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坐公共汽车 在美国,我注意到,很多人上车时,会开心地对司机说声“你好”,下车时对司机说声“谢谢”,这是礼貌。因为他/她毕竟在一段短时间内为你工作。 坐地铁 说到地铁,我就想到20年前在日本第一次坐世界最高速的新干线的经历。这是一个非常不愉快的经历。当列车门开的时候,男人们就抢先往车厢  相似文献   

2.
他和她吵了半辈子。他的嗓门大,她也不让须眉。于是,家庭矛盾在整个院子里赫赫有名。为此,他曾自嘲说:"我和老伴,是这个世界上活得最不寂寞的人。"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的"生活之艺术"思想中内存着对日本文化的长期体验和深刻认识。日本的"生活之艺术",构成了这一思想形成的感性土壤和现实印证,成为他反观中国文化,思考中国文化和改造人的精神的参照和借镜,为他倡导"生活之艺术"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4.
甜蜜的牵手     
艾米 《可乐》2011,(2):8-9
一路上,他都牵着她的手,说天太黑,怕她摔跤。两个人的手一直抓在一起,汗津津的。他问:"我……牵着你的手,你是不是……好怕?""嗯。""以前没人牵过你的手?""没有。"她好奇地说,"你牵过别人的手?"他好一会儿没回答,最后才说:"如果我牵过,你是不是就觉得我是坏人?""那你肯定是牵过的。""牵和牵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是因为……责任;有的时候,是因为……  相似文献   

5.
阿红 《百姓生活》2011,(6):39-40
10多年前,他是身家数百万元的利税大户,而她却是一个患了"绝症"的打工女。他对她说:"我爱你,嫁给我吧!"她大惊:"我配不上你,你太有钱了。"他就笑:"这好办,想发财不容易,想变成穷光蛋很容易。"他果然将财产变卖一空,随她来到大巴山深处,栽树放羊、男耕女织,如今千金散尽还复来……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安忆大多数作品中,由于叙述人还没有成为充分自觉的独立叙述人,因而,也没有建立起统一确切的视点和角度,小说的视角大多呈现断裂错落的状态。"我"在引导读者关注这个故事,叙述人"我"虽然是第一人称,但"我"的叙事却是全知全能的。"我"时时侵入"她"或"他"的内心世界,因此,"我"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仍是一个全知视角,已经隐伏了王安忆日后叙事方式转变的萌芽。  相似文献   

7.
程正勇 《可乐》2010,(10):M0002-M0002
昨天陪女朋友去看了场电影,出来后,她奇怪地问我:"韩三平是什么人,为什么经常看到他的名字出现在电影上?"我一听,乐了:"韩三平啊,他是中影集团的董事长。只要是中影集团投资的电影,一般都是他做制片人,所以你就会看到他的名字出现在片头了……"  相似文献   

8.
心慧 《山西老年》2014,(10):28-29
将妻子前夫接回家照料"老伴,我回来了!——"2013年7月16日那天下午,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甜港村62岁的凌亚琴正在家里忙活着,院门外忽然传来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伴随着铃声的,还有老伴唐仕生亲呢的呼唤。凌亚琴抻了抻围裙,迎出门去。然而,当她看到老伴自行车后座上载着的人时,她怒冲冲地说:"你载他回来干什么?我不想看见他!"  相似文献   

9.
《异乡记》中,张爱玲以"文化他者"身份进入异域视域,以上海人视角、文学审美视角记录她对异乡风景的感知,发现了局内人无视或无法感知的"真正的风景"。"他者"心态贯穿张氏的整个创作,也是她给自己设定的一种文学定位。作品渲染都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互相对峙,言说主体的孤独、酸楚,同时也显现出对中国人人性和内地农村的思考。《异乡记...  相似文献   

10.
接到友人短信,说她和男友分手了。她说:"很难过。与他无关,只是放不下自己的那些付出。"她说了一句实话,我放心了,相信清醒的人更容易度过情殇阶段。通常,女人很难在分手伤心之际说出这么清醒的话来,更多的情况是倾诉自己如何秦香莲,他如何陈世美,巴不得世间处处有包公,  相似文献   

