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舒婷称顾城为"童话诗人"之后,新时期文学界一致将顾城看作是当代唯一的一位"童话诗人"。但考察顾城一生所创作的2000余首诗歌,远不是一个"童话"可以概括的,其中存在大量的"非童话"因素。从创作历程上看,顾城的"童话诗"主要是在其创作早期完成的。这部分诗歌作品在顾城2000多首诗歌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从创作内质上看,代表着顾城诗歌艺术水准的并不是其"童话诗",而是他以反思文革为背景的、带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朦胧诗"。即使是顾城早期的"童话诗",从写作目的来看,也大都与"童话"精神有所背离,其中有太多的与恐惧和死亡相关的"反童话"因素。这些"童话诗歌"从批判社会的意义上来解读更符合其诗之本意。因此,从整体上看,以"童话诗人"给顾城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诗歌全貌的一种遮蔽,甚至是一种深刻的误读。这种定位既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顾城,也大大矮化了顾城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2.
当代新诗潮的发展有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 70年代末出现的 ,以北岛、多多、顾城等《今天》诗刊周围的诗人们为先驱与主要代表的“朦胧诗”运动 ;第二次浪潮是 80年代中期出现的第三代诗人的诗歌运动 ,韩东等代表的“他们”诗派 ,胡冬、万夏等代表的“莽汉主义”诗派 ,周伦佑、蓝马等代表的“非非主义”诗派 ,另有其他种种大小诗歌流派均可归为“第三代诗”。一、产生的背景在渡过了八十年代最初的头两年之后 ,新时期新诗创作的第一个热潮已呈现衰退的态势。一方面 ,那些经历了长期苦难生活历程、有着丰厚的生活体验与感情积累的“复出”的…  相似文献   

3.
顾城是当代诗坛的一个怪才,被文艺界誉为"童话诗人"。在他以诗歌所营造的童话世界里,诗人仿佛是一个语言童稚的孩子,用地地道道的"孩子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他以充满纯净童心的语言,去表现自然界的声音、色彩、意境的无限新鲜美妙。本文试图从诗歌语言所表现的形式和美感两个方面来探讨顾城诗歌的"儿童化语言",以期对顾城诗歌的语言特色有较深入地发掘。  相似文献   

4.
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童话世界已成为一种思想,一种诗歌和生活的理念,他带着这种思想理念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也演绎了他另类的人生.本文通过顾城人生中一些重要的因素来分析诗人"童话世界"的产生、发展和结局.  相似文献   

5.
王辉斌 《江淮论坛》2012,(4):165-171
“遗民诗派”、“雪堂雅集诗派”、“延事占诗派”与“铁崖乐府诗派”,是活跃在元代诗坛上的四大诗派。“遗民诗派”由金遗民诗人与宋遗民诗人两大诗人群体组成,他们一方面于宗唐中讨生活。一方面则反复吟咏着亡国之恨与遗民之哀。“雪堂雅集诗派”与“延祐诗派”为元代中期诗坛的中坚.在“转而学唐”方面,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就。元末以杨维桢为首的“铁崖乐府诗派”,以“力复唐音”与“宗唐复古”为己任,使得“古乐府”的创作在当时成了一种风气,并于明初诗坛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孟晖 《理论界》2008,(2):149-150
戴望舒是20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天才诗人、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本文对戴望舒“诗情”的特点和其思想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戴望舒对诗歌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其自由主义立场。他的创作实践从注重诗的音韵、转向对“诗情”的不懈追求,作品含蓄内敛,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7.
王弼是魏晋玄学中重要的代表人物,虽然他只活了24岁,但他对中国哲学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这方面,哲学史家多有论述。王弼很少谈艺术和美,但他有关宇宙本体和人的思维方式的言论对中国美学的建构影响极为深远。在中国美学史上他应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有些美学史论著不提王弼,这是不妥当的。一、以无为本“有无之争”是魏晋玄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玄学家们大致可分为“贵无”、“崇有”二派,“贵无”派的代表人物是王弼,其他还有何晏、嵇康、阮籍、张湛等,“崇有”派的代表人物为郭象、向秀等。王弼是坚决主张宇宙本体是“无”的,他…  相似文献   

8.
四十年代,作为九时诗派的杜运燮出版了《诗四十首》,受到广泛好评,奠定了他在诗坛上的地位。诗评家唐提敏锐地觉察到:“年轻的杜运燮是目下不可忽略的最深沉最有‘现代味’的诗人之一。”袁可嘉则进一步认为,杜诗“代表一个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这些评论表明,杜诗的“现代派’顺向较为突出,但同时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及同辈诗人的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本文拟就杜运类所受中外诗歌影响及所表现出的特征作出系统的分析、探讨。(一)杜运受不规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他喜爱唐诗,自觉地吸取以唐诗为代表…  相似文献   

9.
“平衡”:“九叶诗派”的美学追求邹水旺“九叶诗派”是在我国四十年代形成并臻于成熟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它是现代派诗歌艺术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结合,又被称为新现代派。“九叶诗派”的诗人兼理论家袁可嘉在《(九叶集)序》中谈到“九叶诗派”的形成和艺术特征,他...  相似文献   

