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通过分析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在青海的贸易活动,论述了明清以来山陕商人在青海进行会馆建设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评述了这种经贸活动和会馆建设对保证山陕商人经贸事业的顺利开展,促进青海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因素发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丹噶尔藏人家庭文化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梳理了丹噶尔藏人家庭文化变迁的历史脉络,并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丹噶尔藏人的家庭文化变迁,为研究西北地区民族婚姻文化变迁提供了实证素材。  相似文献   

3.
清代丹噶尔城的演变历程可视为西北边疆地区纳入王朝国家体系历史的一个缩影。乾隆朝以后,丹噶尔借助独特的地缘优势发展成为河湟地区的商业经济中心。民族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功能的转变,丹噶尔城的内部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城市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仅单纯地表现为物质空间形态,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层面。通过对丹噶尔城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综合分析,能够在长时段的纵向对比中勾勒出丹噶尔城的演变特征,进而能从清代西北地区历史演进的宏大叙事框架中去深入思考地方社会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原来看地图,青海目标只是青海湖,谁知一跟旅游团出行,就增加了景点。车进入湟源县,让我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处文化品位极高的去处——丹噶尔古城。要不是西北行,要不是想看青海湖,丹噶尔古城我压根就没丁点印象……丹噶尔古城在青海湟源县城内,距西宁市50公里。作为青藏线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部牧区和西藏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是农业区与牧业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汉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的青藏贸易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与西藏之间,地域毗连,部落交错杂居,加之宗教上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历来商旅往还,和睦相处。进入近代,英国入侵西藏,挑起青藏、川藏纠纷,造成民族隔阂,极度削弱并一度中断了内地与西藏的传统交往和联系。青藏贸易的兴衰一方面反映了内地政治经济格局变动对青藏贸易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英国入侵西藏对青藏贸易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茶马贸易是内地人民用茶、盐、布帛、铁器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同边疆牧区人民交换马匹及畜产品的一种集市贸易活动。茶马贸易,是历代封建王朝剥削各族人民的一种手段;但通过荼马贸易,又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文化交流,推动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往来。本文仅就北宋时期川陕茶马贸易作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维吾尔族充分发挥了他们善于经商的传统,与国内外商人开展各种形式的贸易活动。与内地贸易的维吾尔族商人,通过在新疆与内地商人贸易或直接到内地开展商业活动等形式,积累了雄厚的资本。然而,国外资本的入侵、战乱频繁、交通不便等因素又严重影响了他们商业活动的进一步拓展。民国时期与内地贸易的维吾尔族商人,对边疆的稳定、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沙勇 《东方论坛》2012,(1):20-24
洮商即临潭回族商人,是近代中国商业群体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他们依托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的特殊位置,发挥重商传统优势,充当边地藏族与内地汉族之间商品交换的"中间人"角色。20世纪初,以皮毛贸易为带动的临潭回族商业发展繁盛,回族商人在经营方式、经营种类等方面形成了适宜自身发展实际的商业活动特点,成为西部商品流通贸易的主力军。回族中间商沟通内地与藏区的商业活动,有效地加强了汉、藏、回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互补、文化沟通和心理联系。  相似文献   

9.
滇藏川民间商贸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云南与西藏、四川等藏区间民间商贸交往活动进行具体梳理,对其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估,就历史上滇藏民间商贸活动特征与现今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可发现源远流长的民间商贸交流的发展趋向。以民间贸易活动为载体的地缘经济交流,不仅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间互动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还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内源性发展能力培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元末明初,蒙古残元势力北遁,藏区的归属情况不明。明代内地与西藏之间的往来交流主要通过青海和四川,核心区域就是西番地区。由于西番地区的区位优势,新兴的明朝中央政府该如何妥善有效地统治西番地区,这是关系到蒙、藏、汉三方政治走向的大问题,也是摆在统治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1.
青海自古是一个多民族活动的地区,也是历来多民族纵横迁徙的走廊。特别是明中叶以来,随着蒙古人的迁居,加速了这一地区民族间的迁徒、流动和往来,从而使青海牧区的民族成份和民族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过蒙古族与当地藏族等民族的相互往来,促进了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的进程,传播了民族文化,发展和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与团结。  相似文献   

