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论题置于20世纪报告文学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中,通过对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微观检视,具体地揭示论析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创作特征及其文学史意义。全文分为三部分:新题材:“斗争文学”的拓展;新人物:人物报告文学的发展;形式景观:多样化与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在我国20世纪的历史上,曾经起到过重要的社会传播作用。但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报告文学在社会文学生活中的价值愈来愈低。不仅报告文学不再有80年代和20世纪其他年代里的那种辉煌,甚至到了少有人问津的地步。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人愤愤,也有人激辩。事实上,报告文学所以会在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初期出现生存尴尬,主要是由于其“文体”上“不三不四”的“出身”造成的。由于这种既文学又非文学,既新闻又非新闻的本性特征,客观上造成了社会接受的价值障碍。现在,报告文学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我们有必要将它交还给历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80年代中国社会走向全面的开放。这是一个报告文学的时代。报告文学在开放中出现了全面的转型 :结构由微型变为宏观 ,视角由文学转至“杂学” ,题材主题由政治关怀而兼取文化关怀。文体的转型使新时期报告文学呈现出全新的景态  相似文献   

4.
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文学并不存在叙事上的乱伦 ,这种文体对真实性或者说非虚构性的坚守 ,是其根性所在 ,是其“立文”之本 ,其名称中的“文学”二字 ,也并不等于虚构。“文学”本身理应包含有虚构与非虚构的因素 ,它在小说那里主要体现为以虚构为核心的文体建构方式 ,在报告文学中则不表现为虚构 ,而是除虚构之外 ,通过语言、结构、视角来实现其文体富于艺术性的建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显示出其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而文学魅力的展现 ,主要有赖于其“跨文体性”的文体规范 ,这一特性是指其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影视等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表现方式的兼容 ,以及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个性。这主要体现在叙述结构的变化、叙述语言的丰富与个性化以及对自身艺术表现局限的超越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以来在“实用”与“文学”之间出现了文体的“杂交”现象,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杂文、科学小品等就是杂交而生的新生代。杂交文体的出现,不仅在实用与文学之间、求真与求美之间寻找到了认识、把握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而且它独特的感知途径、思维过程、传达方式以及复合功能和优化的作者队伍,给文体带来了新的“自由与约束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创作的各种文体门类中 ,报告文学因其交叉性、边缘性往往不被纳入文学史叙述的主干。而且一般说来 ,报告文学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 ,较之小说、诗歌、戏剧、抒情散文等 ,在审美魅力上的确不可等量齐观。尤其自上世纪 8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以来 ,讲究文学史的自律、回到文学本身等观念深入人心 ,魅力不足的报告文学越发被排挤至边缘地带。即使出现过一些有关近百年报告文学史的著述 ,也难以改变这一下滑的趋向。然而 ,丁晓原教授的《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 2 0 0 1年版 )却另辟蹊径 ,它独树一帜地将研究对象的内在律动呈现…  相似文献   

7.
报告文学这种介于“报告”与“文学”之间的独特的文学样式,自三十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它能堂而皇之、毫无愧色地登上文学的殿堂,还是近十年来的事。特别是最近几年,报告文学作家多注意于某一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应该为报告文学创作的这种发展态势唱赞歌。本文却想提出几个问题,似供报告文学作家和读者思索。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文学是以“伤痕文学”为发端的,继之是“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出现。它们无疑是与思想解放的大潮同步的,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它们明显地承继了“十七年”文学和左翼文学传统,即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唐弢在当时就冷静地指出过它们在艺术上的粗疏和缺憾。实际上,当文学创作追  相似文献   

9.
周淼龙 《云梦学刊》2009,30(2):95-99
历时性考察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特性的形成、变异和发展.可以见出报告文学文体特性由一些基本元素组成一定结构,其内涵在发展中相继呈现,其中有深化和丰富,也有异化和扭曲,似乎完成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政治制导是报告文学文体特性发生偏离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报告文学的“文学”成分大大加强,这是应该的,也是报告文学的发展势头.但是“文学”成分的加强并不意味着“报告”削弱,相应的两种成分都应该在报告文学的发展中不断待以充实、强化.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报告文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文学与“亚报告文学”(含纪实文学、报告小说、非虚构文学等)已成为20世纪全球主流文学倾向。这是我们梳理包括中国新时期文学在内的世界文学线团时不能不正视的事实。作为报告文学的泱泱大国,伴随着社会综合动力结构的全方位嬗变,新时期报告文学紧紧扣住时代脉搏,大胆突破既定的条条框框,毫不迟疑地报道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以其不断伸展的话语空间和日益激越的文本活力与小说、影视等艺术形态并驾齐驱,且一度遥遥领先。本文从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主题、审美形态与文化品格等方面立论,以期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三农”报告文学创作热潮的崛起,并没有“自上而下”的理念驱动,而是作家们全身心介入现实后来自良知的鞭策.他们以植入底层的“低视点”观察、发现“三农”困境真相,以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传达民生诉求,以穿越现实的理性思考建构文学关怀的高境界,赋予作品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当代性.对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三农”报告文学无疑在引导一个可深入探进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文体的存在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即是来源于历代文学对真实性价值标准的不断追求。在现时代,虽然"深度报道"等新闻文体的飞速发展对报告文学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对文体追求的本质差异决定了报告文学无法被新闻文体所代替。就现时代报告文学存在的语境来说,报告文学文体的存在是必然的,它还将继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代文学”这一语词既是对一段时间内的文学存在的历史指称,更是对文学意义的价值表述。就其文学意义而言,它主要体现为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现代性”和“中国性”(民族性)的价值追求。回顾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对它的“内容”的“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研究和阐释要比研究它的“形式”意义深入、复杂得多,应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的“现代性”和“民族性”也是其获得独立性和丰富性的重要标志。所以,探讨和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渊源与流变、独特性与丰富性问题也就显得日益重要而紧迫。关于文学的文体形式…  相似文献   

