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娱乐怡性启蒙增识──简论鲁迅的电影观刘棣华(湛江师院湛江524048)鲁迅不仅喜欢戏曲,在他的各类文章和作品中,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和描写,同时他也非常喜欢看电影。许广平说;"如果作为挥霍或浪费的话,鲁迅先生一生最奢华的生活怕是坐汽车,看电影"了。坐汽车...  相似文献   

2.
"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许广平《欣慰的纪念·献辞》每当读到许广平同志这篇悼念鲁迅先生逝世的献词时,我很自然地记起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说的话来:"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在想,从一定的意义上讲,鲁迅这段话,正是他毕生战斗  相似文献   

3.
周茜 《金陵瞭望》2009,(7):58-59
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在回忆鲁迅生活的时侯,曾写道:“学生时代,他最高兴回忆到的是十多岁时在南京”,可见南京于鲁迅而言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大抵不只因为这是他离乡之后所到达的第一个大城市,也因为这是他人生旅途上个十分重要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4.
鲁迅一生究竟写了多少封书信,我们还不知道确切的数字。截至目前为止,已收集到原信一千四百多件,其中包括鲁迅致许广平书信手稿八十七件。这些历尽人世沧桑,饱经艰险磨难存留下来的手稿,是我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鲁迅研究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 (一)鲁迅致许广平书信手稿与《两地书》的关系 许广平同志是鲁迅的学生,又是他的战友和夫人。鲁迅致许广平这七十八封书信,自一九二五年他们相交写起,至一九三二年鲁迅第二次从上海回北京探母止。其中已收入《两地  相似文献   

5.
鲁迅思想特征新论萧心一鲁迅在私下曾反复表白:他的内心深处有着不为人知的“黑暗”。在《两地书》中,鲁迅曾向许广平坦言:“我所说的话,常与所想的不同,至于何以如此,则我已在《呐喊》的序上说过:不愿将自己的思想,传染给别人。何以不愿,则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  相似文献   

6.
鲁迅心目中的“中国”关振强(江门市农行干校新会529100)什么是鲁迅心目中的"中国"?鲁迅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也。"(《中国地质略论》)在鲁迅心目中:中国就是"中国人之中国"。朴...  相似文献   

7.
田小勇 《老友》2011,(6):42-42
我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伤了父亲的心。事情的起因是我要买房,父亲一大早从乡下给我送了5000块钱来。父亲把钱递到我手里的时候颇为自得,他昂着头,连皱纹里都是笑意。可是,我怎么能要他的钱呢?我把钱还给父亲,妻子也说:"爸,这钱您留着和妈用吧,我们不能要您二老的钱。"晚上,我给家里挂电话,询问父亲是否平安到家。母亲接的电话,她说父亲回去后就一直闷闷不乐,还说:"你可伤你老爹、老妈的心了。你买房子这么大的事,我们当大人的,啥力也使不上,心里那是啥滋味啊……"  相似文献   

8.
多疑既是鲁迅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也是其活生生的个性的表现,而更多的时候这二者是合一的,这一点在他和许广平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鲁迅的多疑与游移同许广平的一往无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从某种角度让我们窥见了一个真实的鲁迅。   相似文献   

9.
鲁迅1927年1月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在职仅三个月,便遽然辞职而去。原因何在?说法有二:一说是“四·一五”国民党右派“清党”,鲁迅提出营救被捕学生,无效,当即愤然辞职,以示抗议。另一说是顾颉刚从厦门大学来中山大学任教,鲁迅不愿与此人合作共事,因此辞职。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觉得这两种说法,虽不无一定道理,但都欠准确,不够全面。为什么第一种说法不准确、不全面呢? 首先,这一说法与鲁迅辞职的日期不合。主张此说者,包括许广平在内,都没有参加过紧急会议,他们都不是这次会议的见证人(许广平当时也尚未与鲁迅同居)。许广平在  相似文献   

10.
东雨 《北京纪事》2011,(9):90-92
诸位一定都听过这首歌:"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看斜阳,落下去又回来,地不老天不荒岁月长又长……"笔者真无意夸奖小孩子多么抱负远大志在四方,这三个小孩是无可奈何,由于父母的原因被迫"走四方"的。要说孩子得先说大人。一个小家里,大人要是决定好了的事情,小孩子终究没有话语权,但却是分量超重的法码,离婚后孩子的归属便成了大问题。本文探讨的三个案例,都是离婚后人为设置血缘障碍,用距离阻断孩子与前任伴偶关系的真实事件。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曾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也。”歌德则说:“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肯定就要有雄伟的人格。”证之以鲁迅的人格与文格,信然。孤寂个性·悲剧色彩许广平说:鲁迅有“孤寂的个性”;每当痛苦时,“他就沉默,沉默得要死,”甚至跑到空地上躺下。”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他一生坎坷的经历所创成的,一方面也与他一贯忧国忧民的思想特点分不开。他自幼便经受了“家道中路”所带给他的沉重打击,不仅生在困顿之中,而且  相似文献   