11.
人面桃花     
(一)她是孤女,离群索居;他是小侯爷,受人呵护。初见时,他们都13岁。"你叫什么?我叫穆迟暖,是伯阳侯府的小侯爷。你叫我迟暖就好了,你长得好可爱啊,怎么一个人来钓鱼,你喜欢垂钓……"小侯爷见到在江边静静垂钓的红袄白裙小女孩,想交谈一番,他又是个话匣子,喋喋不休地说了一通,才发现她还没说过一句话,"对了,你叫什么啊?"  相似文献   

12.
不止一次听到女朋友抱怨,当她与外国人约会时,男方把带她上好餐馆并慨然买单视为一桩大事,恨不得她失身以报。她说起来就光火:"我有那么便宜么?一顿饭就把我拿下了?"在中国文化中,请客吃饭,或男人为女人买单是稀松平常的事,如果一个男人买不起单或不愿买单,他的社会地位就会相应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王华 《可乐》2011,(2):66-67
不打不相识我是一名公交车司机。一天晚上,轮到我开末班车。很晚了,坐车的人不多,还没走到一半路程,车上的人就下空了。我正准备加大油门,早点将车开到终点交差,上来了一位美女。她站在投币箱前一摸口袋,说:"糟糕,忘带钱了。"她已经上车,赶下去不合适,让她白坐也不行,于是,我掏出两元钱递给她。她接过钱,说:"谢谢,我一定会还给你。"  相似文献   

14.
张鹰 《可乐》2011,(6):33-33
生我的人对我很严厉,我从小到大都怕她。只要听到母亲下班的脚步声,我立马噤声敛气,捧起书本,不敢造次。我的要求,都由父亲"上奏"。母亲的批复,也由父亲传达。我觉得母亲真是神了,她总能对我所犯的错误明察秋毫,并毫不宽宥地处罚。我的手心和屁股领略过无数次"皮带肉丝"的味道。当时,  相似文献   

15.
林祁 《可乐》2011,(6):10-10
太阳升集团总裁吕娟被誉为"日本最成功的华人女企业家"之一,是"崛起于日本男权商业社会的中国女性"。1990年10月11日,出国改变了吕娟的人生。她出国时竟身无分文,把母亲千辛万苦借来的那沓美元,让飞行大队长转交给了母亲。她满怀豪情"独身闯天下",却没想到最简单的问题:下了飞机,没钱怎么办?抵达成田机场,果然没人来接机,吕娟这才着急起来。  相似文献   

16.
拒绝有方     
邵火焰 《可乐》2011,(4):51-51
小妹告诉我,她们单位有个结了婚的男同事,老是有事没事在她面前献殷勤,说的一些话明显超出同事关系。我问:"你觉得他是不是有些居心不良?"小妹说:"虽说他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但是感觉有些动机不纯。""你是不是想要我出面教训教  相似文献   

17.
《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1月25日刊登冬枫泺的文章称:不久前和一位韩国朋友吃饭。因为是熟人,所以我很有些不客气地指出:诸如韩国人说汉字起源于韩国之类的说法,让中国人无法接受!出乎我的预料,那位很有些身份的韩国朋友同样对某些韩国学者表现出不屑,他说:“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在我接触到的韩国人中,99%以上的人都不认同那种说法,  相似文献   

18.
第三人称"she(她)"相对于"he(他)"产生得比较晚。"he"和"she"、"man"和"woman"、"他"和"她"在对举时表现为性别上的对立,但有时候"he"、"man"和"他"可以统称男性和女性。用标记理论和女性学的角度解释"她"消失在"他"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女性"长期被剥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以及女性的地位被忽视等。  相似文献   

19.
南雪 《可乐》2011,(6):67-67
17岁时,我刚念大学,喜欢我的男生千里迢迢从另一所学校来看我,却发现我心有所属,很伤心。19岁时,还是那个男生,知道我和同校的男生分手,如今是一个人,又来找我。我让他走,说:"你怎么这么死缠烂打呢?"他红着眼,说因为喜欢我。我说:"喜欢又有什么用呢?我喜欢的可不是你。"当着很多人的面,我让他走:  相似文献   

20.
我夸儿媳好,不是因为她是自家人,更不是因为她是日本人,而是因为她这个人对人实在是好,好到要你不得不夸她。虽然较过去已有相当大的变化,今天也仍有许多日本女子会在结婚后选择辞职在家的生活方式。我的儿媳是在结婚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