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谷惠 《中国农村》2007,(11):28-29
众所周知,为了制服卡扎菲,美国曾接连使用了空中轰炸、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等种种手段,甚至动用了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机构的制裁,但卡扎菲仍然动作不断:洛克比空难、尼尔日空难,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发。不但美国人恨他,连阿拉伯盟友——埃及前总统萨达特也称他为“利比亚来的疯子”。自1977年卡扎菲《人民权力宣言》取代1969年临时宪法以来,利比亚靠着他的“第三世界”理论又走过了30年。  相似文献   

2.
王军 《百姓生活》2011,(11):61-61
所谓“穴居”,是指在高原的土丘向下挖洞,然后建筑成自家的住宅。在平面上看来空无一物,但由空中往下看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大洞了。  相似文献   

3.
逃离     
巴以冲突自从19世纪60年代起就引起了美国总统及其政府内阁的关注,这种关注与该问题内在的重要性并不成比例,但却是真真切切的,这种状况很有可能在将来的岁月中还会继续保持下去。理由并不是很充分,因为该地区在战略上和经济上并非特别重要。就受害者的数量而言,这场冲突的级别相比近几十年各国的内外战争也是相当低的。  相似文献   

4.
逃离意识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随处可见,在逃离过程中,女性所表现出来的刚强气质与独立自主,使逃离本身成为女性寻找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开端。同时,成长女性在逃离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重新回归到原有的生活轨道上来,但这种回归并不意味着女性退回到原来的精神原点,而是在一定意义上表征着女性个体的成熟和自主性力量。  相似文献   

5.
加兰被认为是美国的乡土文学作家,他对西部的描绘真实而又富有时代感。面对落后的乡村与先进的文明的巨大落差,向上的欲望与保持内心的自然意识产生矛盾,加兰的作品表现了人们在这种矛盾中的选择,昭示了人的一种存在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宁轩 《金陵瞭望》2008,(13):20-20
夏长江是南京青年国际旅行社的一名导游,他曾无数次去过美丽的四川。对那里的山山水水无比热爱,对那里的人民有特殊的感情。然而,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相似文献   

7.
伊拉克战争使阿拉伯国家利比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维护国家的安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美国日益强硬的外交政策 ,一向强硬的利比亚政府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题 ,然而不间断的流血冲突和大国间的明争暗斗又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不安定因素。但无论如何 ,利比亚的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信刚直不阿的利比亚明天会更好。  相似文献   

8.
电影《赵先生》不仅仅是婚恋题材的影片,其背后交织着微妙的性别、身份和权力的关系,象征着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9.
王小波其人其文存在明显的“逃离”意向,表现为小说中逃离和生存中逃离。小说中逃离主要指小说人物的逃离和小说叙事的逃离;而生存中逃离则着重从其自由撰稿人身份来考察对体制的选离,边缘处沉默则是对中心的逃离。逃离的起点是无趣,逃离的终点是诗意。在诗意放逐的时代,王小波的选择更显现其可贵性。  相似文献   

10.
北约参与利比亚战争的进程表明,其域外行动日益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这是冷战结束后北约获得持续生命力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与北约此前参与的其他域外行动相比,利比亚模式更加突出北约在新战略构想指引下及危机管理背景下主动发挥全球影响力的倾向.其最典型的特征在于,欧美领导方式发生了部分的变化.这种变化并不能解释美国有意放弃跨大西洋同盟的领导权,因为美国战略调整及欧美同盟在利比亚上的共同利益是诱发利比亚模式的根本因素,而利比亚行动的阶段性成果无法掩盖欧美同盟内部固有的分歧.故而,利比亚模式既非北约域外行动的常态选择,也非一条例外道路.  相似文献   

11.
《假人》延续了桑塔格有关逃离和隐遁的主题。从自我复制、身份消解和看客的姿态三个层面来解读,小说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人的自由意愿与社会规训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逃离作为现代人探寻自由之路的有效方式,其背后蕴藏着作者对于现代工业文明去艺术化生活方式的批判和否定。  相似文献   

12.
论女性小说的"逃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逃离"是当代女性小说的主题之一.它不仅被写成觉悟了的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里的宿命,更是当代女性作家们对现实世界所采取的一种写作姿态,在"解构--建构"的过程中,她们寻觅和重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王薇  宗和 《金陵瞭望》2011,(9):23-24
落后就要挨打——千百年来.这句小变的真理.便如同一道魔咒,在历史的浪潮中不断地被印址。而最新的一次演绎,则发生在利比亚。  相似文献   

14.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叙述的是一些简单、平凡的故事,然而,在朴素的外衣之下,作家赋予《逃离》象征主义的骨骼,使小说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揭示了女主人公注定"逃而不离"之命运。《逃离》中的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动物象征、物品象征及人物象征。这些象征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将整部小说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5.
16.
门罗在《逃离》中赋予了山羊"弗洛拉"以隐喻功能,弗洛拉象征了婚姻中的女主人公卡拉。从卡拉的逃离到最终的回归,门罗笔下的山羊起着非常重要的暗示作用。山羊又有替罪羊一说,所以卡拉的逃离注定是失败的。本文就山羊的神话隐喻进行研究,解读女主人公卡拉的行为与情感变化,揭示出原型背后小说所传达的深层意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门罗所描述的当代女性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心理及其女性观。  相似文献   

17.
残雪的小说世界是垃圾的世界.从描写丑恶、绝望到表现逃离是残雪小说意蕴的特征.对于残雪必须冲破中国传统审美观的钳制,从全新的角度与方法去解读.  相似文献   

18.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毛姆出生于法国巴黎,后来又到了德国海德堡大学读书。其自身的生活思想经历以及当时欧洲流行哲学思潮的影响,为毛姆往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基础,并且也奠定了影响毛姆一生的生活哲学观。此外,毛姆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整个西方世界弥漫着凝重的迷茫感、陌生感、痛苦感、孤独感、荒诞感、悖谬感等。两次大战使得毛姆开始质疑西方近代文明,因此,在毛姆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渗透着毛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逃离思想。本文运用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结合毛姆的长、短篇小说作品进行系统归纳及深入分析,以便深刻理解毛姆思想中对人性恶的逃离意识。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作品深入地描写了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人情世态。在现实世界的经营之余 ,她又营造了独特的心灵感悟空间。具有超越性内涵的丰富的细节和缤纷的意象蕴含着深刻的现代生命体验。作品中贯穿着对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虚无的敏锐感受。以此为起点 ,张爱玲生发出对现实、未来与理想的全面质疑 ,但质疑的结果则是对传统的皈依和对个体精神奋起的否定。这是沉沦的人生选择 ,掩藏着张爱玲精神上的怯懦  相似文献   

20.
论新王国时期埃及和利比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埃及和利比亚的关系是古代埃及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王国时期,二者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平稳发展转向武装冲突,究其原因不外乎有四点:一是两地领土的接壤为利比亚渗透埃及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二是利比亚人游牧的生活方式;三是利比亚人口的增长和气候的变化促使他们向富庶的埃及移民;四是利比亚各部族内部的团结和军事上的强大为他们的军事行动提供了保障,这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而埃及内部政权的分裂以及对利比亚边境地区的重视不足,则是促成其对埃及不断进行渗透和入侵的内在原因。新王国时期利比亚人对埃及的渗透和入侵为他们最终夺取埃及政权,建立第二十二和二十三王朝提供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