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4,(8):44-47
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整个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交往行为的合法化问题是哈贝马斯整个理论体系得以确立的根基,也是我们理解哈贝马斯本人思想的切入点。哈贝马斯一方面沿袭了"交往"概念的历史演进理路,对交往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在批判、改造韦伯的"合理性"思想基础上,逐步提出交往行动的理论构架。  相似文献   

2.
徐闻 《东岳论丛》2011,32(4):66-68
哈贝马斯详尽研究了在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理性概念,认为实践理性开启了理性主宰社会整合、个人行动自律和人类自我立法时代。但实践理性忽视了话语的力量,没有注意到话语在行动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因此,哈贝马斯用交往理性改造实践理性,以重建理性的语用学维度,恢复理性的话语力量。这样,交往理性就可以依据主体间的普遍同意,采用言语这种非强制性力量,为社会提供出理性整合的原则,以重建合理化的现代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实践理性前进到交往理性,开掘出交往理性内蕴的话语力量,对于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础和中心的社会批判理论体系的建构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合法性"是哈贝马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哈贝马斯对合法性的解述,在逻辑上肇始于他对自然法和实证主义两种合法性传统的批评性回应,在实际的理论层面上则系于他对交往理论的政治哲学转译和对公共领域概念的政治哲学审理.与自然法和实证主义传统不同,哈贝马斯并没有将先定的价值观念或者形式主义的事实的东西作为证立合法性的基础,而是将这样的基础视为公共领域以及它的交往结构的展开.哈贝马斯的合法性理论经过罗尔斯的回应,其意义被放大,但对其思想结构的评价则应当从其自身话语的语境切入,而不应简单地用外部的问题坐标或者理论范式对其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4.
马丽  陈玉林 《理论界》2009,(2):114-115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交往行为理论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交往行为"构成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范畴."生活世界"和"系统"是"交往行为"的补充范畴.虽然"交往行为理论"带有明显的批判性,同时又带有乌托邦色彩,但研究该理论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行为是已经完成的行动,行动则是动态性的、过程性的行为。传统行为理论具有静态性、单主体性和不连贯的意志性,现代行动理论则具有动态性与主体间性。在马克思的交往观中,交往被归结到社会劳动之中。哈贝马斯对行为与行动进行了区分,认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行动具有意向性和主体间性,同时对马克思的交往观进行重构,提出以理解为旨向的交往行动理论,并为其在法律领域内的行动———商谈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和“生活世界”这两个核心概念为依托,以对“合理性”的分析为逻辑起点,以“交往理性”为逻辑归宿来展开他的社会理论,这一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在于马克思所开创的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性之上.但哈贝马斯却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构与重建,走出了另外一条批判性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之核心,他用交往理性取代意识哲学中的工具理性,摒弃了传统意识哲学的独白性质,而突出了对话式的主体间性交往行为。其"交往行为"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以语言为媒介、交往的主体间性、追求包含差异性的普遍性。"交往理性"与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的诉求有契合之处,由交往理性切入比较文学研究是必要的。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乐黛云成功地、创造性地将交往理性引入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以"互动认知"为基本认识论和方法论、以"交往"为取向的作为对话理论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体现了东西方异质文化平等对话的需要,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韩红 《学术研究》2002,(2):45-50
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改革的初衷。他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作为交往性的社会进化理论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对交往行动理论核心问题的探讨,归纳出三条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途径,即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承认和重视共同的道德规范;改变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所强调的主体间的对话与话语的分析,它所倡导的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是具有普世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围绕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态转变及其所凸显的社会危机,哈贝马斯从经济、政治、文化、人性等层面入手,全面地分析和反思了现代社会的“多重隐忧”,建构了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内涵,奠定了自身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而后通过倒置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的关系,哈贝马斯将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与对“交往理性”的重置结合起来,提炼了其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最终则以针对时代困境所设计的“世界公民社会”为其理论体系的逻辑终点,探索了实现人类解放的另一种路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都有各自的交往理论,只是认知定位不同,后者是生产关系,而前者是交往关系。而形成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形成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则体现出的是一种正向的批判关系,即承认其内在的现代性机理的前提下,将交往从劳动领域移至生活领域,将交往内涵的中心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移至人与人的关系上,因此是一种逻辑的延伸和批判性拓展。本文重点探讨这一正向批判关系。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批判和吸收,是构成其社会批判理论学说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哈贝马斯提出的几个重要概念,如“深层解释学”、“自我反思”等概念的考察分析表明,精神分析学说与哈贝马斯的理性哲学有密切关系。哈贝马斯有关精神分析的论述既是其试图综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当代解释学的理论努力,也是其走向话语交往理论的前奏;而其最终目的则是通过对精神病人的解析,来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人性压抑的社会现实。我们既要肯定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尝试,又要看到其中的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12.
