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早在三十年代,张春侨就开始了他的反革命生涯。他在三十年代所写的反动文章,就是他的自供状。张春桥曾经说过:“白纸印的黑字,利剑也砍不掉”。那好,我们就来剖析一下这些文章,看其在文章中是如何表白他的反革命心声的。(一) 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涂脂抹粉,为蒋介石反动政府歌功颂德,这便是张春桥文章的第一个主题。三十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就开始入侵我国。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向我东北发动武装侵略,三个月以后,就占领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充分暴露了  相似文献   

2.
艳红 《山西老年》2013,(9):17-17
商鞅:五马分尸秦孝公通过变法使秦国国力跃于各国之首,商鞅功不可没。但他由于执法严厉,得罪了不少人。秦孝公死后,曾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告发他"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施以"车裂"之刑(即五马分尸)。李斯:腰斩李斯不仅是辅助秦王横扫天下的政治家,也是小篆的发明人,现在泰山石刻据说好多都是他的手笔。同时他的文章水平也是屈指可数的,尤其是他的《谏逐客书》,鲁迅就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就这样一个大人物竟被  相似文献   

3.
读其文,识其人。读梁实秋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的文章,从来就没有那种"金刚怒目"或者"横眉冷对"式的戾气;世事的不平,人生的悲愤,也大多是以调侃的方式,加以讽刺而已。他的文章,基本上走的是一种平和、典雅的路子;我们从他的文章中,读到的是一派温润和醇厚。想  相似文献   

4.
为《闻捷诗选》的出版,李季写了篇题为《清凉山的怀念》的文章。在文章中,李季满怀深情地写着:“一九五五年春天,那时,我从玉门刚调到北京工作不几个月,好象他(指闻捷一一引者)也是从新疆调回新华社工作不久,我们见面交谈的机会,又多起来了。有一天,他突然交给我一迭诗稿,要我帮他看看,可不可以发表。我当场就一首一首读了起来,怎么会忘记我那时的惊喜心情呵!还没读完,我就欣喜若狂地,用双  相似文献   

5.
夜莺与玫瑰     
"她说过,只要我送给她红玫瑰,就和我跳舞,可是花园里,一朵也没有。"年轻的学生大声说道,"我读过智者的文章,了解知识的奥秘,就因缺少一朵红玫瑰,却要过痛苦的生活。"他一双美丽的眼睛充满泪水。夜莺听见这番话,从绿叶丛中探出头来,四处张望。"这儿总算有一个真正的恋人了,"夜莺对自己说,"我虽不认识他,但会为他歌唱,把他的故事讲  相似文献   

6.
更登群佩不仅是藏族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文章就更登群佩的生平进行了评价,并对他在藏文化发展中做出的功绩做了肯定。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一家社会政治杂志约我自拟题目写篇文章。我选了好几个题目,编辑一看就说:“这些选题都不合适。”“为什么?”我问。“你是知道的,”他回答说,“这些东西暂时还都要回避哩。这要上面批准。什么时候批准,你什么时候再写吧。”“不是提倡公开性吗?”我坚持说,“这就不应有什么限制了。”“难道你对这一切都信以为真?解禁的范围是扩大了,但还是有限的。问题还不仅是上面能否批准,我们还有一个‘内部监察员’,他那里也是通不过的”。那好,我就把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给你写一篇关于‘内部监察员’的文章。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你确有把握你写的东西他能通得  相似文献   

8.
毛可斌 《金陵瞭望》2008,(16):70-71
在中国的文化艺术界.有一位特别的老人.很难Ⅲ一句话来描述他在学界的身份.有人说.他是楚辞专家.凶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与郭沫若等人一起进行屈原诗歌的研究并出版了著名的《屈原集》;也有人说他是红学专家.因为他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红楼梦》,出版了许多重要的文章:他还是书法家.他的字体独树一帜.每个字都可以卖到高价。他就是今年已经98岁高龄的文怀沙。  相似文献   

9.
自他记事时起,就没有见过母亲。邻居们说,她是厌倦了小山沟里的穷日子,一个人悄悄地走了,连声招呼也没打。父亲却从没责怪过母亲,默默地拉扯着他。13岁,他有了新的娘,他也想努力讨好她。只是他的后娘,打一开始就  相似文献   

10.
自从拙作《〈金瓶梅〉作者屠隆考》提出《山中一夕话》(其原本题《开卷一笑》)编集者之一“笑笑先生”为屠隆,是《金瓶梅词话》作者的问题之后,海内外学界议论不一。徐州教育学院《文史论坛》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发表了张远芬同志的《笑笑先生何许人也》一文,同他前一篇否定屠隆说,撇开笑笑先生与屠隆、与《金瓶梅》之间关联的文章《也谈〈金瓶梅〉中的一诗一文》相比。此文也终于来讨论他们之间的“三段论”了。遗憾的是,他文章开头的引子就把我说的“生即先生”强断为“主观解释”。其实,稍知一点他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伴随着他的革命实践的,有一系列的新闻活动.他不但为报纸、刊物和广播写下了大量的政论文章,报道新闻,用笔来进行战斗,而且还在理论上对报刊的性质、任务、作用和报刊编辑、记者工作的原则,作过一系列的论述。报刊宣传要看对象,就是毛泽东同志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相似文献   

