经济、外交、文化诸方面改革,但改革主张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清朝与日本在海陆军和武器装备上差距较小,在战略、情报战和培养军事人才方面存在差距。清朝实行雇佣兵制,日本采取征兵制。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16,(11)
卫所的建立始于明朝,清代逐步对其进行改制和裁并。蔚州卫、宁武所在清朝被改为县和府的过程,与整个清代裁并卫所的大浪潮相契合。而丰川卫和关西五卫在清朝的设立,则是与这一趋势背道而驰,但之后还是被裁并。这些个案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清朝统治者基于现实而采取的不同统治政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边区民情,也表明了清朝裁并卫所之时纷繁复杂和曲折反复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日本遣明使的出使日记,从域外观察者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明代中叶在上下互动(朝廷和地方)、内外互动(中国和外国)中的江南城市生活。遣明使与中国士人相近的教养背景和文化观念,使他们很自然地融入到城市的文人生活中。而他们所记录的士人阶层的衣食住行及社交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江南城市的经济水平、当地社会的传统、城市间物资流通的情况以及国家政令在地方实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礼治",就是通过"礼制"、"礼仪"、"礼器"等内容和手段,来维护和协调社会的等级关系,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统治的牢固。清朝统治者优礼、尊崇藏传佛教,利用藏传佛教作为统治蒙藏地区的工具,把对藏传佛教的管理纳入国家礼仪制度,通过"礼治"维护了蒙藏地区的稳定,有效地巩固了清朝政权。  相似文献   

16.
自19世纪以来欧洲主流学术界认为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具有闭关性和排外性的观点,一直被我国学术界所接纳和认同。所谓"闭关"的观点,虽然揭示了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根本属性,但它却是英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强加于清朝的话语霸权;若从英国本身自17至18世纪末曾连续颁布的排他性的《航海条例》等法令看,当时英国指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虚伪性显而易见。如果对清朝关于本国商民出海贸易与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基本政策、关税征收和具体管理措施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清朝采取的是有利于外国商人却不利于本国商人的海外贸易政策。因此,清朝政策并不具有排外性。从本质上看,清朝在海外贸易方面对本国商人与外国商人采取不同待遇的政策取向,是"重农抑商"和"怀柔远人"两种传统观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清初,我国正处在多民族国家从分裂割据日益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清军东征西讨其主要任务是逐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反扰,取得稳定发展全国统一的局面。 清于西北地区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引起企图维护地方封建特权的蒙古统治阶级的反抗。 和硕特部蒙古分裂成青海和西藏两大部后,青海和硕特部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欲籍宗教势力与西藏和硕特部汗王拉藏汗争夺统领整个和硕特部的领导权,未遂,欲独佔青海,1723年,于该处发生反抗清朝统一西北的叛乱。清朝为安辑西北防止战火漫延,采取全面军事部署,除在青海集中兵力进剿罗卜藏丹津外,亦调遣兵力防其窜扰西藏。 关于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原因、经过,史学家有一系列论著。本文据藏文、汉文,外文资料就罗卜藏丹津拥立六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和与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相勾结籍挟持所拥之达赖喇嘛以兵侵扰西藏。以及清朝遣人入藏调动藏军协力进剿卜藏丹津的经过和捍卫西藏的诸措施等方面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祭祀佛教是清朝民国时期汉传佛教的主流信仰,其基本内涵是汉传佛教信仰的祭祀亡灵化.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祭祀佛教,虽然可以追溯到梁武帝时代,但其成为一种信仰模式,则在清朝民国时期.从社会学的视角,分三个方面分析清朝民国祭祀佛教的社会功能,主要讨论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对清朝民国祭祀佛教的社会功能的批判,清朝祭祀佛教是工具与价值各占一半的佛教,也就是半世俗半神圣的佛教,就半世俗化而言,是讨论清朝祭祀佛教的社会功能/工具.第二个主题是民国祭祀佛教的神圣化问题/价值,即民国祭祀佛教的现代性.第三个主题是清朝民国祭祀佛教与宗法传统社会的关系/贡献.清朝的祭祀佛教虽然具有维护皇权的功能,但雍正用行政手段推行的净土宗单一信仰,也具有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性,成为汉传佛教在民国复兴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1644年清兵入关,血腥镇压了明末农民起义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当时,社会仍处于动荡的局面。满洲贵族的圈地,加剧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分裂割据势力,威胁着国家的统一;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新疆等地虎视眈眈,清朝版图面临被宰割的危险。面对这一系列社会矛盾,康熙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目的出发,在他执政的六十一年中,采取一系列顺应历史潮流的经济政策,对内发展经济、削平三藩;对外抗击沙俄的侵略,巩固清朝封建国家。本文试图对康熙的经济政策作一简略的探讨,并对他建树的历史功绩作出估价。下面分四个部分来论述康熙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20.
清王朝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对边疆民族管理极为重视.在总结历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成功的民族管理政策,对“新满洲”采取了怀柔、恩赏及优抚等措施,实行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将数以万计的罪犯发遣东北,赏赐给黑龙江等地“新满洲”披甲为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