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久以前,一位挪威青年男子来到法国,他要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考试的时候,尽管他竭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主考官还是没能录取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提纲和名称王仲士一1845年2月3日,马克思结束了不到一年半的巴黎生活,于5日到达比利时首府布鲁塞尔。马克思是被法国政府(应德国政府的要求)驱逐出巴黎的。在这个原来被马克思称为“新世界首府”的巴黎,他直接参与了工人阶级的活动,完成了向...  相似文献   

3.
不说英语 难行天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得宠 竞争使然 迪迪埃·邦西莫尔生活在巴黎。他在巴黎长大成人。他在巴黎上的大学。他经营一家总部设在巴黎的公司。但从早晨他上班时起,直到晚上他下班回到家中,他只说量美国商业行话,美中不足的是尚残留一点法国口间。这种英语水平对他来说还不够。他正在请英语教师进行辅导,力求能说一口带有加利福尼亚口音的纯正美式英语。他  相似文献   

4.
谈笑生 《可乐》2010,(4):40-40
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画家,总觉得自己的作品出类拔萃,自己应该名扬四海。但是幸运女神一直没有出现,心比天高的他不得不忍受寂寞。其实,在人才济济的巴黎,像他这样落魄的艺术家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5.
巴黎,如果是一位普通的旅游者面对之,他可能会在埃菲尔铁塔和香榭丽舍大街流连忘返。而如果是一位艺术家,他就会像个探宝者,坠入城堡和宫殿那些绮丽的梦境,发掘其中无尽的艺术宝藏,乐在其中,寻找创作的冲动和灵感。巴黎有以收藏古典名画而举世闻名的卢浮宫,有收藏近代美术的奥赛博物馆和收藏观代艺术品的蓬皮杜艺术中心,还有许多专业博物馆及画家个人美术馆,每一位“行家”都会程度不同地为里面的艺术珍品所倾倒。对东方的艺术家来说,巴黎是另一个世界,她独特的文化底韵、秀美风光、浪漫情调,不仅与小桥、流水、人家的中国江南…  相似文献   

6.
①莫尔是巴黎一名手艺高明的理发师。这天上午,他从当天的《巴黎晨报》上看到一则“通缉令”。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07,(12):20-20
他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移民家庭,父亲是匈牙利移民,母亲是法国人。他的名字带有明显外国人的特征,这使他从小就受到歧视和嘲笑。10岁那年的一天,他骑着心爱的山地车在郊外潇洒地穿梭。几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拦住他,命令他下车。一个孩子一把夺过他的山地车,猛摔在地上,其他几个孩子纷纷用脚踹着车轮。他眼里满是屈辱的泪水,一脸愤怒,真想过去拼命。  相似文献   

8.
朱文娟 《新少年》2011,(9):25-25
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来到德国的一座小城,作短暂的停留就准备启程去巴黎。他在旅馆里休息时,闲翻一份当地的小报,发现那上面登载一条海报:李斯特的学生某某,将在某日举办音乐会。  相似文献   

9.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大都有着海明威生活的深深印记。《流动的盛宴》记录了海明威在巴黎度过的青春年华,记录了他人生的多个开端,记录了他的奋发进取,记录了他的落魄与成功,其中充溢着海明威的巴黎情怀。《太阳照常升起》属于半自传体小说,作品的主题带有巴黎生活底色,主人公的原型是作者在巴黎“认识的人”,情节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具有互文性,场景是作者生活过的巴黎场景。海明威的这两部作品或显或隐地反映了他与巴黎结下的情缘。研究海明威的作品,最好结合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萨特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他于1905年生于巴黎,1924年至1928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9年通过学位论文,后来在巴黎和外省的一些公立中学教哲学。从1933年到1935年,他是  相似文献   