12.
许广平与鲁迅在一起整整十年,十年携手,十年忧乐相通,在生命中互相往来,许广平的人生价值在鲁迅的生命中得到了体现她叩开了鲁迅的爱情之门,给予鲁迅一个温馨幸福完整的家,她既是鲁迅事业的得力助手,又是鲁迅精神最忠诚的继承者和最热忱的弘扬者.这一切源于许广平的才华智慧,源于她与鲁迅的志同道合,也源于她能自觉地将自己融入鲁迅的事业中.  相似文献   

13.
余玮 《山西老年》2011,(6):30-30
"我对身边所有的人都没有发过脾气,即使他们有点错误,也从没发过脾气,训他们。有错误,总是教育、说理。即使是较为严重的错误,不是原则问题,也没有处分过他们,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生前接受本人专访时这样说。刘华清在河北打游击时,身边有个警卫员,他家里十分困难。刘华清对他说:"抗战胜利了,你回家吧,打败日本鬼子都要回家了。回去照顾你的父母,你找个老婆结婚,种地,安居乐业。"十年后,刘华清曾专门派人看望这位警卫员,得知他娶了老婆有了孩子,还有几亩地,日子过得非常好,刘华清尤感欣慰。  相似文献   

14.
南雪 《可乐》2011,(6):67-67
17岁时,我刚念大学,喜欢我的男生千里迢迢从另一所学校来看我,却发现我心有所属,很伤心。19岁时,还是那个男生,知道我和同校的男生分手,如今是一个人,又来找我。我让他走,说:"你怎么这么死缠烂打呢?"他红着眼,说因为喜欢我。我说:"喜欢又有什么用呢?我喜欢的可不是你。"当着很多人的面,我让他走: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以象自喻,鲜为人知。 在他和许广平的通信中,经常署名“小白象”,或是“你的小白象”。比如1925年5月鲁迅在北平写给在上海的许广平的第二封信(5月15日夜),署名的地方赫然画着一只高高举起鼻子的小象(《鲁迅手稿全集·书信·第三册》第105页)。而《两地书》在公开出版时,署名“EL”,就是Elephant(象)的缩写。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一九二七年春夏间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时的讲义。题名是鲁迅最后确定下来的。这一讲义,是鲁迅于一九二六年九月至一九二七年一月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开手之前鲁迅初定名为《中国文学史略》(见鲁迅一九二六年九月二十五日致许广平信:“如果再没有什么麻烦事,我想开手编《中国文学史略》了”)。鲁迅在这以前,已有编写一本中国文学史的打算,他在一九二六年九月十四日致许广平信中,说自己在厦门大学担任的课程之一“是中国文学史,须编讲义。……我还想认真一点,编成一本较好的文学史”。一九二六年九月二十八日,鲁迅  相似文献   

17.
胡今虚同志是我国老一辈的鲁迅研究专家,浙江温州人,今年71岁.胡今虚与鲁迅先生见过面,但并未作详细的攀谈·然而他对鲁迅十分崇敬,早在三十年代就与鲁迅多次通信联系,并改编过鲁迅译著.在《鲁迅书信集》中,就收有鲁迅复他的信六封.一九五○年胡今虚在杭州工作时,曾编定《鲁迅作品及其他》一书。许广平特为之写了跋语。后由上海泥土社出版.当时,我国学习鲁迅,宣传鲁迅精神的作品不多,这本书在鲁迅研究界和现代文学研究界有较大影响。曾受到冯雪峰、唐弢等同志的好评.近三十年来,由于“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认真     
最近读了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回忆录》,对鲁迅先生的一些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据许广平先生回忆,在许多极为细小的事情上都可以看到鲁迅的这个特点。比如对书,鲁迅是非常讲究的。手不干净,必须要洗好才翻看。书桌上的东西都是有一定规矩的,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不能弄乱。看过的杂志,他总要配齐,然后用纸包起来,再捆好。即使是捆书的绳子,打结时也要把结头打在书的边缘,以免把书压下痕迹。鲁迅的一生是极端认真的一生,是一丝不苟的一生。正是这种认真成就了他伟大的人格。  相似文献   

19.
杂文是鲁迅一生中的主要战斗武器,也是他创造的一种新文体。它的特点之一是简练。简练是从准确来的,没有多余的笔墨,能抓住要害,恰到好处就是简练。所谓“寻一车兵器,不若以寸铁杀人”就是这个意思。 简练是作家才能成熟的标志,是阅历丰富的结果,也是笔墨净化的结晶。所谓“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也正是指此而言。 过去,“围剿”鲁迅杂文的人攻击鲁迅写杂文是因为“容易下笔”,“一挥而就”,不费功夫就可以达到沽名牟利的目的。针对这些恶意的中伤,鲁迅回答说,杂文“也不十分容易做”。他对许广平说:“殊不知我这文章虽然短,是绞了许多脑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救救孩子"的呐喊者,他的小说,以令人震惊的笔触描写了孩子们的悲惨命运和精神病苦.鲁迅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在思考"救救孩子"这一问题时,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刻和远见.他将造成这些病态孩子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归结到旧的家庭关系和父子关系.他指出,要"救救孩子",使"人之子"立人,首先是父亲要成为"觉醒的人"和"人"之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