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春盛 《社区》2010,(36):48-49
哈尔滨的一个早市上,多了一对高鼻梁、蓝眼睛,讲着一口地道中国话的俄罗斯父子,他们在吆喝着卖馅饼。父亲、俄罗斯侨民沙克金是哈尔滨一家汽车修配厂的老板,拥有百万资产。那他为什么还要和儿子一道,起早贪黑地挣这点"小钱"呢?原来,这是沙克金在对儿子实施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
插队趣事     
陈玉霞 《山西老年》2013,(10):15-15
烧地瓜 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我们一家随父亲从哈尔滨市的一个军工企业,来到山西的一个大山沟里,支援祖国的"三线"建设。后来我就插队到绛县一个叫关庄的生产队。  相似文献   

3.
大鹏今年27岁,在七浦路兴旺国际服装批发市场开一家小店,做女装批发生意。认识大鹏是在他的店里。大鹏做生意很爽快,很少跟人"推磨",再加上俊朗的外形,他的店人气一直不错。丰富的工作经历1980年,大鹏出生在黑龙江,他的父亲是上海知青。他15岁初中毕业后就跟随全家迁回了上海,一边自学成人高中课程,一边在一家汽修厂当学徒,工资很少很辛苦。  相似文献   

4.
高景轩 《21世纪》2010,(6):65-65
伊尔·布拉格出生在一个黑人水手家庭,从小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一次,父亲带他参观梵高故居。看到梵高用的小木床和裂口皮鞋,他困惑地问道:"梵高不是一位百万富翁吗?"父亲回答说:"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时隔一年,布拉格跟父亲去丹麦参观安徒生故居,大感意外地问道:“爸爸,安徒牛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耐心地告诉儿子:  相似文献   

5.
父亲与烟     
刘建明 《老友》2011,(6):18-18
父亲爱吸烟,烟似乎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每次茶余饭后,父亲都会点上一根烟,往沙发上一靠,翘起二郎腿,便腾云驾雾起来,一种悠闲自得之状溢于言表。用他的话来说,这叫"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对于烟,父亲是情有独钟的,自然就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吸烟理论"。闲暇的时候,一提起烟,父亲就向我们"兜售"他的"吸烟理论":"你们可不要小瞧了这一根烟,它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哩!你和别人打交道,一根烟可以结识一个人,可以使陌生人变成朋友。以后你们走上了社会,可千万要注意,即使自己不吸烟,也要带上一盒烟给别人吸。你看,每天我身上都带着两盒烟,好烟给别人吸,差一点儿的烟留给自己吸。"没想到,父亲说得还真在理。  相似文献   

6.
1.我六岁那年,父亲去了上海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父亲第一次看到了外滩和东方明珠,看到了繁华的南京路,看到了我们那个小山村与大上海的巨大落差,父亲忧心忡忡。他实在不想让女儿以后走他的道路,他想让自己的女儿以后出息起未,能到大上海,能过上幸福的日子。父亲悄悄握紧拳头,暗暗下了决心:不管以后多苦多难,一定把女儿供养出息。  相似文献   

7.
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虽然父亲的薪水不低,但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都依赖于父亲,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虽不至于挨饿,但也常常捉襟见肘。他至今都记得在他16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了句“杰斯,生日快乐”,所谓的生日礼物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钢笔。而在他生日来临的前一段日子,他有意无意地向父亲透露出想买条牛仔裤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我很少写自己父亲,甚至很少提到他。这只是因为他是一个农民,而我经过这么多年的读书学习,从这个地方漂到那个地方,对于老家的感觉越来越模糊了,对于农民也有了种类似于城里人的先天性排斥了,即使他是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9.
弟弟因伤性无能,多情兄长准备捐睾丸 今年29岁的孔志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富裕的农村家庭,父亲是当地一家爆竹厂的负责人,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他下面还有个比他小3岁的弟弟孔明,一家四口过着幸福而富足的日子。然而,1990年年初,孔志父亲负责的爆竹厂发生爆炸,父亲当场被炸死。父亲死后,孔志的母亲也因伤心而落下一身的病,原本富足的家庭很快就穷得揭不开锅了!  相似文献   