现代哲学批判话语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援引和吸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构成其独特的理论建构之路.因此,以具有代表性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例,通过揭示哈贝马斯与弗洛伊德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展示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精神分析学的整合路径(从"反思"到"交往"),来洞察和把握现代哲学理路的这一演变特征及发展走向就显得极为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深受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的影响,但不满其乌托邦色彩.他认为交往理性是重建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的有效工具,是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他广泛吸取了精神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社会学等思想资源来构筑自己的交往理性总体,试图将总体建构成一个经验的概念.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总体理论最终依然无法企及人类自由的终极价值,它只是一个调整理论.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是马克思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性总结。20世纪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新的挑战;马克思之后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不同的视角在坚守和发展马克思思想或“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石“重建”被僵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历史唯物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面临着重建后的无奈和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旨趣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跨越时空的,哈贝马斯的理论建树更多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式革新,而不是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19-25
"市民社会"是哈贝马斯思想谱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关涉市民社会的哲学话语构成他学术生涯的重要阶段,他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有一脉相承的逻辑。哈贝马斯吸取前人的理论营养,结合自己对当代西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对市民社会提出独到的见解。面对资本主义的种种危机,他以公共领域为理论基点,引入交往行为和对话理论,构建自己的市民理论范畴,提出以"交往中寻求统一"为核心的理论,从公共领域转变到生活世界,建立一种基于交往理性从而能够最终实现自由与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承认的类型学探析——对霍耐特承认理论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核心人物霍耐特在早期黑格尔承认学说和米德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完善的承认-蔑视理论。这一理论是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更为经验化的补充。通过承认-蔑视这对社会动力学张力,霍耐特从一个较新的理论视角阐明了一种规范的社会理论,而这一规范的社会理论又具有很强的经验相关性。这种规范的社会理论在阐明道德发展的动力以及贴近社会经验方面显然比哈贝马斯通过以语言为中介的交往行动理论和罗尔斯抽象论证的正义论更有着很大的优势,但在理论论证的逻辑严密程度以及各关键概念间的逻辑层次关系的论证上却稍有不及。  相似文献   

17.
刘悦笛 《河北学刊》2002,22(3):50-54
交往活动与生活世界的相互阐释,构成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规范性基础。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三重意蕴:生活世界不仅以文化、社会和个性为内在结构,而且还构成了交往行动的背景和相互理解的信息库。同时,生活世界不仅具有内在结构的功能,而且还有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相联的外在功能。然而,在生活世界的普遍语用学根基、具体化内容及理想性问题上,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交往作为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形式也成为高校学生的常态活动,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汲取"营养",丰富我国高校交往德育理论体系,在尊重交往的平等性、交互性和理解性的特点上,通过对话、体验和网络来实现交往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语言缺乏共通性而难以形成共识的结果,因此他希望建立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普遍语用学"来重塑人们的交往行为.通过交往理论、话语理论和商谈理论"三位一体"的讨论,哈贝马斯完成了对协商民主的理论建构.尽管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其从"对话"与"商谈"的角度来确立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伦理建构方式的独特思路和路径,对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正确处理国内各方面社会矛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全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本质上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作是人类提升认知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其具有"交往行为"特征的认知演化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兴趣"为其导向阶段,其中三种"理性兴趣"分别引导着交往的三个方面;"理解"为其发展阶段,理解是交往的目的,要达成这一目的需要满足"交往性资质",即"语言的有效性原则":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理性"为其深化阶段,仅满足"语言有效性原则"的交往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相互理解,只有将理性融入交往的工具和背景中,才能真正实现交往的合理化。上述三个阶段紧密关联,最终形成一个"兴趣-理解-理性-兴趣"的循环认知过程,唯此才能达成哈贝马斯构建"带有实践意向社会理论"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