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主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保持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21世纪》2008,(12):35-35
如果说维尔茨堡市只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似乎也没有错。"1945年3月16日晚9点至9点40分,英国皇家空军向维尔茨堡市投下了900吨高爆白磷燃烧弹,顷刻间,5000人死于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否具有客观性,能否走进历史?这是一个一直困扰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的问题。历史从存在论的角度看,是一个存在,具有不可逆性,是客观的;历史研究的对象、过程和结果以及史料作为客观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存在,具有客观性,是一个可以无限走近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历史发展与历史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通过具体事例考察历史发展中的精神现象和历史认识中的精神现象的同时,揭示了历史精神的实质,阐明了历史的关系最终表现为人的精神关系的集合,历史最终表现为人性的展示.人与人之间彼此依赖,在相辅相成的原则下共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二者是人的力量的外化,是人性增殖的结果.并力求在历史与精神之间寻找一种联系,在历史发展中探寻历史认识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戏剧创作存在着不同的走向,这导致了对历史文本与戏剧创作之间关系的重新评估,对史学与文艺学之间界限的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6.
历史认识与历史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必要结合我们面临的历史情境和历史任务、需要澄清和批判的错误观点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在“重在建设”的意义上坚持科学历史观,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本文重点就历史认识与历史评价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认为对历史的认识和价值评估是完整历史研究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评价的主体性和认识的客观性可以统一。认识历史不仅为了尊重事实,也为探究过去对现在社会进程的影响。只有把对价值的评估和对过去事实的认识结合起来,才构成完整的研究过程。只要不停止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也就不会停止评价。为获得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需要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站在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观的高度,站在人民主体的高度进行探索。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会有助于史学家获得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即使如此,客观性还是第一位的,它是历史研究成为科学的标志。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制约和规定着历史评价的边界。  相似文献   

7.
许多年以前,我们经常争论历史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这一争论是由布尔克哈特(J.Barchhardt)和克罗齐(B.Croce)偶然发动的。30年前,我认为这一争论虽然有启发作用但无用处。历史学家象科学家一样,寻求真理,运用能发现客观事实的技巧并作出一般概括。历史著述具有某些艺术外观,它提炼经验并赋予它以艺术  相似文献   

8.
自黑格尔以后,历史解释各各不同,且相互矛盾,但它们都是企图在历史里面发现图案、常规和相似点,而且根据这些特征的重复出现来建立一个关于人类存在的哲学解释,或者至少对人类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取得一种全面观点。同样明显的是,这并不是多数历史家所指望的历史。相反地,许多专业历史家都是以怀疑和厌恶的眼光来看这种玄思活动的。在历史家和元历史家或者社会学家之间是有分别的。他们各有各的目的,而且利用这些概括的方式也各自不同。历史家的目的不是建立关于革命或者文明的广泛命题,而是叙述法国革命或俄国革命,刻划希腊文明或中国文明的兴废。历史家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以批判的眼光来看他自己的一些意见,防止这些使他看不见某些证据的重要性或某些存在着的联系。他的整个工作经验使他认识到要破除概括,而且始终要在普遍的结论上运用特殊的、具体的事例作为试金石。总之,历史家并不相信一个人能把历史并入形而上学体系里,或者象社会科学原来指望的那样,按照过时的19世纪模式,把历史变成一种科学。  相似文献   

9.
“历史创造者”并没有“创造”一切历史;“历史创造者”“创造”的一切并非都有价值。历史上并不存在什么“创造者”,而只有“书写者”。正因为如此,有必要用“书写历史”来代替“创造历史”,因为“书写历史”比“创造历史”更适用于来解释历史。“书写”是中性词,故而,它就比“创造”更有可能兼容那些更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更多样化的历史观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通过具体事例考察历史发展中的精神现象和历史认识中的精神现象的同时,揭示了历史精神的实质,阐明了历史的关系最终表现为人的精神关系的集合,历史最终表现为人性的展示。人与人之间彼此依赖,在相辅相成的原则下共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二者是人的力量的外化,是人性增殖的结果。并力求在历史与精神之间寻找一种联系,在历史发展中探寻历史认识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教学领域,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近年来得到力倡。但由于“历史思维”概念使用的混乱,广大中学教师感到无所适从。为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哲学、逻辑学、心理学都要研究思维,它们各有其侧重点。哲学主要研究思维的性质、各种思维形式间的辩证关系、矛盾发展。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具体形式和方法,解决思维的准确性问题。心理学主要研究思维的一般过程及其年龄特征。在研究历史学科  相似文献   

12.
历史     
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1945年1月27日,苏联军队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战士们走进带剌铁丝网围起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发现了5000名囚犯,绝大部分是犹太人。所有这些人都呆滞,瘦弱不堪。苏联军队还发现这里堆放着7000公斤头发,近1.4万条人发毛毯。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和5000双女鞋。  相似文献   

13.
历史     
劝禁缠足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令文说:夫将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孙,生理所证,岂得云诬?至因缠足之故,动作竭蹶,深居简出,教育莫施,世事罔问,遑能独  相似文献   

14.
历史     
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实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研究和描叙。(摘自《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入手,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其中史义即是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认识都是为了去把握其认识对象,并在努力地寻找适合自己特性的认识方法。但是,任何一种认识方法的追寻和探求,都不是认识主体随心所欲的事情。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的角度言之,它必然受到本体论的制约。因此,对历史认识方法的探讨及创新,将以对历史本体的认识作为基本前提。一、历史本体是历史认识方法论的本质“本体”问题即关于“存在”的问题。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学问,即“本体论”。在认识论当中,本体是高于其他一切范畴的范畴,其它范畴都是它的表述,而它却不表述其他范畴。其他范畴存在于本体之中,只能依附于本体而存在,不能和本体分离在其他范畴发生变化时,本体是保持不变的。它存在于主体之中,是其他事物的原因,决定其他事物的存在。为此,要说明一个事物是什么,就要说明它的本体为何物。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越是变得具有社会学的性质,社会学越是变得具有历史学的性质,这对两者就越是有利。让我们使两者间的边界广为开放,成为双向的交通线。”卡尔(E.H.Carr)的这个权威性见解,不仅适用于社会学,而且适用于历史学中的所有模棱两可的课题,这些课题能够产生历史学家奉为模式的理论体系。世界各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历史课外活动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地区和学校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于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  相似文献   

19.
张学良自幼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到青年时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他自己认为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晚年在接受访者访问时,他谈到了传统文化,认为是宋儒理学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谈到人生的意义时,强调人要有理想信仰,没有理想信仰就没有根。在谈到做人做事时,他说要尽力想到他人,要凭良心。在谈到他追随蒋介石"剿共"时,他说国民党不能战胜共产党的根本原因,在于民心的向背。在谈到他在囚禁期间研究明史问题时,他说是想通过研究明清历史,探索中国由盛转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寨堡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性聚落,其修筑的时间、空间皆与区域的战争形势有着较大关系。清代四川省由于多次大规模战乱,迫使乡民修筑了数以千计的寨堡。寨堡的命名主要可分为因自然地理条件和因人文社会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地形、水文、土石、植物等,后者包括姓氏、寺观、神祇、嘉名、人物、神话、形象、纪事等。寨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了寨堡的选址、用材、作用、历史、精神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