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认为新疆完成土改虽然比全国晚了近一年,但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与全国同步完成,这与新疆本身的特殊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全国其他各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除了存在共性的一面,因青海所处的地域、民族以及其他种种特殊因素,决定了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又具有它自身的独特性。本文重点论述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发展历程及其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3.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急躁冒进原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的急躁冒进,并不是由于党的领导层或某位党的负责人的一时冲动,是当时发展工业与落后的农业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及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结果,同时,理论认识上的片面性,观察形势上的失误和地方各级领导人大哄大嗡的人为造势,也是促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步意义及必要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衡量:理论标准,是否符合马恩列斯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论述;现实标准,是否适应建国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本标准,是否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布哈林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可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之前注重无产阶级对国家的完全占有 ,以及利用国家政权和强制手段 ,对私有制及商品经济实施坚决消灭。之后在挫折面前 ,布哈林从发展生产力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两个标准对苏俄的思想界、理论界 ,以及现实问题进行全面反思 ,提出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 ,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和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原定用15年时间完成的三大改造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本通过史实和理论分析,探讨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急躁冒进的产生过程、形成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富农及富农经济都是中苏两国在农村工作的重点。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两国的富农政策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总结两者的利弊得失,对我们今天农村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再认识,从农村经济发展、主要矛盾解决、大跃进运动、改造目标和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三大改造,成果斐然,但也遗留下不少问题。主要有:非公有经济在生产关系中强制超前、公有经济内部经营管理方式单一以及忽视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与不平衡性。而这些问题出现及较长时间存在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未能较清楚地认识国情与我国社会的发展方位、在理论上一定程度地混淆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认识失重以及建设中普遍存在急切心理。遗留问题的存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进行改革的重要依据,党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则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农业成为制约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对此文章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从五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农业私有制与社会化和合理化的基本矛盾,阐明了许多有关农业经济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土地公有是社会主义农业的所有制形式,集体劳动是社会主义农业的组织形式,合作制是引导个体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途径,农业和工业结合,逐步实现城乡统筹等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构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思想形成的最基本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精神实质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俄国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崩溃的历史经验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只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个别模式,它的崩溃和失败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它的失败只是意味着一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模式应该寻求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文章剖析了苏联、南斯拉夫两种典型的社会主义模式 ,对社会主义所有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阶段国家的作用以及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 ,得出一些有启示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研究了中苏两国共产党在调整与社会党政策的不同出发点和不同做法 ,指出了中苏改革产生不同结局的一个重要视角。不仅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揭示了共产党与社会党调整关系的必然 ,更提醒共产党人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坚持自己的主体性 ,保持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清醒态度 ,才能在改革中受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是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可以为分析当前农民工问题提供理论借鉴。从中国实际来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充分是造成农民工问题的主要原因。农民工面临的各种不公平待遇突显出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焦点问题之一。解决农民工问题,我国需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农民工权益保障;还应当调整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农村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时,回顾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生态农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生态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追问马克思的生态农业思想的实质,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且可以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农村的生态危机问题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195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提前结束新民主主义建设,立即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重大决策的改变,虽然不是毫无根据,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仍然十分落后,违背了历史唯物论揭示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因而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借签历史的经验 ,从中国国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为正确解决新时期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与农民问题的一系列论述 ,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党治国安邦必须遵守的信条。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活决定意识,文化是以人为主体不断生成的文化;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承担着“阶级社会维护意识”的责任;在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文化交互作用。当代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不良文化的影响、工具主义严重和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部分领导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缺失、相关制度不完善等深层原因导致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对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