12.
《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格》)是一部在藏民族中产生,在藏蒙民族中广为流传的英雄史诗。这部史诗现在流行在世界各地的分部本约有六十多部,百余万诗行,一千多万字。它是以口头说唱和手抄本并行的方式流传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等地广大藏蒙民族间极其珍贵的一部具有人民性和艺术性的英雄史诗。它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说唱体史诗的形式,塑造了以格萨尔为首的许多藏族英雄的群象。  相似文献   

13.
1759年清朝统一新疆后,中亚浩罕政权与新疆南部的商业贸易关系日益频繁。清政府为管理在喀什噶尔经商的浩罕商人,在喀什噶尔设置了"呼岱达(Hudaida)"。呼岱达和浩罕商人,对喀什噶尔等地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呼岱达的职权范围及作用发生了变化,并对喀什噶尔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代滇藏民间贸易发展的驱动机制、滇藏民间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滇藏民间贸易的发展前景、如何进一步构建促进其发展的机制等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滇藏民间贸易不仅是促进云南和康藏地区区际经济联系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动力,而且也是滇、藏、川、青等中国西部相邻民族省份间互动发展、共同促进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西北各族与内地的皮毛贸易,已替代茶马互市成为一项最活跃的经济活动。皮毛贸易不仅加强了西北各族人民与内地人民之间的互相联系,外国商人也从中攫取了大量的廉价原料,马步芳家族在皮毛贸易中积聚资金,成为新崛起的军阀。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清朝建立以后,随着清廷在全国范围内统治秩序的确立,以及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贸易的繁荣,茶法、马政也开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康熙初年,裁撤了苑马监和茶事御史,放宽私茶贸易禁令,茶叶改由民间自由贸易。青海地区蒙、藏等族携带羊毛、皮张、土特产等,到东部汉、回等族聚居处,换取茶叶、布疋、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然此时尚无大规模的  相似文献   

16.
国内藏语学者一般将藏语分为三大方言:1、“卫藏方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2、“康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的昌都地区;3、“安多方言”,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等省。安多藏语分布地区广,多半是牧区,也有一部分是半农半牧区及农业区。总的讲来,这一方言内部的差别较小,彼此交谈并不产生困难。它同其他藏语方言一样,都是从古代藏语演变发展来的,并在语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清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治理曾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当时清政府的治藏政策有设置驻藏大臣,订立治藏章程;"众建而分其势";派驻官兵,整顿藏军;设立台站,"厘定疆域".当时清政府振兴西藏经济的措施有改革乌拉、租赋、钱法、贸易制度;活跃民族贸易;创报、兴学、发展农牧工矿业和加强交通、邮电事业的开发等.总之,清朝的治藏政策,对维护国家的统一,抵御外敌的侵略,发展西藏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族际经济交流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近代白族商人在藏彝走廊地区的商贸活动是历史上维系居住于高山峡谷山区居民基本生活的主要形式,也是如今民族地区居民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和主体功能区区划的发展战略中,通过政府加强各民族间经济交流及互动发展,充分调动民众自主力量,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多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9.
堪布诺门罕出身于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王族,进藏修学成就高僧,被布达拉宫授封名号,先后担任西藏嘉美朵塘寺和青海塔尔寺的法台(堪布),并且加入甘南藏区拉卜楞寺寺籍,是该寺八大堪布当中资历最深的堪布之一。他发挥自己王族成员、堪布地位的优势和佛教文化的学识特长,为上述各寺的硬件建设、教务管理及甘青藏蒙地区的佛教文化发展多有贡献,但是晚年不幸在罗卜藏丹津掀起的反清事变中身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蒙经贸迅速发展,煤炭贸易在两国贸易中占很大比重。蒙古国是以能源出口为重的国家,中国是蒙古国煤炭出口的最大国家。中国大部分从地处内蒙古的几大边境贸易城市来进口运输煤炭。这种互利的经贸往来一直在持续发展。但是也存在诸多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本文在总结中蒙两国煤炭贸易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指出两国间的煤炭贸易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