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可以说老舍是一位具有幽默天分的作家,被文学界赞誉为幽默大师。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产生了悲剧与喜剧,讽刺与抒情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也使幽默成为一种艺术,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2.
启事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常被机构或团体用来陈述自己的打算、征集物品,而登在报刊上。但在历史上也有一些名人用其或明志或表态或自律。毛泽东的“征友启事”一九一五年秋天,长沙各地的重要学校都收到了一份署名“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事”。启事的内容是结交对救国工作感兴趣的青年,特别提出要能面对艰苦,有决心直到能为国牺牲。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泽东,因为“毛泽东”这三个字的繁体加起来总共二十八画。  相似文献   

3.
在鲁西南,遇到红事(结婚)与白事(丧事),为庆贺或感谢亲朋邻里的帮助,在结婚或出殡当天中午,都要安排吃饭以示答谢.这里所说的“吃大桌”专指婚礼当天男方安排的午饭. “吃大桌”又叫“吃喜”,由于结婚是家里乃至家族的大事,亲朋好友都要前来道喜或帮忙,由于吃饭的人太多,主人就借来桌子放在庭院里,八到十人一桌,众人一起就餐,这就是“吃大桌”.  相似文献   

4.
胡铨(1102-1180)是庐陵人,即今天的江西吉安.庐陵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厚重之地,两宋三百余年,从这里走出的槃槃大才一个接一个,或名臣,或名相,或名将,或名儒.其中名望最大者六人,分别是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杨万里、文天祥.他们去世后,因为生前贡献卓越,都被朝廷追加了荣耀极高的谥号,欧阳修为“文忠”,杨邦乂“忠襄”,胡铨“忠简”,周必大“文忠”,杨万里“文节”,文天祥后被明代追谥“忠烈”,合为庐陵“五忠一节”.  相似文献   

5.
李清 《人才瞭望》2016,(17):47-47
大良造战国时始设立的一种官职,是朝中最高的官职,掌管军政大权。秦朝时,朝廷设立了“相国”一职,替代了大良造的位置,于是大良造由“实”转“虚”,成为一种爵位。秦国有很多立有军功者或名臣都曾获封“大良造”,如商鞅、公孙衍、白起等人。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是关于宇宙万物的整体大全及本源的追问,在相当一段时间,哲学家都将形而上学之存在归结为抽象的概念、理性,都属于“思想体”,而非实实在在的东西。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向来已生活在一种存在之领悟中”,“存在的意义问题”,关键“在于用展示方式显露根据。”通过Dasein可以使存在Sein开显。这个存在面向的是活生生的此在,克服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根基或根基于抽象的“思想体”,使形而上学有了意义,也是人类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与人初次见面,总要天经地义地问一句:“在哪儿工作?”随便点便是“你是干什么的?”或是新潮点:“在哪儿发财?”但对方常常神秘一笑,或作深沉状,下面没准儿就是“你猜呢?”这算好的。要是来句:“什么部干”或“什么都不干”,叫人就不好再问什么了。资质愚钝的往往就不知如何应答了。 初识郑小姐,她扔给我的就是句“什么都没干”。那你每天做什么?我不解。“玩!”她一派天真烂漫。不过,她玩的可不是过家家,她从湖北“玩”到新疆,义从新疆“玩”到浙江,“玩”出了自己的服装店,“玩”出了自己的咖啡屋,“玩”得高高兴兴、快快活活,但还没“玩”够,她还想“玩”出家公司,“玩”出家厂子呢。 “什么都干”。这话大家可能听得多些,赵辉就常常这样说。他先是在一家火锅城当大师傅,老板在报上吹嘘他是“重庆名师”。在和人侃大山时,他便回忆当初在长江上当海军的逍遥,在广州当倒爷的惊险,常令听众翘大拇指,说声“佩服”。3个月不见,他又结束了当餐厅老板的历史,在不久的将来,他也许是一家镭射厅或服装店的老板,谁知道呢,反正他自己这么说。 也不是所有的人部在有意或无意地隐瞒自己的职业,初次见面,大多数人还是会主动向人介绍,自己在什么单位,是干什么的。然而即使这样。有时你也搞不清他或她到底是干什么  相似文献   

8.
“看重工作场所里的每一个人”现代人都渴望获得尊重。大家都已受够了被人当作个数字。但是科技的发展却是日复一日,把大家变成身分证号码、账户密码或是员工代码,把“人格”都泯灭了。我最近因为信用卡的问题,有了一次很不愉快的经历。后来我打电话给该公司的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9.
新工时制实施以来,都市吹起一股“休闲风”,每到公休日,都市人都有一番安排:或走亲访友,或做东请客,或逛街购物,或举家旅游。然而机关中的一部分同志却休闲不得,他们照例匆匆忙忙,按时上班。南方某市纪委在一个双休日对市委、市政府大院检查时发现:整个大院工作人员不到2000人,上班的就有1180人。人们不禁要问:“上班族”究竟在忙些什么?  相似文献   

10.
魏力 《人才瞭望》2013,(6):84-84
“帽”“冠”字义相通,但用法有所不同。先看帽:帽中有“巾”,帽子的材料大多是“布”做的,主要用于挡风保暖或遮雨防晒,材料都不是高档的。至于冠,材料比帽高级些。  相似文献   

11.
球迷们都知道,做一名足球明星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强烈的“射门意识”——只有“意在脚先”,才能“球到人到”,才可能准确地把握一瞬即逝的破门时机,拔足怒射或迎头冲顶,把球送入对方球门。 可以说,“射门意识”就是足球上的“机遇意识”。 “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是一对“孪生弟兄”。危机感产生于改变现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机遇则是实行变革、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事物的发展离不  相似文献   