15.
关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历来有两种意见:一是报告文学应写真人真事,不能虚构臆造,不能张冠李戴,只可以在不违背新闻真实的原则下,调动文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另一种意见认为,可以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对一些细节进行“想象和夸张”,甚至部分虚构,主人公可以用假名,生活里真实的事实可以“移植”等等。我认为,报告文学必须符合新闻真实。它所描写的内容,必须确有其人,实有其事。人物,是实际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人;事件,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事。甚至每个细节,都应该和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实相符。不能搞“主题先行”,而要从实际出发。尊重文艺规律,从所描  相似文献   

16.
报告文学是适应人们了解认识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生存条件、生存状况的需要而产生的 ,是伴随着新闻传媒方式的发展而滋生出的一种年轻的文学形式 ,是指那些及时对社会生活富有思想意义、情感蕴涵、文化内容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事件与人物作真实、独特、理性艺术报告的散体文章。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基础 ,对事实的理性关照和准确理解 ,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报告文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品格 ,但不能对它作简单狭隘的理解。只要是建立在真实事实的基础上 ,报告文学所考察思索的内容同现实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都可以说具有现实性 ,都是社会的现实生活所需要的。不要轻易打着现实性的招牌否定和排斥那些把历史内容作为题材对象的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的文学艺术性 ,应当有自己特殊的构成 ,如对事实的敏感选择 ,对事实的艺术组织结构、理性洞察、时代认定 ,对语言的精确锤炼 ,对人物形象和事件进程的准确把握 ,作家主观意识的激情介入等一些方面。报告文学的成熟主要取决于作家独立人格的建立和使命精神的张扬 ,当然也表现在题材内容的重大多样 ,观念新颖 ,思考深广 ,还表现在表现形式的丰富和多样方面。报告文学创作有很强的社会公共性特点。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有分明的忧  相似文献   

17.
冯望岳 《云梦学刊》2000,21(2):69-72
报告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型文体,它萌芽于“五四”时期,30年代开始了报告文学的自觉创作,抗日战争及其以后,报告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成为报告文学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文艺轻骑兵的报告文学,是我国社会主义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打倒“四人帮”后,报告文学这朵鲜花开得更加鲜艳,绚丽多姿。本文着重谈谈报告文学的特征问题。报告文学有那些特征呢?报告文学的特征就是报告与文学的有机结合,所谓“报告”,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为“文学轻骑兵”的报告文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类题材、体裁的优秀作品如花团锦簇,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报告文学世界。 报告文学是一个多层次开放系列,通过这个系列,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寻找出若干不同的规律:从题材着眼,可看到由记事为主发展到以写人为主,再到塑造艺术形象,又发展到无主要人物、无主要事件,无贯穿情节线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从哲学视角看,从单一、微观发展到综合、宏观,以至显示出全景观、全方位、多视角的特色;从反映生活的深广度看,经历了由摹写表象到刻画典型,再到能动地反映现实,进而潜入人类文化意识的深层,构成了不同层次的系列;从审美需求看,由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到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再到引导人们进行理性思维,包就是使审美主体由经验形态进入理性形态。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天地走到文学殿堂的、又兼有新闻和文学的两重性。这就决定了它与现实生活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通常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认识是与事物的发展过程顺向一致的。作家们按照这一认识常规所创作的报告文学,我们称之为“顺向求同式”报告文学。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黄钢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柯岩的《船长》?  相似文献   

20.
报告文学是作为阶级斗争中应用的一种文学样式引进的———报告文学的理论是阶级斗争的结晶———关于报告文学的“人本位”思考———报告文学的学术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