10.
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虽然父亲的薪水不低,但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都依赖于父亲,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虽不至于挨饿,但也常常捉襟见肘:他至今都记得在他16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了句“杰斯,生日快乐”。所谓的生日礼物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钢笔。而在他生日来临的前一段日子,他有意无意地向父亲透露出想买条牛仔裤的愿望,并在各方面都尽力表现很好。  相似文献   

11.
作废的门票     
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开了一家小小的公司,母亲在一所公立小学当老师,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殷实温馨。  相似文献   

12.
少年舒伯特     
舒伯特的父亲是音乐之都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小镇上的一名教员,他们一家虽很清贫,但全家人生活得很快乐,他的父亲会拉小提琴,使得舒伯特从小就爱上了音乐。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影集里一直保存着一张老照片,那是父亲留给我的唯一一张他年轻时期的照片。这张老照片是父亲80年前在县城一家私人照相馆拍下的。现在看来,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觉得当年的父亲年轻、很帅。照片上的父亲,身着平布大褂,头戴毡绒礼帽,仪表堂堂,显得十分帅气、阳光。照片上的他,有一张微胖而亲切的脸,有点严肃,那双眼睛炯炯有神,透出一股英气,充满着渴望的神情。1929年,父亲经崔景蓉(闻喜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可乐》2006,(2)
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告诉她要好好注意这孩子。继母好奇地走近他,当她对孩子有所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坏,而且很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还没有得到发挥。"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为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老板拿出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  相似文献   

15.
祥子 《山西老年》2012,(10):24-24
1951年3月24日,《解放日报》第三版底部不起眼的地方刊出一则《寻人启事》:“张静泉(人亚)一九三二年后无音讯,见报速来信,知者请告。”这是经历战乱后一位父亲对离散亲人的苦苦寻觅。20多年前,他的儿子张静泉从上海悄悄回到浙江镇海老家,对他叮咛再三,并交托给他一个大包裹。这是父子最后一次相见。几天后,父亲对外佯称“不肖二儿子静泉长期在外杳无音信,恐怕早已死了”,随后在山上修了一座墓穴,葬了一个空棺,埋进这个包裹。老人家从此一人独守着秘密。  相似文献   

16.
"乃父"究竟是指谁的父亲,看似简单,其实是相当复杂的,需要依据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来确定。它既可能是指"你(们)的父亲",也可能是指"他(们)的父亲"或"她(们)的父亲",还有可能是指"我(们)的父亲"。因为"乃"作人称代词时,是灵活多变的,可以用作第一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还可以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而"乃"作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常常被忽略。  相似文献   

17.
两封家书     
大学毕业后,我谁也没告诉,便只身来到上海。我只想在这个国际大都市闯出一片天地。那时,在我家乡的小城,父亲早已通过关系,替我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我还是背着他的意愿,来到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电话中,我告诉了父亲我的所作所为,回答我的是他长久的沉默。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观点认为詹姆斯.提罗恩是个失败的演员,他不仅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合格的父亲,反而是其家庭悲剧的根源。文章借用解构主义"在场"与"不在场"的概念,以"不在场"的视角进行阐释,以期颠覆詹姆斯.提罗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寻亲记     
佘力 《源流》2010,(13)
我的父亲佘惠和母亲孙醒侬都是红七军的干部,1930年2月结婚,1932年生下我。我从未见过父亲,小的时候我常常问妈妈:我爸爸在哪里?妈妈总是拿着父亲唯一留下的一张相片,含着眼泪对我说: 记住,你的父亲是一个很有修养的文化人,他是好人,他到很远的地方做生意。将来他一定会回来的。我  相似文献   

20.
黄彦宁先生: 您好!我是吕益明,吕晨毅同学的父亲,也是上海嘉定区南翔一家房产公司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