11.
《巴黎手稿》与教育观的萌芽(续)任钟印三、《巴黎手稿》中人性与教育原理的有关问题在《巴黎手稿》中,在人性问题上,马克思不但抛弃了费尔巴哈的以爱神为至上神的三位一体论,改造了黑格尔的抽象劳动观,而且,他没有停留在对共同人性的一般承认上,而是深入到人性问...  相似文献   

12.
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为"老乡"。"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相似文献   

13.
首次向世界介绍大熊猫的是130年前在四川传教的一个法国神父,他的名字叫让·皮埃尔·阿曼德·大卫。对大熊猫的发现,是大卫所有科学发现中最著名、最辉煌的一章。1869年3月当他第一次见到这种奇特的黑白熊时,就断定“这可能会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1869年5月4日,大卫的猎手们捉到一只活的“黑白熊”,当时他想将其运回巴黎,可惜由于山路的颠簸和气候的变化,不幸死于途中。大卫只好将其皮送到巴黎国家博物馆。当时人们看到它那张圆圆的大白脸及眼圈的黑斑,如戴一副墨镜,便断定这张皮是假的,世上根本没有这种动…  相似文献   

14.
诗人海涅主张文艺为现实斗争服务,采用的却是浪漫派的手法,被认为是现代派的鼻祖之一。1831年海涅流亡巴黎,和法国文坛的杰出代表过从甚密。他对乔治·桑和雨果的不同评价,反映了他自己的文艺主张。他对音乐美术的独特见解是他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心灵传输者     
早在上个世纪,爱丁堡大学格雷戈里教授介绍过贝努亚的一项实验。贝努亚推测,生物间能“远距离联系”,于是用蜗牛进行了实验,他把50只蜗牛分成25对,将每对单独放在一起,过了一些时候,在每对蜗牛的壳上写上同样的字母,将每对中的一只带到美国,另一只仍留在巴黎。后来在商定的时间用电流刺激留在巴黎的蜗牛.在同一时刻.它那在美国的伙伴也表现出同样的“电流刺激反应”。实验证实了贝努亚的想法。  相似文献   

16.
30岁前!他拥有令同龄人艳羡的经历。从小喜爱艺术的他,成年后便去了纽约和巴黎学习室内设计和服装设计,25岁被美国凯蒂哈德威克公司高薪聘用,没过两年又成为佩里埃利斯公司的创意总监。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70年代,法国剧作家让·拉辛创作的剧本在巴黎的剧院演出,让·拉辛也因此在巴黎暂住。一天,让·拉辛外出办事,忙乱之中他的钱包被人偷走了。因为人生地不熟,让·拉辛顿时手足无措,甚至认不出回家的路。做了很多尝试却仍旧无果之后,让·拉辛感觉又疲惫又沮丧,他在一处墙角坐下来,打算休息一会儿。透过余光,让·拉辛发现不远处的一名流浪汉正盯着他看.  相似文献   

18.
辗转偷渡到法国1992年,16岁的张明俊与一群人跟着蛇头,辗转数个国家,到达巴黎的温州城。来到巴黎后,他不得不到一家中餐馆刷盘子。对于工时和工钱,他没有任何谈判能力——在法国,雇用偷渡客是违法的,你觉得辛苦就滚蛋,想得到这份工作的人多的是。  相似文献   

19.
迈斯纳认为,中国人对巴黎公社的特殊兴趣,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政坛对公社的利用,是毛泽东思想与行动中富有神秘色彩的特征之一。他还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坚持认为毛泽东继承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并在他的文章中论述了巴黎公社同"文革"有一定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马克思,作为巴黎公社的第一位历史家和编年史学家,把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变成广大群众的财富,把它保留给了后代的无产阶级战士。所以马克思的名字是同巴黎公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既是巴黎公社的理论家,又是法国无产阶级斗争的实际参加者。早在普法战争时期,马克思就为国际无产阶级制定了一条战争危机时期共同的国际主义路线;在巴黎公社期间,马克思又以亲自参加者的姿态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