10.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是南宋与陆游齐名的“中兴四大家”中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力求冲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在更广阔的领域对诗歌创作展开新的探索。他所创造的“诚斋体”,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很有特色,在当时自成一体,为诗坛一大家。一北宋后期,黄庭坚所代表的江西诗派是诗坛的创作主流,他们在创作与欣赏上,偏重于形式而忽略内容,强调诗歌的创作技巧。但是,随着江西诗派缺点的逐渐暴露,有一些诗人,如吕本中、陈与义、曾几等人,认识到江西诗派的局限性,因而在创作实践中,力图有所突破。特别是南…  相似文献   

11.
关于晚唐山林隐逸诗派,笔者曾撰有多篇论文进行过研讨,将所论述的主要是晚唐山林隐逸诗派产生的时代社会原因及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内容以及艺术风格特征等,对于诗派中作家的共同志趣情绪及其相互之间的师友承传交游关系则还未作出系统的整理探讨,本文就从这方面作些工作,以就正干学界方家,并进一步深化对晚唐山林隐逸诗派的研究。关于晚唐山林隐逸诗派这个名称的成立,不但声骗据诗人们诗中所反映出来的共同思想倾向和审美意趣来确定的,而且也是相对于同时存在的皮日休、杜苟鹤、聂夷中等所谓“现实主义诗人”和温庭练李商隐、杜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诗史上有“四大诗人”之说——李、杜、苏、黄,李、杜为唐人,苏、黄为宋人。这两组人物分别代表了中国诗史上的两种诗风——唐风与宋调。而宋调之成其来也远矣,叶燮《原诗·内篇》云: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新诗在其三十年壮阔而曲折的流程中,九叶诗派是其涌起的最后一个活泼泼的浪头。这个由九位青年诗人汇成的短暂的浪头既没有翻卷云天的阵势,也没有汪洋恣肆的气魄,却是左奔右突、千回百转的中国新诗发展长河的一个有力的收束与凝聚。这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新诗为什么会以九叶诗派的出现作为阶段性的历史界标?九叶诗派何以能担当并如何完成此历史责任?这是九叶诗派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但过去常被忽略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李琼洁 《船山学刊》2009,(2):173-175
本文主要论述了郑珍作为“宋诗派”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对上接宋诗派、在艺术师承方面“不墨守盛唐”的同光体诗人陈三立的影响,主要突出表现在诗学思想、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艺术创作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论陆羽《茶经》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羽既是唐代“吴中诗派”的重要成员 ,又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茶圣”。他的《茶经》既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巨著 ,也是在中国茶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将茶学精神与美学精神相结合的重要历史文献 ,具有开创性、转折性和示范性的意义 ,在茶文化的研究中极具价值。陆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首先明确地将食用茶转变为饮用茶 ,从而也将食茶的实用性转变为品茶的审美性 ,并进而从审美角度论述了品茶过程中色、香、味、形等方面的具体形态 ;他在煮茶之水、饮茶之度、烹茶之火等方面又较突出地体现出了传统的“中和之美”的观念。毫无疑问 ,这一切都与他诗人与茶学家的双重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16.
北朝文人的临战心态及边塞诗的格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朝文人的临战心态及边塞诗的格调李炳海我国唐代形成了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边塞诗人。边塞诗派的产生虽在唐代.但其存在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就有数量可观的这类作品。在探讨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原因时,一般都注重共时性的研究,从大唐...  相似文献   

17.
纪玲妹 《兰州学刊》2009,(4):210-212,216
毗陵诗派是由清初的“毗陵四家”、“毗陵六逸”,及清中叶的“毗陵七子”等常州诗人群体组成的地域性诗歌流派。毗陵诗派十分看重人品,诗人有较高的品格修养,他们的文化人格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立身以忠孝为大;狂狷人格明显;传承东林精神。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 ,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标高格、影响深远的著名人物。因了前者 ,人们恭敬地奉上了“田园诗派之祖”和“隐逸诗人之宗”两顶桂冠 ;作为后者 ,则被赞为魏晋之际第一高人 ,中国第一隐士。他的诗文以及诗文所表现的饮酒、采菊、抚琴、乞食等等 ,千百年来一直是论者议论不休的话题 ;他的躬耕 ,他的隐逸 ,他的政治态度 ,他的人生理想 ,他的处世方式 ,同样令后代许多人文知识分子激赏不已 ,推崇备至 ,其诗文和人生共同构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 ,更使得后代人文知识分子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陶渊明是一个具有多重审美…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第二代诗人的艺术探索主要有两个向度,一个向度的追寻以“格律诗派”为代表,重在现代“诗形”的探讨;另一向度的求索则以“现代诗派”为主力,重在现代“诗质”的探寻。本文认为,“现代诗派”一脉的探索经历了从象征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过渡。象征主义阶段对诗歌的意义,主要引导了诗歌从外求“意义”到内寻“感觉”的转变;而在现代主义阶段,则重新发现了中国诗歌以象写意的抒情传统在现代诗中再生的可能性,以“返回”的方式抵达了现代。“现代诗派”的主要贡献是把诗歌内质的现代感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但过份强调“诗质”与“诗形”的对立,也表现出某种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汤凌云 《云梦学刊》2002,23(3):66-68
“九叶”诗派代表诗人辛笛的成功 ,获益于他精心的意象营构 ,以及由此而体现出的独特的文本策略。两者的巧妙运用 ,使他的诗歌达到了现实性与现代性的合一 ,感性与知性的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