12.
杨学友 《人才瞭望》2013,(11):37-38
保安虽是普通劳动者中一员.但“安全保卫”这一特殊职责决定.保安不仅要遵守法律、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还必须严格履行特殊的“安保”职责。任何不尽职责、不作为,或者玩忽职守、乱作为,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下面案例告诉我们.保安不尽职责或尽职不到位.非常容易摊上大事,追悔莫及!  相似文献   

13.
一曲《把根留住》,令人陶醉。然而,当笔者带领村级建设工作组来到赣东北一个贫困村时,村支书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回请你们无论如何得把“根”留住,帮助我们培养几个“永久型”人才,让村里的事业“根连根”,不因你们的离去受影响。 这位支书把人才比作“根”,很有见地。人才是经济启动的根源,是农村振兴的根本。培训农村建设人才,已为各地下派挂村工作组所重视。然而,“十个指头不一般齐”,也有工作组只顾埋头施擞“恩惠”,忽视人才培养培训,结果,组在村兴,组撤村衰。我区就有一个部门下派的工作组好不容易帮助一个老区贫困村办起了袜厂,经工作组苦心经营,袜厂红火了一阵子。可“好景不长”,工作组一撤,企业便后继乏人,断了“香火”,晾在那里“晒太阳”。 时下,各级党政部门纷纷下派工作组驻村进点,下到那些民无几文的贫困村或集体经济“空壳村”帮助工作。这些同志大部分自身素质好,有农村工作经验,真心实意帮百姓办事,其工作热情、工作劲头都有口皆碑。但也有一些工作组顾此失彼,只管自己埋头干,却忽视了人才、素质这个“根表”,或求胜心切,追求一时半晌的“轰动效应”;或盲目攀比,热衷于装点“门面”的“冒烟工程”;或崇尚时髦,留下一批令村民望而生畏的“高难项目”;或“闭门造车”,把那些过  相似文献   

14.
宏程 《人才开发》2001,(10):34-34
凭心而论,组织人事部门和相关单位每次对领导干部的考核都是严肃对待、精心组织的。但是,这种考核总是“一头热”。参评人员的消极、冷漠让人吃惊,也让人痛感人力物力的付出(单是印发考核对象的述职报告等材料,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与实际成效之间的巨大反差。 个别谈话、征询意见是考核的关键环节,除了部分领导有些准备,能涉及一些实质话题,其余谈话对象或说几句不关痛痒的空话套话,或干脆以“不了解情况”,“没有什么意见”为  相似文献   

15.
路济平 《人才开发》2002,(11):10-11
传统的定义 “你是个人才吗?如果拿这样的问题,去问任何一个中专毕业生或一个普通技术员,恐怕多数人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但是,我们能够找“标准答案”。各地、各部门在统计人才数量时,凡具有“中专和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都被“理所当然”地纳入了统计范围。 于是,我们明白了,“人才”的概念,就这样被确定,学历和职称是“硬指标”。 这,就是当今通行的“人才”定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ASAA拍卖公司首席执行官德布·韦登哈默文章,指出其最近受邀在上海一家餐厅与朋友们会面,他们正在招待一位来自西方的客人。这位客人是一名学者和投资记者,在交谈中反复介绍自己的中国投资战略。席间,那位学者说:“我想既然我是一名中国问题专家,那么我应当至少亲自来看看。”原来,这位“中国问题专家”才第一次来中国。其实,很多正在考虑在中国开拓生意的企业都有遭遇中国问题“专家”或“顾问”的经历,这些人通常都会描绘出一幅巨大  相似文献   

17.
布拉格印象     
初到布拉格,只见马路中间铺满了蜿蜒交错的电车轨道,而马路竟是由无数块小石头整整齐齐地铺就,不免吃了一惊—这就是我第一眼看见的布拉格风情。仔细看去,这些石头或灰或青或红,据说都是花岗岩,在不同时代一块一块地被敲进地下的。它们往往被拼成椭圆形向外辐射、扩展,那种朴素的色彩和花样散发着几多古老气息,实在令人耐看。装扮成“中世纪式样”的马车在石钉铺成的马路上“嘚嘚嘚”有节奏地跑动,如果恰逢黄昏、微雨,映着古老立体式街灯散发出的晕黄光芒,会使人油然而生梦幻般的情思。布拉格的街一条套一条,一进套一进,每条街上都有鳞次栉…  相似文献   

18.
方志 《人才瞭望》2008,(9):70-70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已成为所有企业的共识。人的确重要,就如“企”字的结构一样.去掉“人”就剩“止”了。既然人如此重要,企业该如何做呢?在企业里,人按作用一般分为三类,一是高层领导:二是中层管理者,三是一线员工。企业管理现状是人们过于重视管理者的带头示范作用,却忽略了与顾客、市场或产品直接接触的员工。许多企业都在不惜重金招聘高层领导,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定义 “你是个人才吗?”如果拿这样的问题,去问任何一个中专毕业生或一个普通技术员,恐怕多数人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但是,我们从目前各地的统计中能够找到“标准答案”:凡具有“中专和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都被“理所当然”地纳入了统计范围。在此,“人才”是与学历和职称画等号的。  相似文献   

20.
梅雪 《人才开发》2001,(4):32-32
现代人事管理中存在一个让人习以为常的怪现象——“专而优则仕”。即用“做官”或“升官”来吸引、奖励、提升有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让他们专职或兼职地担任行政职务。单位认为此举是对人才的重用,而人才也视之为自身价值的体现。然而殊不知,在这种单位与人才双方都满意的表象背后。隐藏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