12.
谢博卿 《社区》2004,(7):27-27
他不善研习书法,也不爱撰写文章,他的爱好就是掏力气的木工活。谁家的桌、椅、床、凳坏了,只要找到他,他就像物业管理的水、电工一样随叫随到,上门义务修理,并保证让你满意,人们都叫他“鲁班师傅”。他叫崔土欣,今年68岁了,8年前从铁路上退休,来到河南省郑州市南阳路小区安家落  相似文献   

13.
吴雯 《社区》2013,(31):40-41
我到社区工作不久就遇上了一个“奇怪的老人”,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到社区办公室来一趟,来了也不说话,你招呼他,他也不理,就直奔报刊架而去,找到最新的地方报刊拿了转身就走。这样好几次后,我忍不住向身边的同事打听这位“奇怪的老人”。一打听才知道,这位老人是退休老干部,平时闲下来喜欢看书,写文章,他经常向地方报刊投稿,  相似文献   

14.
古代许多文学大家,都是诗文兼长的,陶渊明也不例外。他的诗歌,历代评论几无异词,公认为我国中古诗坛的杰作。而对其散文的艺术成就,相对而言,就略嫌论述不足。其实,他的散文,如同他的诗歌卓立于晋宋之际的诗坛一样,是我国古代文苑中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鲁迅先生曾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并从文学创作与政治生活、社会风气的关系方面,指出汉末魏初的文章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而“师心”和“使气”“便是魏末晋初文章的特色”。“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同上)  相似文献   

15.
文体,这个概念标志着对有史以来的文章样式、类型的总结和概括。刘锡庆先生说过:第一个写文章的人,头脑里没有文体概念,他写出来的东西具有了形体,就成了体裁。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文章写作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不同的应用范围,文章写作也就有了不同的形体标志和要求。这段话的另一面也就隐含了现在人们写作头脑里应该有文体概念。但是传统写作学理论并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重视文体概念在写作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而只是把文体作为划分文章类型的依据,因而写作学理论总是与写作实际脱钩,难以产生应有的实践效应。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2004,(5)
尊敬的《21世纪》杂志社领导和编辑们: 你们好!首先,请接受我,一个普通读者的真诚谢意!是你们的文章,让我的孩子走上了一条适合他的留学之路,也使我的家庭重新充满了欢乐和希望。 三年前,我偶然听别人介绍后决定让孩子出国留学。当时我的孩子读高二,高考后被一所普通大学录取,因为有留学的打算,就没有去读,而是从河北老家来到北京学习法语。我们家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而且我1998年就内退了,每月只有400多元,以这样的收入攒一辈子也不够他留学的,但是为了能让孩子出国深造,我就把房子先卖了,想等孩子出国以后,再贷款。  相似文献   

17.
我有位好友,他为人耿直但认死理。只要是他认准了的,谁也难以说服,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一生中,他既不好吃喝,也不爱穿戴,就有一样——嗜烟如命。他不抽好烟,可一天3盒,数量不能少。他每日清晨6时左右醒来,人还没出被窝,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抽烟,第一支刚点着,第二支就接上了。一天中就这样一支接一支的抽,只是在吃饭时才把烟暂时熄灭,刚一放下筷子,就又点着了,直到晚上躺到被窝里抽完最后一支,丢掉这一天唯一的一个烟蒂,才合上眼晴。 因为抽烟,他的所有衣裤都留有大大小小的“纪念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继承了中国人重史的文化传统。他青年时代就酷爱阅读历史书,爱作史论文章。通过钻研历史,他不但增长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了思想和智慧,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现实,展望未来。当然,历史也会留下一些消极的东西,给人们带来某种精神负担,这也往往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9.
陶诗小议     
拜读了高文、王宽行等四位先生关于陶渊明政治倾向的大怍,感到很受启发。这里,就想到的问题,也谈谈个人的看法。 鲁迅说过:“晋末文章更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我以为这里讲的“和平”,是就文章的作风和形式而言的,并不涉及文章的内容。陶渊明的文章作风看来和平,实际上,在这和平的外表下面隐藏着刚正不阿的精神和夭矫不平之气。他的文章如  相似文献   

20.
马军 《社区》2012,(8):5-5
清代乾隆、嘉庆年问.山西太原出了个著名的学问大家.他的名字叫闫百诗。然而。这样一个彪炳史册的天才。小时候却是个笨得出奇的孩子。课堂内,先生教的文章聪明的孩子早就会背了.一般的也朗朗上口高声诵读了.而他还念不成句呢!得念到上百遍才能连贯地读下来。先生心里清楚得很,这样的资质念到老也是白搭,因此也就不怎么管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