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系统论进行世界史研究,我国尚在起步阶段,而用来研究日本史特别是用来研究明治维新时更是如此。因而,本文在研究系统效应与明治维新的种种关系时,只是提出一个大体的框架,谈不上框架内部的微观方面的深入研究。 明治维新的系统层次如下: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发动的第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就这场战争对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言,其意义不亚于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之路,而甲午战争则促成了日本产业革命的完成,使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一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开辟了日本通往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从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在政府“殖产兴业”、“富国强  相似文献   

3.
19世纪60年代,中国与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了各自的学习西方的运动: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然而,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没能改变中国积弱积贫、落后挨打的命运,明治维新却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两国此前的社会发展状况大致相同,近代化的起步时间又相差无几,却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如此相异的结局固然有诸多原因,但不可否认,人才实践活动的不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比较、分析这种差异,会给我们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4.
万历朝鲜役是四百多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战争最终虽以正义的胜利而告终,却使明朝与朝鲜由盛转衰,并给女真以迅速崛起的机会.此后,后金取代明朝成为朝鲜的宗主国,形成了新的东亚政治格局.战争彻底改变了日本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对比,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彻底垮台,此后以史为鉴的德川幕府,再未动侵朝的念头,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以后.万历朝鲜之役对当时东亚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中外史学家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进步性作过大量论证,而对其压迫国内人民,向外侵略扩张的反动性的深层次剖析,则略显不足.倘对其全面剖析,当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明治维新的直接目的之一,旨在发动侵华战争,吞并中国.或者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各项改革及资本主义体制确立的过程,也就是日本完成对华战争的准备过程.  相似文献   

6.
唐永亮  岳永杰 《北方论丛》2004,1(2):116-118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进而促成日本成为一个"年轻的进步非常快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促成这种转变的诸多因素中,武士这一特殊阶层起到了一种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近代,也使日本建立了一个彻底的民族主义国家。如果同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是显而易见的,它并不是一场由一个新兴阶级的兴起而导致的革  相似文献   

8.
杨华 《东岳论丛》2012,(11):150-153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第一人.1877-1882年,黄遵宪出使日本,先后撰写了《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日本的情况,特别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对明治维新的起因、经过、后果、影响叙述得尤为翔实.黄遵宪的日本研究,最早总结了明治维新经验,重点介绍日本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戊戌变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中国人的世界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的日本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有为的日本观臧世俊康有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他青年时代就关注日本的明治维新,认真搜集日文书籍。甲午战争之后,他更加注重对日本的研究,并毅然提出“以强敌为师”,推动了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他又亡命东流,得以亲眼目睹日本的状况。本文拟就康...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期,在欧美列强的威逼下,日本被迫解除国禁,实现了“开国”。日本的”开国”是以西方的冲击为契机,以文化“开国”为先导,以政治、经济“开国”为尾章。这一进程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破坏,为明治维新的历史性选择与变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对大革命爆发后法国对外战争的性质问题,史家多以热月政变予以界定,分别称之为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其中前期法国内部斗争比较复杂,一般史籍对该时期的法国与欧洲政治记述便不尽详细,几乎众口一词地视前期法国对外战争为进步战争,因而具有正义性,认为热月政变后法国对外战争始转为侵略扩张性,①战争的两个阶段在性质上被绝对隔离开来,其内在联系被模糊,法兰西民族何以马不停蹄地苦战20多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便长期难获较完美的解释.本文旨在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对此略事探讨.一革命法国对外战争始于1792年4月20日  相似文献   

12.
1945年8月至1951年9月,美国在对日本单独占领时期,采取强硬措施,对日本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不仅消除了来自日本的战争威胁,使日本成为一支和平力量,更重要的是还消除了日本社会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顽固存在的二元结构———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从而使日本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民族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过美国的改造,战后日本最终与中世纪一刀两断,跨入现代国家的行列。日本的现代化终于有了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知即善”是戴震哲学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命题。戴震提出这一命题,旨在为性善说寻找理性论的根据,以对抗程朱理学以“理”说善的观点。知何以是善?知何以能使人为善?这是戴震“知即善”性善说的中心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14.
明治维新前,日本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德川幕府为了维护和巩固其领主政权,闭关锁国,与世隔绝,实行等级森严的制度,压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日本成为一个落后的国家,并面临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险。 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维新不仅标志着日本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一件大事。在亚洲历史上,日本是唯一成功地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摆脱了殖民地命运,维护了民族独立,迅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5.
论日本右翼思潮的意识形态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明治维新后所谓“万世一系”、“独一无二”的天皇制度为日本民族所认同 ,并被推向极端 ,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这是日本右翼思潮的意识形态根源。天皇制度极端化的表现形式为家庭伦理社会化和政治化 ,使以父子关系为中心的家族理念扩大延伸到整个国家的组织形式和意识形态中 ,即把神、天皇、君主及父亲等不同概念融为一体 ,集于一身。这一认同的另一个层面是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极端歧视。这一意识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深入日本普通民众的潜意识中 ,沉淀在日本文化的内涵里。战后 ,天皇个人的战争责任没有被追究 ,天皇制得以保留 ,成为这一意识形态得以延续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吴长权  荆博 《理论界》2014,(6):174-176
军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战争指导理论教育引导官兵,使官兵通过纷繁复杂的战争现象,充分认清战争的根源、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功能和战争的制胜机理等关于战争的基本问题。本文以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视角,从战争动因的扑朔迷离模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战争性质的判断,武器装备的效能升级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战争制胜机理的定位,作战方式的"慈化"趋向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战争准备的指导等方面探讨了军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一种应用计算机进行体育训练中各动态因素的关联分析方法 ,通过对某运动员三级跳远训练成绩的统计处理为例 ,论述了建立系统关联因素的数学模型 ,以及应用该模型对系统中各因素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 ,为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有关人员提供了一个应用计算机进行体育训练的研究与管理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只赞成功能的或横向的工业政策,而不主张产业政策,认为区别对待会使某一产业获得特殊的优势。这对于迟发展国家来说,意味着要缩小政府规模,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自由的市场经济。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采纳和完善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过程中创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独特形式。日本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途径很多,仅以最有特色最见成效的产业政策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得以实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速度竞争战略理论是基于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和消费者偏好日趋个性化的趋势而提出的,认为产品创新速度和交货速度的加快通过使消费者效用增加和企业成本降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本文在对速度竞争战略内涵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将速度竞争战略的作用机理分为需求效应和成本效应两种情形,并通过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探讨了这两种效应对企业盈利的决定过程.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产品特征、消费者偏好特征、速度竞争策略的实施难易程度及其利用程度等因素对这两种效应的调节作用.本文为速度竞争战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史学界就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成败得失作了许多比较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是不同层次的近代化运动,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因此,本文拟从另一角度,就中国洋务运动和大体属于同一层次的日本西南诸藩改革作比较,考察两者的历史背景与主观动机、主要内容与客观效果之异同,以从某一侧面展示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走上不同历史发展道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